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反思建筑设计学

出版时间:2009-12  出版社: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作者:杨瑛  页数:224  
Tag标签:无  

前言

  当今国内的基本建设蓬勃开展,城镇和乡村的建设方兴未艾,在建筑设计领域展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建筑创作活动异常活跃,既呈现出百花齐放、万紫干红、繁花似锦的局面,也难免良莠不齐、泥沙俱下、莫衷一是,这也是我国现代建筑发展的必然。究竟该走怎样的一条道路?作者提出走向反思的建筑设计学,着重在理性上进行思考,从理论上探求我国现代建筑设计应该走的一条道路。尽管道路不会是平坦的,有艰难险阻,但本着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精神,总能逐步接近真理。作者在繁忙的建筑设计实践中,挤出时间,博览群书,刻苦钻研,提出个人的独创见解,这种认真务实做学问的精神是十分难能可贵的。批判与反思是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分析过去和现在的知识与操作方式,站在一个客观的立场去审视,由表及里,去伪存真,找到建筑现象后面潜藏的价值与意义。作者对国内外各种学术流派和国内创作活动的现状进行了评价,尤真是引用了情境逻辑分析方法,以情境因素取代心理学因素,剖析了建筑设计的现实知识场景,刻画得入木三分,也足以引起人们的反思与警觉。不破不立,破旧立新,只有坚持批判精神,摒弃糟粕与不合理的、继承精华与合理的部分,才能不断前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作者提出反思性的建筑设计整体创作策略与方法,即“在行动中创造,在创造中反思,在反思中创新”,这个过程既是批判性的,又是重建性的。作者不是洋洋洒洒,夸夸其谈,而是理论结合实践,以亲身主持的多次建筑设计的经验和体会来说明,这不仅体现了作者建筑创作实践的能动性强,也说明了作者从反思中树立了自己的创新思维,为建筑设计引入了富有生命力的知识重建的策略。这个论题很有意思,涉及的内容也较多、较广。作者的论述是一个良好的开端,许多层面尚待深入。万里之行,始于足下。

内容概要

  《走向反思建筑设计学:建筑设计知识批判与重建》选题是基于当前建筑设计中理论与实践知识的现实情境,试图通过对建筑设计知识现状的分析与批判,发掘其合理性与合理化因素,从更宽广的领域反思建筑设计学,以求得一些真切而正确的认识。《走向反思建筑设计学:建筑设计知识批判与重建》提出反思建筑设计学的知识概念,为建筑设计引入一种积极的理性观念,以探求一种可行的和有效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走向反思建筑设计学:建筑设计知识批判与重建》着重论述和回应以下几个问题:  1.建筑设计的知识现状是什么?(第1部分,第2部分)  2.建筑设计应该是什么?(第3部分,第4部分)  3.作为建筑设计主体的人能够做什么?(第5部分)  4.人们可以期望什么?(第6部分)《走向反思建筑设计学:建筑设计知识批判与重建》从现代性的批判性轮廓,建筑设计的现代性问题,建筑设计的现代性批判等几方面,简述了批判与反思建筑设计学的知识背景,在追问中引证出对建筑设计反思的必然性。这是从远距离透视建筑设计批判的现实知识场景。《走向反思建筑设计学:建筑设计知识批判与重建》借鉴了情境逻辑这一概念,对建筑设计现实中的一些情境进行了分析与解读,并对其中的功利主义与市俗化现象展开了批判与反思,同时,透视了情境逻辑的现实意义。这是从近距离审视建筑设计的现实知识场景,为建筑设计提供一种分析与解释、批判与反思的逻辑方式。《走向反思建筑设计学:建筑设计知识批判与重建》从真诚与诚挚、兴趣与想像力、生命力与直觉、整体性与差异性等几个小节分别表述了建筑设计中可能的和必要的人文精神。意在为建筑设计学的批判与反思提供一种人文关怀,并希望通过建筑师的创作和作品努力传播这种关怀与精神,以表达建筑设计的科技与价值的永恒魅力。针对以上建筑设计理论与实践的现实,《走向反思建筑设计学:建筑设计知识批判与重建》对当代建筑符号学(语言学)、类型学和现象学等知识重建的一些策略分别进行了论述及反思。主张建筑设计必须回归到建筑本身,从“永恒的人类生活”与“日常生活世界”中,去寻求建筑设计的本源意义,既保持一定的审美距离和独特而个性化的审美意识,又保持建筑语言交流的可能性,以开拓建筑师和建筑设计本身潜在的批判力与反思力,从而促进建筑设计学的健康发展。《走向反思建筑设计学:建筑设计知识批判与重建》提出了一种知识重建的可能性,即一种整体性创造方法与途径……在行动中创造,在创造中反思,在反思中创新,并加以理论知识的梳理和总结,以提供一种可行的,有效的知识重建策略,同时通过实例进行了佐证。

作者简介

  杨瑛:1987年毕业于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获学士学位。同年分配在湖南省建筑设计院工作。  2004年毕业于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专业,获博士学位。  2000年至今任湖南省建筑设计院总建筑师。教授级高级建筑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湖南省建筑师学会理事长;  湖南省土木建筑学会副理事长;  湖南省设计艺术家协会副主席;  中国建筑学会理事;  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理事;  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理论与创作委员会委员;  中国建筑学会教育建筑学术委员会委员;  中国建筑学会人居环境学术委员会委员;  华中科技大学兼职教授:中南大学兼职教授;贵州大学兼职教授。

书籍目录

序言导言1 建筑设计批判与反思的知识基础——现代性追问1.1 现代性的批判性轮廓1.2 建筑设计的现代性问题1.2.1 时空一体化与分离化同构1.2.2 文化与自我认同危机1.2.3 风险与承诺1.3 建筑设计的现代性批判1.3.1 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的诘难1.3.2 崇尚乡土与地方性1.3.3 推崇文本性1.3.4 追求反审美的愉悦1.4 建筑设计反思的必然性2 建筑设计的功利性与市俗化反思——情境逻辑透视2.1 情境逻辑之一王者为胜,胜者为王2.2 情境逻辑之二向偶像看齐-_跟着领头的跑2.3 情境逻辑之三市场是一只“看不见的手2.4 情境逻辑之四习以为常2.5 情境逻辑之五“赶上浪潮,学着喜欢它2.6 情境逻辑之六“知识就是权力3 建筑设计的人文精神——内在的反思性3.1 真诚与诚挚——建筑设计的人文品性3.2 兴趣与想像力——建筑设计创作力的开启基础3.3 生命力与直觉一建筑设计的人文基础3.4 整体性与差异性——建筑设计的人文表现力3.4.1 数与比例3.4.2 体验与象征3.4.3 诗意地栖居3.4.4 批判的地方主义3.4.5 可持续设计的人文性4 建筑设计知识重建的策略——当代的几种反思图式4.1 建筑设计知识重建的语言图式——符号学策略4.1.1 建筑设计的语言/言语/话语/知识结构4.1.2 建筑设计作为交流的符号图式4.1.2.1 建筑设计作为交往语言的有效性——普遍语用学的运用4.1.2.2 建筑设计作为以言行事的语言符号图式4.1.3 对符号学的反思小结4.2 建筑设计作为知识与交流的永恒形式类型——类型学策略4.2.1 探寻永恒的形式意义4.2.1.1 建筑空间、类型和时间4.2.1.2 建筑意义与形式自主4.2.1.3 集体记忆的历史4.2.1.4 类型学的设计——类推的方法4.2.2 形式转换类型学4.2.2.1 形式多样化的原则4.2.2.2 转换法则与转换方法4.2.3 对类型学策略的反思小结4.3 建筑设计作为栖居形式的表达——探求建筑空间本原意义的现象学策略4.3.1 现象学的基本脉络与方法4.3.2 栖居的场所意义与精神4.3.2.1 认识与反思的根源4.3.2.2 意向性与符号学——意义与语言4.3.2.3 生存空间——场所4.3.2.4 场所精神——建筑与设计意义的核心4.3.3 建筑现象学设计观——栖居与知觉经验4.3.3.1 建筑设计的场所观4.3.3.2 建筑计中的知觉问题4.3.4 寸现象学策略的反思小结5 走向反思性的整体创造过程——建筑设计知识批判与重建的一种可能性5.1 反思性整体创造的基本理念与原则5.1.1 尊重建筑设计知识的多元性与包容性5.1.2 坚持建筑设计知识的开放性与演进性5.1.3 关注建筑设计知识的人文性与可持续性5.1.4 强调建筑设计知识的中介性与实践性5.1.5 保持建筑设计知识的承传性与批判性5.2 反思性整体创造的基本策略与方法5.2.1 建筑设计是一个寻求目标的行动过程5.2.2 建筑设计是一个寻求共识的反思过程5.2.3 建筑设计是一个寻求新定义的创造过程5.3 建筑设计实例反思6 结论:道路而非著作——建筑设计是-个知识批判与重建的反思历程6.1 反思建筑设计的现代性知识背景6.2 为建筑设计学提交一种反思性的思考方法——情景逻辑分析法6.3 倡导一种建筑设计中的反思性人文精神6.4 反思性地评述几种当代的建筑设计知识重建策略图式6.5 提出一种反思性的建筑设计整体创作策略与方法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相对地说,建筑设计学更注重研究探讨建筑实践的方法、策略、规则等,以及建筑师与参与者的行为活动对设计过程和成果的影响。也就是说,建筑设计学更关注人类为生存而对空间环境所作的营建行为活动以及过程与成果,更加侧重对建筑设计情境行为与现象的分析与批判,更加关注创造的过程。建筑设计学并不是独立于建筑学之上,它是建筑学知识体系之中富有创造力和生命力的一部分。知识是一个空间!“知识”(know}edge)一词在古希腊的学术传统里,包括对外在客观世界的了解和道德实践(moraIpractice)。道德实践则包含有两层意思:其一是指个人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的一种道德责任和承担,这是微观层面的道德实践;其次是个人对群体、社会或国家的义务和责任,一种价值和意义的实现,特别是对社会的风气或流行的价值观的批判与反思,以及对执政者施政的监察,这是宏观层面上的道德实践,也可以名之为“社会实践”(socialpractice)。另外,它还是一种“知行合一”的知识观。  古希腊的知识观,是要给道德实践或社会批判一个理性而客观的基础。无可讳言,希腊知识传统在有关道德判断和社会实践等问题上,提出了不少具有洞察力的分析,并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影响西方社会的生活方式。然而,另一方面,古希腊的学者却没有进一步从理论层面上解释对外在客观世界的了解和道德实践的关系,也提不出有力的解说来阐述为什么道德实践也属于知识领域内的活动。换言之,古希腊的传统未能在理论层面上建立一个价值批判的“理据”。因此这种知识较难抗衡当代流行的“实证论”及由此而衍生的对价值判断的看法。  2O世纪“实证论”(positivism)知识观认为知识应限于具有客观验证基础的研究范围内,是可以分析和证实的。而价值及道德问题是不能客观验证的,最后只是代表个人的主观看法。因此,道德价值的问题不属于知识范围,尽管实证论不否认价值问题的重要性,他们也相信对客观存在的事物的了解和知识是影响并有助于人在价值问题上的抉择,但在客观事物的知识和价值抉择之间,只存在着一种偶然的关系。在逻辑上,没有任何价值判断是可以由外在世界的知识推衍出来的。换言之,实证论认为,任何道德判断上所提出的理据,到最后只是代表着提出者个人的主观看法,没有客观标准可言,也没有持续讨论的必要。这种“相对主义”(reIativism),特别是相对主义价值观似乎成了20世纪90年代普遍的道德价值信仰,甚至演变成“虚无主义”的生活与价值取向。

编辑推荐

  在行动中创造!  在创造中反思!  在反思中创新!  并加以理论知识的梳理和总结,以提供一种可行的,有效的知识重建策略,同时经过实例进行了佐证。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走向反思建筑设计学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