今日无事

出版时间:2009-7  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  作者:孙甘露  页数:179  
Tag标签:无  

前言

  一  孙甘露与上海这一座城市的关系,表面上是显而易见的。据我所知,从他出生起至今,一直都生活在这座城市中,从没有挪向他处——我指的是长期居住地;在城市内迁移或短暂的出门旅行是另外一回事。但是,在这表面关系背后,他与这座城市的精神关联,那种心理投射,包括他对这座城市的书写和书写方式,则要显得复杂得多。  回溯他的创作:小说《信使之函》、《访问梦境》、《呼吸》和一些中、短篇,大量随笔,以及由前两样文体混合而成的、时有添加的《上海流水》中,他对上海的心态在不断的变化中透露出耐人寻味的意蕴。约而言之,他对这座城市,由先前的虚构热情转至记忆的追溯,再降至零碎的实景描述,上海,在他书写中变得越来越清晰可辨,但与之相反,他对上海的态度却越来越疏离。此一悖反现象,说明了想象热情的衰减和一种拒斥情绪的产生,先前小说中服务于想象的抒情诗般的意指,转而变成伤感的叙事,继而臣之为一种观察,一种评点式的陈述,诗意的想象变成了游离于外的冥想。而冥想,正是对原有事物的一种僭越或游离在外的愿望的流露。  也许,在他的内心深处一直怀有远离上海去他处居住和生活的愿望。或是出于迁徙上的困难,或是出于某种牵绊(诸如遵循“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使得他一时无法挪身,久而久之,也就渐渐缓释了这一念头,但由此却对上海,渐生出一种倦怠的感觉。  这一揣度当然出自我个人的臆测,却非全然属于无据的臆想。因为从孙甘露自己常常喜欢引用的、经过借用爱灵顿之语后转喻而成的“上海是我存放信件的地方”的话中,泄露了他内心的某些隐秘。  孙甘露的这句话,含有他一贯机敏与含蓄的表达方式,但却隐喻般地揭示出了典型的“上海心态”。上海可能成为你的出生地,你的永久的居住地,但不会成为你的故乡。上海没有那种年代悠久的标志性特征物,没有能引你自豪的与我们文明古国紧密相连的历史徽记——那个豫园,像是外借而来的景观,与上海气质不符,它与内地不同,内地一些地方矗立的古老文明的象征性标记,完全与当地的风土融为一体。上海,这个特殊之地,在它的地表底下没有泥土,只有钢筋混凝土。你的根不能扎向那里。作为大都市,上海兴起于殖民时代,它的雏形定型于那时后,距今只有区区百年。因此它不是世世辈辈的根据地,所有在此生活的人,都是移民者及他们的后代。

内容概要

  《今日无事》是孙甘露的随笔集,分四辑。“读写”收录的多为书评;“电影眉批”收录的多为影评;“事物”收录是杂感、笔记;“演讲”收录两篇,一是在2006上海双年展“超设计”系列讲座上所作题为“从影像看设计”的演讲,二是在电台“名家解读名著”系列讲座上对《安娜·卡列尼娜》所做的解读。孙甘露以独特的文体和文字描绘各种事物与情感,谈论音乐、电影、书籍、都市生活、离别与重逢,或爱与幻想。

作者简介

  孙甘露,上海市作家协会专业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先锋文学代表作家,现居上海。代表作品包括:长篇小说《呼吸》,中短篇小说集《访问梦境》,小说集《忆秦娥——中国当代中篇小说经典文库》,随笔集《在天花板上跳舞》、《比缓慢更缓慢》,图文集《上海的时间玩偶》、《孙甘露文学片段自选》,作品集《请女人猜谜——中国小说五十强(1979-2000)》,纪录片《一个人和一座城市——上海:此地是他乡》,以及电影电视作品等多种。作品有英、法、日、俄、意等国译本,单篇作品被收入海内外多种文学选集。

书籍目录

你所在的地方正是你所不在的地方——孙甘露与上海(代序)/刘苇读写述而过去的归来援引我爱我不了解的事情小说之无用跑来跑去的兔子遥远、陌生和昂贵流浪或者在路上毛尖的乱来小野丽莎罗大佑的《童年》像奈保尔那样谈论奈保尔电影眉批金控时间的灰烬“阅后即焚”“你在看我吗?”眼福电影,你的名字叫“作家”上海公园抵达或者扎堆我们由未知的事物所定义事物遇害见拉斯普京今日无事复兴公园北京的一部分迟到手推墙真正的热闹终于要来了足球的归足球橄榄树林里的一阵悲风闲话请客比金钱多一点演讲可见的和不可见的略说安娜

章节摘录

  《流氓的归来》令我们想起另一位也是从东欧到了西方的作者,昆德拉。昆德拉的写作其实是两块的,不只是因为他到法国后改用非母语的法语来写作,也因为移民、离开母国经验对他造成的影响。他用法语写作的作品——包括文论和小说,《帷幕》、《身份》、《缓慢》等等(自昆德拉开始,我一直把文论和小说当作同一种东西来读,包括其后陆续翻译成中文的库切、奈保尔、拉什迪乃至艾科,有时候,甚至包括齐泽克的电影和黄色笑话分析。真是奇怪的经验),跟他早期《告别的聚会》、《小说的艺术》、《被背叛的遗嘱》这些在捷克、用捷克文写作的作品有很大不同。  马内阿和昆德拉一样的是,他也离开了母国,移居到了美国。如果移民前的母国经验,与移民后的西方经验,是两个不同的世界,则马内阿的返乡、及将返乡经验写成的《流氓的归来》,联系了这两个世界,相当于把昆德拉在捷克和去法国后前后两边的经验结合起来了。由祖国到西方而又回到祖国,离开与回归,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圆圈。对写作者马内阿而言,这是独一无二的人生经历。对读者而言,也提供了一个独特的阅读经验。  但返乡并不等于返回离开前的家乡。在时间中,家乡已经变化了,写作者也变化了。经过一个移民者的、流离迁徙的经历,看待家乡的眼光也不同了。马内阿对罗马尼亚的认识获得了一种相对来说不那么情绪化,更为沉静的眼光。书中充满对罗马尼亚那段现实很精微的回顾。这仿佛是一种淘洗的过程。抽离,回归,再抽离,再回归……人在这个过程中淘去情绪化,获得对身处现实的一种沉静的理解。米兰’昆德拉曾说:“为了能够听到隐密的、几乎听不到的‘事物的灵魂’的声音,小说家跟诗人与音乐家不同,必须知道如何让自己灵魂的呼声保持缄默。”我想有时人生经历正是使小说家获得这样一种灵魂的缄默,与沉静眼光的方式。  马内阿在美国时,曾经和索尔·贝娄谈到想回罗马尼亚的念头,索尔·贝娄劝他不要回去,但最后马内阿还是决定回去了。马内阿说因为老朋友在招他回去,他说:我是因为“友情的专制”才回去的。“友情的专制”,一个微妙的、放射性的说法,他是为了故人而回去的。人离开了故乡,但是很多人的关系还是割舍不下。就像他在母亲死后九年才终于能回乡上坟。离开是为了政治的专制,回乡是因为人终于还是脱不开故人与故土,这也是一种专制,是与生俱来的牵绊。  至于劝他不要回乡的索尔·贝娄,本身也是俄国犹太人后裔,父母在二十世纪初移居美洲,也是上世纪人类离散经验的见证者。但贝娄毕竟是出生在美洲,并没有一个故土。他与马内阿还是不同的。马内阿的经历是他自己的,最后做的选择也纯然是他自己的。

媒体关注与评论

  他高我们半头行走,他随手写下的诗句让我们黯然销魂但又完全无法把握,他和我们一起吃饭,和我们一起笑,甚至,也转发一些不那么高尚的短信,但他一直像圣诞礼物一样存在我们中间,连人头马宝爷看到他,都虚心起来,宝爷跟我们推荐话剧《包法利夫人们》,最后加一句,甘露也说不错。于是全场服贴,他的拇指就是权威表达,文化市值超过央视。  ——毛尖(著名作家)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今日无事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