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读书课 第二卷-心灵的日出

出版时间:2012-1  出版社:海天出版社  作者:严凌君  页数:254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青春读书课:心灵的日出(第2册)》从认识、尊重和保护大自然,培育文学欣赏和创作素质,建立自我价值判断和审美判断能力,养成读书兴趣和品位四个方面选文,细分为26个人文主题,以高尚的文化和精美的文字,《青春读书课:心灵的日出(第2册)》助青少年学生养成个性,健全人格,在宝贵的青春岁月中召唤心灵的日出。

书籍目录

上编 我也可以说“不”
 在语词的密林里
  在语词的密林里(4则) 【中国】尘元
  俗语钩沉(3则) 【中国】黄新宇
  将错就错(2则) 【中国】甘阳
 文学有真假
  一束假花【苏联】帕乌斯托夫斯基
  编辑的忏悔【中国】韦君宜
  《钢铁》是怎样修改的【中国】郁之
  地下作家【苏联】索尔仁尼琴
 思想的诞生
  思想的诞生【埃及】陶菲格·哈基姆
  绵羊【法国】阿兰
  培养独立行动和思考的个人【美国】爱因斯坦
  人人独立,国家就能独立【日本】福泽谕吉
 我沾满月亮的手
  我沾满月亮的手【意大利】奥丽亚娜·法拉奇
  黑羊【意大利】卡尔维诺
  歌手【中国】海子
  陪衬人【法国】左拉
 ……
下编 青春做伴好读书
修订版后记

章节摘录

俗语钩沉(3则)    俗语是指老百姓的口头习惯用语,千百年流传沿用下来的,其中千奇百怪、花样百出,许多俗语的原意已经被人淡忘,人们只是口耳相传,不假思索地袭用。当代学者黄新宇《俗语钩沉》一书,广泛扒梳史料,钩沉索隐,告诉你众多俗语的来源,让你享受一番发现的快乐。比如:中国人好吃、爱吃,或许是世界第一,见面的问候语却是“吃了吗?”骂人又是“吃饱了撑的”,其中隐藏着国人饥饿累累的历史。为什么说“六六大顺”,别的数字就不大顺?今人常用的“跳槽”一词,推敲其来源会让你大吃一惊……    吃饱了撑的    球迷闹事,有人斥之日:“吃饱了撑的!”孩子调皮,家长在吼叫:“撑的!”丈夫有非常之举,妻子投来白眼:“没事撑的!”此俗语开初盛行于北方(尤其是北京),后来风行全国。虽非辱骂之辞,却颇含贬义与谴责味。    要探讨这一俗语之缘起,须从语言社会学的角度加以考察。    如同被鲁迅讥为“国骂”的“他妈的”一样,中国有一句通行的问候语(可称为“国问”):“吃了吗?”这一不分时间、不论地点、不计场合的问候语,常常令异域人士大惑不解。其实,考之史实,人们即可释然。    先贤有言:“食色,性也。”又说:“民以食为天。”吃饭,是维系生命的基本途径。可是,古代生产力低下,加上水旱天灾,先人要管饱肚子绝非易事。据邓云特《中国救荒史》(商务印书馆1937年出版)统计,三千年间,中国大灾荒5258次。据现代科学家竺可桢统计:公元初至于19世纪,我国18省共发生水灾658次,旱灾1013次。社会学家陈达统计:公元前206年至1936年,二千余年来中国共发生水灾1013次,旱灾1060次。上述数字当然不是精确的,但大体可见一斑。频频的水旱虫灾,自然使国人面临巨大的生命威胁。《中国救荒史》载:西汉末年,死于饥荒者高达2000余万人;清代嘉庆至光绪70年间,共饿死6000万人以上;民国9年至25年(1920~1936)因饥荒而饿死者达1800余万人。    时间推移到现代,国人还在为温饱问题而忙碌。《1988年中国统计年鉴》公布:我国城市居民年均收人916元,支出848元,其中食品开支473元;农民年均收入463元,支出398元,其中食品支出220元。显然,无论城市或乡村,吃的支出俱占了一半以上。结论很简单:国人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在为嘴巴而奔忙。“喉咙深似海”,此之谓也。    基于上述原因,我们可以推断:“吃了吗”这一问候语,是对对方的生存的关怀——而且是最大意义上的关怀。素以礼仪之邦闻名于世的中华民族,选择了这样一句看似粗俗的问候语,实在是很有道理的。    人的行为与肚子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吃饱了撑的”这一俗语,只有放在长期处于饥饿状态的背景下,才可得到充分的理解。“家有隔夜粮,办事不心慌。”这实在是我们古人可怜而窘迫的心态。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吃饱了撑的”显然表达了民族行为判定上的倾向性。它认为,每个社会成员应该首先管好自己的肚子,少管闲事,少做背离常规的事。由于吃不饱是常态,偶尔吃饱了反倒成了变态。而吃饱了的人,又往往会惹出一些事端,于是就有了一句斥责性的话:“吃饱了撑的!”    游戏是人有了过剩精力与闲暇的产物。一个饿汉是无力游戏的,也不大可能招惹是非。只有填饱了肚皮的人,才有过剩精力,去寻求发泄,寻求某种刺激。所以,我们的先人又留下一句古训启迪后人:“饱暖思淫欲。”鲁迅先生说过,中国男人有三件玩具:鸦片烟、麻将牌、姨太太。长期吃不饱,一时撑得慌。“撑”的结果,则往往带来恶性的、畸形的消费。改革开放之后,我们的经济刚刚复苏,传统的消费文化就勃然而兴,以致嫖娼、包二奶也沉渣泛起。所以,只有从社会学的角度进行全面审视,我们对“吃饱了撑的”这一俗语才会有透彻的了解。    六六大顺    上过中学的人都读过鲁迅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文中有这么一段:“从一扇黑油的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扁(匾)道:三味书屋;扁下面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没有孔子牌位,我们便对着那扁和鹿行礼。”    这实在令人奇怪:书屋中何以挂着这么一幅古怪的画?幼年的鲁迅们何以在入学之初对鹿致敬行礼呢?    鹿,古代常喻指捕获对象。见于托名为周初姜尚谈兵之作《六韬》:“太公谓文王曰:取天下若逐野鹿,而天下共分其肉。”又见于《左传·晋襄公十四年》:“……比如捕鹿,晋人角之,诸戎犄之,与晋踣之。”(比如捕鹿,晋人上执其角,戎人下扭其腿,才可共同把鹿搞倒)后来的《史记》《汉书》等皆以鹿设喻。《汉书·蒯通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于是高材捷足者先得焉。”因此,古文献中不仅以鹿喻指猎获物,且常以“逐鹿”喻争夺统治权(成语中有“鹿死谁手”)。    由于“鹿”与“禄”同音,所以,后来“鹿”的寓意又有了变化。杨树达先生《汉文言修辞学》谓:“鹿者禄位也。”“秦失其鹿”,即“秦失其禄”,也就是“秦失其帝位”。    回到三味书屋的那幅画上:由于“鹿”、“禄”谐音,“伏鹿”也与“福禄”谐音,鹿之肥大也就是寓指高官厚禄。同时,画中的“古树”不仅寓“长寿”之意,又谐“书”。明乎此,这幅古画的寓意方可索解:读书才可以做高官,才有禄有福有寿。因此,这幅画的寓意与古代统治者所宣扬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是毫无二致的,只不过表现形式不同罢了,难怪旧时书屋中会挂上这么一幅画,难怪学生入学之初要向画上的伏鹿行礼!    三味书屋古画上的谐音手法,日久渐成风气,最终成为民俗。旧时年画上往往有一条大鲤鱼,其寓意即是“年年有余”。    现在我们可以解释“六六大顺”一语了。原来,这一口语中的数字亦与民俗有关。古人认为“六”是最吉利的数字,其根本原因正在于“六”谐“禄”。延至今日,还有人很是讲究:车牌号或电话号码要选“六”最多的数,送礼要送66元或166元、666元……不过,物极必反,走到极端,则是一种迷信了。(顺便说一句,“八”谐“发”,故古人亦认为是吉利的数字)。    P6-8

后记

关于《青春读书课》    《青春读书课》缘起于我在深圳市育才中学开设的一门选修课。时值1999年,当时可能是中国内地中学开设的第一个成系列的语文选修课。原本定位于人文精英课程,由于得到众多学子的喜爱,于是校方慷慨决定印制教材。开课的同时,教材陆续印制出来,并且不胫而走,成为一套民间流传的人文读本,引发了网友和媒体的新奇关注。2003年,百年老店商务印书馆出版了这套教材,《青春读书课》遂成为公共话题。有教育学者认为“青春读书课”这几个字就有很高的时代价值;香港媒体称之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私人编著的语文教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有关人员表示要向海外推广;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中央电视台、深圳读书月等机构将此书列为推荐书目;中语会专设“课外语文”课题组持续研究推广相关理念;国内上百所中学选择作为语文课校本教材正式开课;更多的学校推荐为学生常备课外阅读书籍;甚至有一些大学和小学分别选用其中的某卷作为教材。    关于读本的编辑理念,早已向芸芸媒体告白,不再饶舌。    《青春读书课》人文读本,一套七卷十四册,近五百万字,导读文字就有四十多万字。十年磨一剑,“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在这个漫长而快乐的岁月中,仿佛与自己心仪的古今中外的人杰约会了一遍。有的匆匆而过,有的侃侃而谈,有的悄声细语……我遥望他们远去的背影,期待着以后的再次约会;我记住了其中一些深情凝注的眼神,一些万语千言的叮咛,一些柔肠寸断的长叹,一些热血沸腾的激情……这些高贵的灵魂,将继续滋养我的生命,因为有了他们,我的人生才不虚此行,并且幸运的是,通过我,给中国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传递着巨大的柔情。    孩子们的反馈是对我的最大激励。深圳南山外国语学校初一学生丁梦琪给我来信:“严老师:我是你的书的新的读者,我今天读了你的《成长的岁月》,真是激动得想跳楼。真是太好看了!!!!”我回信:“非常理解你阅读时的欣喜之情,老师编读本的目的,就是让大家好好活。”深圳大学一位学生偶然读到《白话的中国》,其中尖锐的思想刺激得他彻夜难眠,第二天跑来自费购买十余册,说是要送给他的同学好友,让朋友们能够在一个共同的精神层面对话。我的学生赵真、高薇等留学国外,在超重的行囊里,依然塞着读本,一份关爱伴随游子走四方。    学生的评价是最本真、最重要的。请允许我引用几句他们的感言:    杨建梁:青春读书课,可以说是一门给你自由,教你自由的课。    程羽博:原来精神也有家园,也需要归宿。于是,我也开始寻找并构筑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这一切从《白话的中国》开始。    于乐实:每次上完读书课,都会有一种海阔天空的感觉……    谢予:在读书课上,我肯定了许多问题的价值,文学的价值,思考的价值,.想象的价值,而在以前,我都是有所怀疑,或是轻视的。    南昌外国语学校是最早引进《青春读书课》教材开设选修课的学校之一,听听这些可爱的声音:    唐嘉辰:年轻的心是躁动的,本以为没有任何事物可以制服它,遇到了“青春读书课”,它却出乎意料地平静了下来,滤去一切繁杂。我们真的沐浴在中国文化的精髓中,我甚至站在了前人文化的高峰上看中国的文化遗产……    钟鸣:这里没有陈腔滥调的教化,没有任何强制接受的压迫,毫不经意之中,实现了思想的交流、沟通和碰撞。站在此处再回首,蓦然发现思想真的可以如苍鹰般展翅飞翔。而青春读书课就是将我们送上天空的风。当我们的灵魂一次一次地经受洗礼与升华之后,我看见了自己稚气未脱的脸庞上那无比坚毅与坚定的目光。    肖旭:《青春读书课》是对我青春生命的救赎。    因为《青春读书课》,听到许多志同道合的声援,体会到“道不孤,必有邻”。早在读本正式出版之前,蛇口工业区的创始人袁庚先生,看到读本后约我见面,并流利地背诵韩翰咏叹张志新的短诗:“她把带血的头颅,放在生命的天平上,让所有的苟活者,都失去了——重量。”听说,他向许多人推荐这个读本,于是很长一段时间,都有人慕名找到学校来。数年之后,年近九旬的袁老,在我再次拜访他时,竞然向我这个编者推荐我编的读本——他已经不认得我了,但还惦记着这个读本,并关心它的出版。广东省语文教研员冯善亮在听课后肯定:“以往我们总说语文课脱离时代,严凌君老师的读书课就贴近了时代脉搏,把枯燥乏味的语文课变得博大精深。”珠海市语文教研员容理成多次带领珠海的老师不下百人前来听课研讨。四川的李镇西老师在K12教育网站率先推荐:“从这本教材中感到了中国语文教育的一点点希望!”山东的王泽钊老师在联系出版自己的教材时,从中青社某编辑手上获得《白话的中国》,自言“如获至宝”,并千里迢迢前来深圳会晤。国编《语文》教材主编顾之川先生告诉我:“人教社新编《语文》教材,从《青春读书课》读本中吸收了不少东西。”并邀请我参与人教社高中《语文》的编写。《读写月报》副主编漆羽舟引着编辑部全体成员来到育才中学召开第一次“读本研讨会”,随后亲自在南昌外国语学校操鞭执教。善良诚挚的摩罗先生积极为我联系出版,并建议增补“小说”一卷,这就是后来的《世界的影像》;远在美国留学的梁讯,欣然加盟《世界的影像》一卷的编写。还有那么多我的同仁,在全国各处发出呼应:新疆的冯远理老师撰文支持;北京的赵谦祥老师将读本引进清华附中作选修课教材……我从老一辈教师身上感受到庄重大气的品格。师心纯厚的钱理群先生闭户半月,为读本欣然挥笔写下2万多字热情洋溢的长序;虚怀若谷鹤发童心的商友敬先生甚至说:“你编的读本后来居上。”这两位前辈都是《新语文读本》的编者。在徐州参加“中国青年教师论坛”,初识《那一代》的几位作者蔡少阳、干国祥等人,他们正在热烈聚谈,一见我,立即没头没脑地嚷道:“严老师,你说你说。”那些热血纯真的年轻面孔,让我感受到万象更新的“五四”氛围……这些相互感应的人们,还有那些素昧平生的使用读本的老师们,他们都是我的同道、我的族人,也是像我一样为书本所蛊惑、为理想而痴迷、为教育而揪心的书痴吧?    我怀着温情在这里记下三位素昧平生的朋友:两位青年和一名工人。    2004年2月,《南方周末》发表记者徐楠对我的采访——《严凌君:还语文教师以尊严》。全国各地问询的、支持的电话不断,有学生家长,有记者,也有教师。一天,我的办公室来了一位青年,先拿出学生证给我看,证明他是贵州警校法律系学生,然后拿着本子,上面写着一些问题,非常认真地一一提问,话题集中在“青年的精神家园”。不是采访,是他心中的困惑。交谈中蹦出一句:“老师就像当年的鲁迅先生一样。”让我突然感到巨大的悲哀!21世纪了,我们的青年多么需要真实的精神资源,他们一旦看见好东西,就如此轻易地矮化自己,我们的社会没让他有机会成为自立的人。我惶恐辞谢,转告他鲁迅先生的话:“不要寻什么‘乌烟瘴气的乌导师’,自己从荆棘中闯出一条路来。”    有一天,一位瘦高的青年来找我买书。自我介绍是山东潍坊人,大学园林专业毕业生,在深圳工作。因为是独子,要离开深圳回老家了。说是在走之前要“带回去一点能够代表深圳的精神和文化的东西”,浏览深圳的报纸和网站,知道了《青春读书课》这套书,就来了,说是要送一套给他在老家当老师的女朋友,要我签名题字,还说自己的学生时代没有这样的书、这样的老师,希望女朋友拥有这样的书,当这样的老师。临别,我伸手与他握别,他突然后退一步,给我一个毕恭毕敬的九十度的鞠躬,让我惶惑不安。    2004年3月的《南方周末》,载文反驳我的一些观点,说语文就是技术,不同意我的“尸检说”。这是在意料之中的:这恐怕是目前中国教育界的“主流声音”,一些一线教师正在成为教育变革的第一阻力。6日子夜,接到一通电话,来电者自称是黑龙江佳木斯市的一位下岗工人,他声音激动地表示要著文反驳,并说:“你给中国教育带来了曙光……”这样的期许,让我惭愧难当。其后,又接到他的深夜来电,表示自己水平不够,已经请当地一位教授代为撰文。    这三位特殊的友人,我至今连他们的名字都不知道,那位工人甚至说:“你不需要知道我的名字,我只是一个支持你的中国人。”是啊,只要是关爱中国的中国人.这就够了。    关于修订本    《青春读书课》初版至今8年,此前作为校本教材使用至今已经12年。这些年,读本在教学实验和公众阅读中,得到众多师生及各界读者的积极反馈,他们为读本的修订提供了诸多智慧的建议。我也在一边教学一边进行修订,于是就有了这个修订本。    与初版比较,修订版共删除文本56篇,新增文本89篇。删除的基本原因:用更合适的文本替代,使主题更为结实有力。增补的一般理由:发现更佳或更新的文本,对诠释主题更有代表性。修订版较之初版,全套书更为经典和新鲜。    下面逐卷简介修订情况,重点提示一些“欣喜的发现”。    《成长的岁月》卷,删去6篇诗文,新增文本10篇。增加了两本可爱的童书:《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和《芒果街上的小屋》。还增加了前联合国秘书长安南《致全世界儿童的一封信》。小说《受戒》用全本替代了节本,《小王子》则增加了章节,新增《小毕的故事》,补充了男孩成长的主题。    《心灵的日出》卷,原《悲壮的两小时》一文,经读者提醒并查实,是一篇虚构的航天故事,删除。增加了几篇精品文字:台湾作家张大春的《小说稗类》一篇,大陆文字高手阿城的短篇小说《遍地风流》三篇,另有诗人海子的散文以及关于时间妙想的一本奇书《爱因斯坦的梦》。    《世界的影像》卷,根据教学实践,对多个栏目做了重组。删除了7篇小说;增加了《有人弄乱了玫瑰花》一章,集合马尔克斯、博尔赫斯等后现代文风的作品,让学子亲近当代大师,一窥新小说风光。新增王朔的《我的千岁寒》,鼓励一种有活力的汉语书写探索;而《肖申克的救赎》,是小说电影俱佳的作品,喜欢该电影的读者再读原著,或有鸳梦重温之快。巴别尔是重新出土的俄国文学大师,尤瑟纳尔是罕见的智慧型女作家,都有新作入选。    《古典的中国》卷,是我私心最爱的一卷,导读就写了13万字。除保留余冠英和萧兵二先生的《诗经》《楚辞》译注之外,对全书译注做了全新修订。散文的译注力求准确生动,诗词曲的注释新鲜发散,倾情展示中国文学中韵文强项的独特魅力,以注释而论,几乎是一本新书了。本书散文部分,为适合学生阅读,特别邀请刘曦耕先生注释并白话翻译,对老友的智力支援,不敢言谢。感谢钟叔河先生慷慨提供多篇笔记小品译文,这种不同于传统直译的串读式译述,本身是别具情味的小品文风;感谢台北“中央研究院”的华玮教授提供清代才女吴藻的《乔影》一文,为《书生意气》一章补充了女性题材和女性视角,被漫长历史遮蔽的男一半书生有机会崭露头角;感谢素昧平生的热心读者冯良遵先生提供的校对建议,使本书更为完善。得与素心人谈诗论文,不亦快哉。    《世界的影像》与《古典的中国》两卷,初版的疏漏较多,修订版改用原稿重新排版;两卷都补上了受读者喜爱的彩页插图,保持全套书体例统一。    《白话的中国》卷,删除25篇,增补38篇,是全套书中文本调整最大的一卷。多个栏目面目一新,重新认定了各位作家的代表作,以求更全面地反映当代白话文的成就和华语文学的新收获。“启蒙者鲁迅”主题,用陈丹青先生的《笑谈大先生》替换了王晓明先生的学术文章,便于学生读者亲近鲁迅。“诠释中国”主题,在李敖解剖国民性的犀利之外,扩大阵容,增添对书生风骨的温情回顾,于是有了魏晋风度和苏东坡的话题。原“文化随笔”改名“重读古典”,文本大幅增删,确定为对中国诗史的全面扫描,入选的都是妙不可言的名家名篇。《当代诗抄》与《海外中文诗》两章,重新增补了当代华语诗人的代表作,替换较大。其中雷平阳《杀狗的过程》,是我近几年读诗最震撼的发现。而木心先生的“横空出世”,为当代白话文增添了高雅的文化含量,我通读其全集寻章摘句,收拾起一地碎金,编辑成一个语录体文本以飨读者。    《人类的声音》卷,与其他各卷以放为主不同,这一卷主要是收,删去了不够经典的篇目,长文压缩节选,让青少年读者容易进入文本。较好的发现在《话说中国》主题,新增一篇传播(《中国:发明与发现的国度》)、一篇吸收(《唐代的外来文明·胡风》),呈现中外文化双向交流的面貌。    《人间的诗意》卷,删8首,增24首,增补较多。这要感谢河北教育出版社等近年来致力于引介外国诗歌的出版机构,使多语种的外文诗进入中文读者的视野,也让我们的新选本更为精粹,主题更为丰厚。比如《我是谁》一章,扩展了自我探寻的精神领域;《亲爱的母亲》一章更名为《我的父亲母亲》,让诗歌中较为少见的父亲主题得以出现。另外在多个主题补入了上佳的诗作,连我自己也愿意不时重温一下。    读本的整体装帧设计,三个版本三套封面:作为校本教材的16开本,精美大气,现在还是许多读者的珍藏品;商务版,被迫添加了较多商业元素,有点杂乱;这一回的修订本,采用赤橙黄绿青蓝紫阳光七色,清雅可人,体现了海天出版社的出版品位与对读者的关怀。

媒体关注与评论

引导中学生感悟汉语之美,感受正确而自如地用汉语表达自己的快乐,建立与母语的血缘联系,将母语所蕴含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根扎在心灵的深处,并在此基础上构造起自己的精神家园,这是中学语文教育的根本,也是严凌君这套读本的归结点:这里充溢着思想之美、文学之美与语言之美,相信孩子们会喜欢它,成年人,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也能从中受到许多启示。    ——北京大学教授  钱理群    假如三十五年前我能读到这样一套书,我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现在我读了这套书,依然感到内心深处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    ——作家  莫言    《青春读书课》是难得的阅读宝库。这套书文化视野开阔,编选者身手不凡,志向远大。作为一个求学者,无论将来固定于什么专业,都需要这种广博和扎实的阅读,如果仅仅为了应试而读书,机械地读几篇课文,那就会错失精神上成长的良机。在一个声像网络时代,这套书的出现显然有着更为深远的意义。    ——作家  张炜    纵观全部选文,主编者很好地把握了中学生生理、心理成长过程中对文化、思想的特殊需求,这种素质教育方式的成果,在未来的几年里就能显现出来。    ——北京大学教授  曹文轩    来自民间的声音最为宝贵。如果一个人能在最想读书的时候看到这套书,他们的读书世界里就有了生气,你一生都会怀想这段时光,因为它使你的人生充实和明朗。    ——学者  谢泳    “青春读书课”是一门教你精神自由、让你心灵自由的课。    ——深圳育才中学学生  杨建梁

编辑推荐

青春读书课,滋养一生的语文课。呵护你成长的岁月,守望你心灵的日出,拓展人文视野,构筑精神家园,打造一代“新青年”,为民族的未来播种。    严凌君主编的《心灵的日出(青春心智生活读本第2册修订本)》和学生一起讨论他们从童年到少年、青年的生命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精神命题,帮助青少年学生养成个性,健全人格,在宝贵的青春岁月中召唤心灵的日出。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青春读书课 第二卷-心灵的日出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43条)

 
 

  •   青春读书课 第二卷-心灵的日出:青春心智生活读本 第二册
  •   青春读书课 第二卷-心灵的日出:..”
    今年出版的好书
  •   “青春岁月的美好就是频繁迎接心灵的日出。人的精神世界可以比海洋更广阔。”想来这就是本套丛书的编辑者严凌君老师编纂本套书的初衷。众多作者和众多国家的好文章,我想这是在一般的书中我们所看不到的。人类如此多的精神食粮,得以在一套书中展现给我们的读者---特别是青少年读者,这样的机会实在是不可多得的。 这套书本来是多年的同学兼朋友送给我家孩子的,闲来翻看起来,感觉实在是太棒了,又于当当处买来再送给爱阅读的小朋友们。希望能感染更多的人。
  •   当当网买书又快又实惠,上次在长沙黄花机场买周国平的《智慧引领幸福》花了29元一毛不少,当当网上只要19元。青春读书课买回来,准备细细品味。
  •   青春读书课,好书,值得一看,买来和女儿一起看,买了全套
  •   这本书是第二册,内容开始深入人心灵的探讨与指导,如果你已看过第一册,那么第二册又怎能错过,心灵的小思考带给你心灵上的恬静。
  •   心灵的读物,书是心灵的窗户,多读书,读好书,值得读!
  •   适合初中的孩子一读,滋养心灵
  •   启迪心灵的一本好书,值得阅读
  •   本选本侧重学生的心灵成长,适合高中生阅读。非常好,买了又买,送人。
  •   睡前静下心来,细读文章,与大师交流,让心灵充满阳光。
  •   一卷读完了,又买了二卷。书很好,适合初中的孩子看
  •   不错,很好,书很漂亮,没有缺页
  •   好书,编排朴素,很舒服,内容丰富,中学生都应该有的书,都应该看的书。
  •   不错,不错,速度很快。。。内容很赞。
  •   精彩的中学生读物。
  •   适合阅读,拓展阅读量,增加积累。
  •   比较适合上初中的孩子
  •   给领导孩子买的
  •   涵盖面确实很广,给孩子增加知识面。
  •   一本好书,( ⊙o⊙ )千真万确。
  •   朋友推荐的好书,今天刚拿到后就看了,觉得还不错,适合中学生看
  •   喜欢,虽然尚未读完,已经与我心有戚戚。
  •   内容很好,本来以为是有赏析的,只是导读的方式吧
  •   谢谢编者
  •   选读了几篇文章,喜欢
  •   很适合孩子读。大人读也会很有收获。印刷质量也不错。
  •   书不错,只是有些字还是有点小,老师推荐用书。还不错
  •   天这么冷,送货的速度依然很快,书籍很好!
  •   给孩子买的,,很好
  •   好。孩子都喜欢
  •   很有价值的丛书!
  •   弟弟和我都喜欢
  •   孩子老师推荐,帮同事买的,看起来不错。里边翻了翻,内容也很好。
  •   此书是所有人都可阅读的最美的精神食粮。字字玑珠,句句碎汞,段段精美,篇篇耐读~!!!该书从面世时,本人就是他的粉丝!!原先已出版就买来,现在又为我班 悦吧 图书角买来一套!!
  •   同事买给孩子看的,她对书的质量很满意
  •   很不错,孩子喜欢,大从也可以细细的品味。
  •   很不错的一套书,值得拥有。
  •   不错,朋友推荐的,不过,还没看呢。
  •   书质量很好,而且很适合中学生读,确实是一套很好的书
  •   这套书一版时,我就很喜欢,没买齐。后借给朋友又少了一本。到处找都没买齐。甚至去商务出版社也问了。很纳闷这么好的书为什么不再版。对于学生,特别是中学生高年级的很好。有深度内涵。文笔不轻浮,看的也不累。知道是一位高中老师所编,专门指导学生阅读。很遗憾2版没加入严老师的点评。高年级的学生阅读需要指引,也需要共鸣。很高兴凑齐了一套。改编大的还买了2个版本
  •   选了很多好文章,值得让孩子们去阅读
  •   书本印刷质量不错,应该是正版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