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通史:12:历史地理卷

出版时间:1970-1  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Tag标签:无  

前言

中华民族用自己的勤劳智慧创造了悠久的、绵延不断的历史和光辉灿烂的文明,陕西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人文初祖”轩辕黄帝安葬于今陕西省黄陵县桥山;距今6000年左右,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遗存——西安半坡遗址——向我们提供了关于半坡氏族社会的全景。当时,先民们“以农业生产为主,同时也饲养家畜”。除此,陕西省临潼县附近发现的姜寨遗址、宝鸡地区数百处仰韶文化遗存,以及陕北仰韶文化遗存的发现,都证明远古炎黄时代先民们已经过着农业为主的生活。这说明原始农耕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肇始的物质基础。当中国历史发展到公元前12世纪末,已进入稳定的农耕时期,这个时候,在陕西的渭水流域,周人开始扮演历史的主角。

内容概要

《陕西通史12》主要内容:中华民族用自己的勤劳智慧创造了悠久的、绵延不断的历史和光辉灿烂的文明,陕西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人文初祖”轩辕黄帝安葬于今陕西省黄陵县桥山;距今6000年左右,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遗存——西安半坡遗址——向我们提供了关于半坡氏族社会的全景。当时,先民们“以农业生产为主,同时也饲养家畜”。除此,陕西省临潼县附近发现的姜寨遗址、宝鸡地区数百处仰韶文化遗存,以及陕北仰韶文化遗存的发现,都证明远古炎黄时代先民们已经过着农业为主的生活。这说明原始农耕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肇始的物质基础。

作者简介

张岂之,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所所长,中国思想文化史专家。江苏南通人,生于1927年11月。1988年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1989年10月荣获陕西省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称号。1988年12月被评为陕西省优秀博士生指导教师。195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同年考入清华大学文科研究所读研究生。1951年在重庆教育学院任教。1952年在西北大学从事教学工作,1980年晋升为教授,1984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生指导教师曾任西北大学历史系主任(1978年8月至1984年9月),西北大学副校长(1983年9月至1985年5月),西北大学校长(1985年4月至1991年8月)。现任西北大学名誉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史念海(1912-2001),教授。山西平陆人。1936年毕业于辅仁大学历史系。197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国立编译馆副编审,兰州大学教授、历史系主任。1948年后,任西北大学、西安师范学院、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历史系主任,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及唐史研究所所长、副校长,陕西省历史学会第一届会长,民进中央委员、陕西省委主任委员。1956年获全国先进生产者称号。是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著有《中国的运河》、《河山集》(一至九集〈第九集为遗著〉),与顾颉刚合著《中国疆域沿革史》。郭琦,西北大学前校长(1978.6-1982.3.22)、党委书记(1978.6-1984.7.19)。四川乐山人,生于1917年7月。青年时期曾就读于成都师范学校和四川大学中文系。

书籍目录

绪论第一章 历史自然地理第一节 山原的形势及其变迁第二节 河流水系的分布与变迁第三节 古今气候的差异第四节 土壤的利用和改造第五节 森林的分布及其变迁第二章 历史民族地理第一节 上古时期各族的活动地区第二节 “五胡”的由来及其与汉族的杂居第三节 鲜卑族的西迁及其所建立的政权第四节 党项族的内迁及其居地第五节 回族与其他各族的居民和居地第三章 历史人口地理第一节 上古时期人口的分布第二节	见于史籍的全省人口记载第三节 历来人口的密度及其变化第四节 不同时期人口增减的原因第五节 各地人口的密度及其变化第四章 历史经济地理第一节 农牧地区界线的推移第二节 农业经济的发展第三节 丰富的物产和农作物的区域特点第四节 手工业和商业的兴衰第五节 富庶的关中地区及其经济的盛衰第五章 历史政治地理第一节 作为许多王朝或政权都城的关中第二节 由封国采邑到郡县制度的演变第三节 道和路的递嬗第四节 省制的肇建和发展第五节 边区的创始及省地县制度的确立第六章 历史城市地理第一节 城市的形成及其地理分布第二节 周丰、镐与秦咸阳第三节 汉长安城的建设及其废毁第四节 隋唐长安城的迁建及其破坏第五节 其他重要城市第七章 历史文化地理第一节 彩陶文化的地理分布第二节 关西的尚武风气第三节 人物荟萃的王朝都城第四节 见于史籍的人物籍贯的地理分布第五节 中外文化的融合与发展第八章 历史军事地理第一节 居于四塞之内的关中第二节 高屋建瓴的形势及函谷关的作用第三节 作为北方屏蔽的横山山脉第四节 秦岭在南北分裂时期的攻守形势第五节 巴山与汉水的军事意义大事年表

章节摘录

水量的变化是如何造成的呢?这里面有自然的因素,也有人为的因素。自然的因素往往不易为人力所能控制,而一些人为的作用却能促成或加速自然的变化。就自然因素而言,历史时期呈周期性变化的湿润状况就对河流水量有很大的影响。但是,正是由于这种变化是周期性的,那么就不能很好地解释在2000年或者更长的历史时期中河流水量逐渐减少以至于干涸的长期趋势。这样一来,我们就不能不从森林的被破坏去寻找原因。黄土高原在历史上曾是一个富有森林的地区。森林可以涵蓄水分,能够均匀地为河流提供水源从而保持河流的水量。但森林后来被破坏了,河流的水量当然也就不能不减少了。此外,今日陕西许多河流都有季节性变化明显的特点,雨季河流水量陡增,甚至暴溢而漂没田庐,冬春之际则往往河床干涸,行人徒涉也不致有若何困难。这种水量的季节性特点,实际也是同流域内森林的被破坏相关联的。森林对陕西河流的影响还不仅在水量一个方面。还有一个方面是河流含沙量的变化。换言之,河流含沙量和水量的变化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不同的侧面。以黄河为例,西汉以前,河水虽多泥沙,但还不至于以“黄河”相称。

编辑推荐

《陕西通史12》由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陕西通史:12:历史地理卷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书印刷还可以,送货挺快,就是货不全
  •   活动是购买,缺点是书看起来有点灰尘满面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