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流河

出版时间:2011-4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作者:齐邦媛  页数:398  字数:331000  
Tag标签:无  

前言

  巨流河是清代称呼辽河的名字,她是中国七大江河之一,辽宁百姓的母亲河。哑口海位于台湾南端,是鹅銮鼻灯塔下的一泓湾流,据说汹涌海浪冲击到此,声消音灭。  这本书写的是一个并未远去的时代,关于两代人从巨流河落到哑口海的故事。  二十世纪,是埋藏巨大悲伤的世纪。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欧洲犹太人写他们悲伤的故事,至今已数百本。日本人因为自己的侵略行为惹来了两枚原子弹,也写个不休。中国人自二十世纪开始即苦难交缠,八年抗日战争中,数百万人殉国,数千万人流离失所。生者不言,死者默默。殉国者的鲜血,流亡者的热泪,渐渐将全被湮没与遗忘了。  我在那场战争中长大成人,心灵上刻满弹痕。六十年来,何曾为自己生身的故乡和为她奋战的人写过一篇血泪记录?  一九四七年我大学毕业,在上海收到一张用毛笔写在宣纸上的“台湾大学临时聘书”来外文系任助教。当时原以为是一个可以继续读书的工作,因在海外而添了些许魅力。两年后,一九四九年底,我父亲由重庆乘最后一班飞机来到台湾的情景令我惊骇莫名;一直相信“有中国就有我”的他,挫败、憔悴,坐在我们那用甘蔗板隔间的铁路宿舍里,一言不发,不久即因肺炎被送往医院。在家人、师生眼中,他一直是稳若泰山的大岩石,如今巨岩崩塌,坠落,漂流,我五十一岁的父亲从“巨流河”被冲到“哑口海”。  六十年来在台湾,我读书、教书、写评论文章为他人作品鼓掌喝彩,却无一字一句写我心中念念不忘的当年事——郭松龄在东北家乡为厚植国力反抗军阀的兵谏行动;抗日战争初起,二十九军浴血守华北,牺牲之壮烈;南京大屠杀,国都化为鬼蜮的悲痛;保卫大武汉时,民心觉醒,誓做决不投降的中国人之慷慨激昂;夺回台儿庄的激励;万众一心,一步步攀登跋涉湘桂路、川黔路奔往重庆,绝处求生的盼望;漫长岁月中,天上地下,在四川、滇缅路上誓死守土的英勇战士的容颜,坚毅如在眼前,那一张张呼喊同胞、凝聚人心的战报、文告、号外,在我心中依然墨迹淋漓未干。那是一个我引以为荣,真正存在过的,最有骨气的中国!  半世纪以来,我曾在世界各地的战争纪念馆低回流连,寻求他们以身殉国的意义;珍珠港海水下依然保留着当年的沉船,爱丁堡巨岩上铁铸的阵亡者名单,正门口只写着:LestyeForget!(勿忘!)——是怎样的民族才能忘记这样的历史呢?  为了长期抗战,在大火焚烧之中奔往重庆那些人刻骨铭心的国仇家恨,那些在极端悲愤中为守护尊严而殉身的人;来台初期,单纯洁净地为建设台湾而献身、扎根,不计个人荣辱的人。许多年过去了,他们的身影与声音伴随我由青壮,中年,一起步入老年,而我仍在蹉跎,逃避,直到几乎已经太迟的时候。我惊觉,不能不说出故事就离开。  此书能完成,首先要感谢学术翻译名家、“中央研究院”欧美研究所所长单德兴先生的信心与坚持。多年前,他计划做一系列英美文学与比较文学在台湾发展的访谈,邀我参加。我认为自己并不知全貌,可谈较少,半生以来,想谈的多是来台湾以前的事。他认为治学和人生原是不可分的,又再度热诚邀访。遂自二○○二年秋天起,与原拟访问我谈女陛处境的赵绮娜教授一起访问我十七次。不料,访谈开始不久,德兴的母亲、我的丈夫前后住进加护病房。那一段时期,我思想涣散,无法思考访谈大纲与布局,也无法做所需资料的准备,所谈多是临时记忆,主题不断随记忆而转移。尔后,我花了一年时间,挟着数百页记录稿奔走在医院、家庭,甚至到美国“万里就养”的生活里。晨昏独坐时,我试着将散漫口语改成通顺可读的文字,但每试必精疲力竭;大至时光布局,小至思考幽微之处,口述常不能述及百分之一。我几度罢笔,甚至信心全失,但它却分分秒秒悬在我心上,不容我安歇。  直到二○○五年初春,我似那寻觅筑巢的燕子,在桃园山峦间找到了这间书房,日升月落,身心得以舒展安放,勇敢地从改写到重写。在这漫长的五年间,德兴从访谈者成为真心关切的朋友,安慰,鼓励,支持。不仅是点燃火炬的人,也是陪跑者。世间有这样无法回报的友情,只能用他虔信的佛教说法,是善缘,但缘分二字之外,我仍有不尽的感谢。  当我下定决心重写,拿出纸和笔时,一生思考的方式也回来了。提纲挈领写出一二章时,我已年满八十,第二次因病被送进医院,出院后对自己继续写下去的信心更少,有一种“月落乌啼霜满天”的心境。这时,接到台大中文系李惠绵教授的电话,说她的新书《用手走路的人》要出版了。  惠绵是我“错过了却跑不了”.的学生。她念研究所时原应上我的“高级英文”课,因需做重大的脊椎侧弯矫正手术而错过了。第二年她回校上课,换我遭遇车祸,一年未能回到教室。但她常常随原来那班同学,驶着轮椅到医院看我,甚至爬上三层楼梯到家里看我。对于她,我有一份患难相知的深情。她奋斗不懈,终于修得学位、留校任教,如今已是中国戏曲表演理论专家,我甚感欣慰。二○○六年她在与赵国瑞老师邀集的一场春酒宴上,看到我不用计算机纯手工写出三十多页文稿,感到十分惊喜。惠绵说,她要帮我整理口述记录的全部大纲,要帮助我继续写下去。  在这场春酒之后十天左右,简□的一封信好像从天上掉下来,到了我的书房。她说看了我的初稿,听惠绵说我正在孤军奋战,“需兵力支持。若您不弃,我很愿效绵薄之力,让这书早日完成”。这样诚意的信由简□这样的作家写来,只能说是天兵天将降临。收到她的信,我在屋里走过来踱过去,不知如何能压得住进发的欢呼。  简姨是台湾中生代优异的散文作家之一,出版《水问》《女儿红》等十余本散文集,多篇被采作中学国文教材,受年轻学子喜爱。她才思丰沛,观察敏锐,在她笔下的台湾本土文化,缤纷多彩,自成一个情韵优美、人情馨暖的社会。  这两位聪慧的小友,成了我的超级援军。从此,她们联手用了许多心思,以各种语气催促我写下去;逼重了怕我高龄难挨,轻了怕我逃避拖延。表面上打哈哈,语气里全是焦急。渐渐地,她们由援军升为督军。简□在她美国之行报平安的信中,居然问我:“您大学毕业了没?”——她临走的时候,我仍徘徊在第五章抗战胜利与学潮的困苦中。  她想象不到的是,这一问助我走出困境。跨过了大学毕业那一步,我的生命被切成两半,二十三岁的我被迫开始了下半生;前半生的歌哭岁月,因家国剧变,在我生身的土地上已片痕难寻了。而后半生,献身于栖息之地台湾,似是再世为人,却是稳定真实的六十年。  将我的手稿输入电脑,容忍我不停地增补、删减的黄碧仪,事实上是我的第一位读者。她曾问我:“您父亲是个读书人,为什么会跑去搞革命?”大哉斯言!这样的问题由二十多岁的年轻人提出,别具意义,仿佛那些远去却未安息的亡灵也都等着这一问!  感谢哈佛大学讲座教授王德威以“如此悲伤,如此愉悦,如此独特”这样切中我心的评论,为此书做真正的导读。他是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专家,兼蓄历史眼界与文学胸襟,对我所写的时代和家乡有深刻的了解,也因此能见人所未见,点明这是一本“惆怅之书”。书中人物有许多也是他生命中的人物,自幼耳闻目睹,他知道他们打过的每一场仗,跑过的每一条艰难路,知道他们所秉持的理想和圣洁的人性光辉,决不能粗陋地以成败定英雄。感谢他鼓励我,回应时代暴虐和历史无常的最好方法,就是以文学书写超越政治成败的人与事。  书写前,我曾跟着父母的灵魂作了一趟返乡之旅,独自坐在大连海岸,望向我扎根的岛屿。回到台湾,在这间人生最后的书房,写下这一生的故事。即使身体的疲劳如霜雪重压下的枯枝,即使自知已近油尽灯枯,我由故乡的追忆迤逦而下,一笔一画写到最后一章,印证今生,将自己的一生画成一个完整的圆环。天地悠悠,不久我也将化成灰烬,留下这本书,为来自“巨流河”的两代人做个见证。  齐邦媛  二○一○年七月台湾桃园

内容概要

  一部反映中国近代苦难的家族记忆史;一部过渡新旧时代冲突的女性奋斗史;一部台湾文学走入西方世界的大事纪;一部用生命书写壮阔幽微的天籁诗篇!
  巨流河,位于中国东北地区,是中国七大江河之一,被称为辽宁百姓的'母亲河'。南滨渤海与黄海,西南与内蒙内陆河、河北海滦河流域相邻,北与松花江流域相连。这条河古代称句骊河,现在称辽河,清代称巨流河。影响中国命运的'巨流河之役',发生在民国十四年,当地淳朴百姓?仍沿用着清代巨流河之名。
  《巨流河》的记述,从长城外的'巨流河'开始,到台湾南端恒春的'哑口海'结束……
  作者齐邦媛的父亲齐世英──民国初年的留德热血青年,九一八事变前的东北维新派,毕生憾恨围绕着巨流河功败垂成的一战,渡不过的巨流像现实中的严寒,外交和革新思想皆困冻于此,从此开始了东北终至波及整个中国的近代苦难。
  作者的一生,正是整个二十世纪颠沛流离的缩影。
  作者以邃密通透、深情至性、字字珠玑的笔力,记述纵贯百年、横跨两岸的大时代故事。

作者简介

  齐邦媛,一九二四年生,辽宁铁岭人。国立武汉大学外文系毕业,一九四七年來台湾,一九八八年从台湾大学外文系教授任內退休,受聘为台大荣誉教授。
  曾任美国圣玛丽学院、旧金山加州州立大学访问教授,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客座教授。教学、著作,论述严谨;编选、翻译、出版文学评论多种,对引介西方文学到台湾,将台湾代表性文学作品英译推介至西方世界。

书籍目录


第一? 歌声中的故乡
第二章 血泪流离——八年抗战
第三章 “中国不亡,有我!”——南开中学
第四章 三江汇流处——大学生涯
第五章 胜利——虚空,一切的虚空
第六章 风雨台湾
第七章 心灵的后裔
第八章 开拓与改革的一九七○年代
第九章 台大文学院的回廊
第十章 台湾、文学、我们
第十一章 印证今生——从巨流河到哑口海
后记 如此悲伤,如此愉悦,如此独特——齐邦媛先生与《巨流河》
齐邦媛纪事
《巨流河》参考书目

章节摘录

  我生于一九二四年元宵节,在家乡辽宁,这时经常是摄氏零下二三十甚至四十度的天气。我母亲在怀孕期间生病,所以我是个先天不足的婴儿。出生后体弱多病,快满周岁时,有一天高烧不退,气若游丝,马上就要断气的样子。我母亲坐在东北引用灶火余温的炕上抱着我不肯放。一位来家里过节的亲戚对她说:“这个丫头已经死了,差不多没气了,你抱着她干什么?把她放开吧!”我母亲就是不放,一直哭。那时已过了午夜,我祖母说:“好,叫一个长工,骑马到镇上,找个能骑马的大夫,看能不能救回这丫头的命!”这个长工到了大概是十华里外的镇上,居然找到一位医生,能骑马,也肯在零下二三十度的深夜到我们村庄里来。他进了庄院,我这条命就捡回来了。母亲抱着不肯松手的“死”孩子,变成一个活孩子,一生充满生命力。  在那个时代,初生婴儿的死亡率据统计是百分之四十左右,我那样的生命很像风中的一盏小油灯,母亲的呵护,还有命中这些“贵人”围成灯罩似地为它挡风,使它不致熄灭。  不久,这位医生又到我们村庄来医病。母亲抱我去看他,说:“这孩子是您救回来的,她爸爸在德国念书,还没有给她取名字,您给她取个名字,纪念这个缘分吧!”这位医生为我取名“邦媛”,在我生命之初,给了我双重的祝福。  我长大后知道此名源出《诗经·君子偕老》:“子之清扬,扬且之颜也。展如之人兮,邦之媛也。”前几年有位读者寄给我一页影印自宋朝范成大《明湖文集》的文章,居然有一段:“齐邦媛,贤德女子……”我竟然与数百年前的贤德女子同名同姓,何等荣幸又惶恐!在新世界的家庭与事业间挣扎奋斗半生的我,时常想起山村故乡的那位医生,真希望他知道,我曾努力,不辜负他在那个女子命如草芥的时代所给我的慷慨祝福。  我的幼年是个无父的世界。两岁时曾惊鸿一瞥看到父亲,风雪夜归,凌晨又重上逃亡之路。隔了一天,我祖母、母亲带着哥哥和我,逃到一个比我们村庄还小的小村子里的亲戚家躲了一些时日,因为张作霖的军队在搜捕参加郭松龄兵变的齐世英,要把他一家都抓了杀掉。而我在那儿却每到天黑就哭喊:“我要回家!我要回家!”使得她们加倍困苦,又怕连累别人,只好回家,听天由命。  铁岭齐家,在十八世纪初由山西徐沟县(现并入太原市)到奉天(沈阳)任职文官开始到落户,到我父亲是第八代。庄院位于范家屯西边的小西山,距离中东铁路的乱石山站大约五里,家产约有四百垧(东北话读作“天”)田地(一垧约十亩),在当地算是中等大户。  我祖父齐鹏大,共有四兄弟。少年时,他不愿在乡下守着家产做“庄稼人”,跑去读军校,出身保定老速成学堂。之后在张作霖的奉军.里由营长做起,又从团长升为旅长,二十多年对张大帅忠心耿耿。我父亲是他的独子,留学德国回家,满脑子救国救民的新思想,竟参加郭松龄反张作霖的革命行动,从天津挥兵出山海关到兵败,只有一个月。那时我祖父驻防河北保定,并不知情,奉军上下认为张大帅一定会杀我祖父,谁知他居然对部下说:“父一辈,子一辈,不要算那个账,齐鹏大跟我这么多年,对我没有二心。他儿子浑蛋,留洋念书念糊涂了,但是不要杀他爸爸。”后来我祖父在一次小战役中受了轻伤,染了风寒而死,去世时只有五十岁。张作霖出身草莽,但是他有那一代草莽英雄的豪壮与义气,不与日本人妥协,在皇姑屯火车上被日本人埋伏炸死,结束了传奇式的军阀时代,留下东北那么大的局面;其子张学良继承名号、权势及财富,但是没有智慧和尊严,东北自主强盛的希望也永未实现。  我的祖母张从周是满族人,十八岁由邻村嫁来齐家,生了一子两女,祖父从军之初她随夫驻防各地,后来因为家产需人照料而回乡定居。祖父母的庄院是祖母独自撑持的家,由她与我母亲,这两个长年守望的寂寞女人,带着三个幼儿、二十多个长工,春耕秋收过日子。我跟着哥哥满山遍野地跑,去拔小西山的棒槌草、后院的小黄瓜、黑浆果……冬天到结冰的小河上打滑溜,至今印象清晰。祖母是位雍容大度、温和仁厚的人,对我母亲——她独生子的媳妇,充满了同情与怜惜。但是在那个时代,她也是由媳妇熬成婆的,她知道哪些规矩不能改变,所以虽然她对媳妇好,绝不找麻烦,对媳妇说话声音也很柔和,但规矩还是规矩,虽然家里有许多长工与佣人,但公婆吃饭时,媳妇必须在旁垂手侍立,这是“有地位人家”的样子。祖母对我最为怜惜,命也是她救的,后来我到北平西山疗养院,害她流了许多眼泪,至今我仍愧疚地记得。  爷爷回家是件大事,那年代官威很大,门口站着四个盒子炮(卫兵)。衣食讲究很多,稍不合他标准就发脾气,全家都似屏息活着,直到他返驻防地才敢喘气。我父亲说祖父也颇有新思想,但太权威,没有人敢和他辩论。我出生不久,爷爷由驻防地回家,看了一眼炕上棉被包着的小婴儿,他威风凛凛地在大厅上坐下说:“把那个猫崽子丫头给我拿来看看!”不知是什么原因,那个不必“抱”的不足五斤重的婴儿竟激发了他强烈的保护天性,他下令:“谁也不许欺负我这个孙女!”(尤其是我哥哥,他那壮硕的长孙)那虽是个重男轻女的时代,齐家人口少,每个孩子都宝贵,这道军令使我在家中地位大增。  祖父在军中,四十“寿诞”的礼物是一个二十岁娇弱清秀的侍妾。他移防或者去打仗的时候就把她送回老家。不久,她染肺病死了,我祖母很照顾她,把她新生的男孩(取名齐世豪)带大,这个小叔叔和我同年,常常一起玩,经常受我哥哥和堂哥们的戏弄。小叔在我祖母呵护中长大,华北沦入日军手中后,他高中毕业被征参军,有一天穿着日军制服在一个乡镇巷内,被中国的反日地下工作者由背后枪杀。……

媒体关注与评论

  齐邦嫒这个人,就是一个真字。她是台湾文学的守护天使。  ——白先勇  沉重的史诗,齐老师却能云淡风轻写出,展现文学的惊人之美。  ——蒋勋  与齐先生一起回顾她的似水年华……如此悲伤,如此愉悦,如此独特。  ——王德威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巨流河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55条)

 
 

  •   不错,果然是年度好书。一部反映中国近代苦难的家族记忆史;一部过渡新旧时代冲突的女性奋斗史;一部台湾文学走入西方世界的大事纪;一部用生命书写壮阔幽微的天籁诗篇!   巨流河,位于中国东北地区,是中国七大江河之一,被称为辽宁百姓的‘母亲河’。南滨渤海与黄海,西南与内蒙内陆河、河北海滦河流域相邻,北与松花江流域相连。这条河古代称句骊河,现在称辽河,清代称巨流河。影响中国命运的‘巨流河之役’,发生在民国十四年,当地淳朴百姓们仍沿用着清代巨流河之名。   本书的记述,从长城外的‘巨流河’开始,到台湾南端恒春的‘哑口海’结束……   作者齐邦媛的父亲齐世英──民国初年的留德热血青年,九一八事变前的东北维新派,毕生憾恨围绕着巨流河功败垂成的一战,渡不过的巨流像现实中的严寒,外交和革新思想皆困冻于此,从此开始了东北终至波及整个中国的近代苦难。   作者的一生,正是整个二十世纪颠沛流离的缩影。   作者以邃密通透、深情至性、字字珠玑的笔力,记述纵贯百年、横跨两岸的大时代故事。   编辑推荐 本书作者以逾八十高龄历时四年写作完成《巨流河》,其以缜密通透的笔力,从大陆巨流河写到台湾哑口海,以一个奇女子的际遇见证了纵贯百年、横跨两岸的大时代的变迁。本书有两条主线:一是借着父亲齐世英的经历,串联起一代铮铮铁汉们在侵略者炮火下头可抛、血可洒的气概与尊严;一是从自己诞生、童年写起,战火中逃离至重庆,八年间受南开中学与武汉大学教育,受业于名师,得文学启蒙,大学毕业后落脚台湾展开学术事业,成为台湾文学推手。
  •   这是台湾著名的翻译家、文学家齐邦媛女士的回忆录,她的一生,正是整个二十世纪颠沛流离的缩影。这是一部反映中国近代苦难的家族记忆史,一部过渡新旧时代冲突的女性奋斗史,更是一部用生命书写壮阔幽微的天籁诗篇。从长城外的“巨流河”开始,到台湾南端恒春的“哑口海”结束,她带领我们走进二十世纪,那个埋藏巨大悲伤的世纪。她的文字柔和,清新,朴实,交织着家国情怀,令人读来舒畅,却又因那些战乱苦难渲染开一抹忧伤与惆怅。因我是个怀旧之人,这本是最是吸引我的,总觉得有种弥漫着的气息,说不出是什么,竟萦绕在我心头,久久不去。想来哈弗大学讲座教授王德威对此书的评论“如此悲伤,如此愉悦,如此独特”,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   
    看介绍还以为是一本小说,打开一看才知道原来是一个台湾老人的传记。看看开头语言很平实,但是就凭这样一本自传就在去年的各大排行榜上占据耀眼的位置吗?而且有一阵还断货了。接着看吧!感觉越看越精彩,质朴的语言让我想起民国时期的另一位作家《银元时代生活史》的作者陈存仁。其实不需要修饰,不需要润湿,作者精彩而曲折的一生本身就是一部厚重的故事和小说。这一生见证了中国百年来的巨大变化,让我们从一个个体的角度去重新审视这一段历史。

    作者齐邦媛出生在铁岭,现在抚顺沈阳铁岭同城化,都共用一个区号024,所以也算得上的老乡了。而巨流河就是指的是辽河,抚顺的母亲河浑河就是辽河的一个重要支流,齐邦媛的人生最重要的转折就是从巨流河开始的。齐邦媛的父亲当年跟着郭松林造反,想要推翻张作霖,军队势如破竹,沈阳城内很多人都准备撤离了,结果在巨流河,郭松林的部队停留了几日,时局就发生了突变,张作霖调集援军,将郭松林的部队击溃与巨流河西岸,齐邦媛的父亲从此开始了逃亡生活。

    齐邦媛跟着父亲到北平,父亲组建收容东北学生的中山中学,到现在沈阳还有中山中学,在门前就可以看得出这所中学的气质不凡,光建筑就让你感觉到历史的厚重。后来时局变化,又逃亡上海,接下来辗转武汉,最后落脚于重庆,齐邦媛就这样在兵荒马乱中一点一点长大,从中学一点一点读到了大学,齐邦媛考的是武汉大学,在朱光潜先生的门下,而且正是朱先生让她改哲学为外国文学,让她走上了一条学术之路。战火中的武汉大学在乐山授课,那三江汇流之地,我也曾去过,可是求学之忙,齐邦媛竟然连峨眉山都没去过。毕业和日本人的投降几乎同时到来。走出重庆,去上海,去南京和家人团聚,可是很快内战就开始了,正好台湾有个助教的工作等着她去,她这一去没想到就再也回不来了。

    在台湾结婚,在台湾家庭团聚,在台湾开始她的学术生涯,在台湾做妈妈,做主妇,做高中教师,做出版社,做教授,创办外文系,两次到美国做教师交流,甚至去过台北故宫博物院工作,最后还是在台湾大学结束了自己的工作生涯。

    这一生曲曲折折坎坎坷坷,见证了多少风风雨雨,这本书值得一看。只是大陆出版的是删节本,想看全本只能买台湾原版了。

  •   
      读这本书,触动最大的是齐邦媛在乐山求学时期,在老师朱光潜的指导下,她整日浸淫在雪莱、济慈、华兹华斯、莎士比亚中。此外,还有少女心中的空军英雄张大飞每周一次的来信。
      那时她十六七岁,从东北到南京,经武汉至湖南,再到中国的西南边,穿过了大半个中国。日本的飞机占领着天空,死神一般。曾经一片欣欣之景的南京成为一座鬼城,国军节节败退,人命飘摇。
      少女时期的她能看见听见这些,但是不可能拿起武器也不可能参与到政治和抗战当中。
      那时候的武大,朱光潜任外文系主任,他丰厚的学识将课堂变成天堂一样神圣之所。齐邦媛背诵英诗,被西风颂的肃杀萧条所撼动。躲在一方临着湖边的草地上,她成为第一个在那湖边背诵济慈的中国女子。没有夜莺却有布谷鸟,有星空,在此之间她找到一种信仰——美,自然的美。
      还有张大飞,曾经在她家中断断续续讲完自己父亲怎样被烧死的男孩,也是让十三岁的齐邦媛初次知晓什么叫做战争的人。他曾经在大风中领她回家,给她写无数的信件,穿着军大衣从远方渐渐走近,短暂的亲近,又是长久的分离。
      齐邦媛在书中数次写到,自己与张大飞的感情并非仅仅爱情那么简单。一个是英雄的空中斗士,一个是不谙世事的女大学生,因此齐邦媛嘲笑自己那些女文艺青年的信件,抵达不了张大飞广阔的蓝天。
      而张大飞深刻认识到自己命运的不可确定性,即便有深刻而长久的感情,亦无法面对命运的无常和战争的残酷。所以他克制并极少谈及爱这个字眼。
      二人之间靠信件维系,是一种暧昧却、脆弱却又极为深刻的联系。甚至可以说,是二人各自世界中最好的部分。
      我在想,如果张大飞没有死,他们会怎样?齐邦媛常常觉得自己之后的选择,不管到南京还是去台湾还是在七十高龄再次回到南京,都冥冥之中受到张大飞的指引。以至于在被俞君追求时仍屡屡谈及张大飞。
      半生缘中曼桢说,一个人老的时候总会有那么一两件事情可以拿来说一说的,如果那时候我跟世钧结婚,生了几个孩子,那就不是一个故事了。
      也许对齐邦媛而言也是这样。她与这位空军英雄之间,靠信件维系的那根看不见的丝线,由少年人的情愫、特定的战争环境和灵魂交流编织而成。
      在张大飞的信件中。齐邦媛任凭自己的灵魂在其中畅游融合,难分难解。反之亦然。
      这段故事或许像很多人展示了一种古典爱情的珍贵之处,而这种东西,或许只有在年轻时才可能发生。
      那时候,很多事情都看不明白,但会被一首诗震撼,也会被窗外的星空深深吸引,同样被一个遥远的人和他的一封信牢牢牵扯住。这些,都是最美好最高贵的感情,真正的不食人间烟火。
      幻想和纯真的能力,大部分时候只是年轻时候的恩赐,此后再不会出现。
      
      二
      这当然不是一本仅仅关乎年轻的书,这本书沉重得太多太多。
      当身处和平年代的我们去试着想象战争时期,难免会有一种隔世之感。再加上特定历史教材的过滤和洗脑,我们所接触的历史苍白而虚假。
      真相被欲望和时间偷偷藏了起来。
      好在有记忆的存在。齐邦媛写这本书,便是为了记录下这个古老的民族在近代所遭遇到的种种,她说如果不写,便无颜离去。
      种种原因,这个民族显得很健忘。在美国人欧洲人每年几百本书的规模叙述中二战时,我们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几乎要遗忘那段历史。
      在齐邦媛的记忆中,战争是国仇家恨,是亲友离散,是天人永隔,是朝不保夕。但是,所有这一切都是从文学的视角出发。
      本届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略萨在谈到文学有什么用时说:它帮助认识到我们的身份和经验,我们的美德和缺陷,我们的行为和梦想,我们的幽灵和自我,我们和他人的关系,我们的公共形象以及我们最隐蔽的内心世界等等。
      从一个幼女成长到青年人,身边是兵荒马乱,她以何应对?齐邦媛的选择是文学。就像张大飞选择了基督一样。
      还有人选择了政治,比如她在乐山读书期间“前进”的同学们。在她们的眼里,齐邦媛几乎成了小布尔乔亚的代表,是腐朽与堕落的象征。齐邦媛因此感到过难以忍受的伤心,却能悄悄躲在文学中疗伤。
      从她今后的一生中可以轻易看出,这个女人,并没有被生活中扭曲的东西同化,她依旧有一颗真诚、敏感而纯净的内心。
      虔诚有很多种,齐邦媛的父亲虔诚于对家乡东北的爱,并引申到政治中;张大飞虔诚于基督,为了更少人倒在日本飞机下飞上蓝天;齐邦媛虔诚于文学。
      
      三
      书中花了三分之一的篇幅讲她到了台湾之后的生活和工作,她选择了学理科的丈夫罗裕昌,接着遇到大陆移民潮,从白色恐怖到解严,再到2010年的台湾。
      似乎经历了战争的恐惧、张大飞的死和文学的历练之后,台湾的种种成了云淡风轻的事。齐邦媛有条不紊的叙述,相较前半段而言,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没有至纯至深的爱情,没有至浓至烈的国仇家恨,没有初识文学时对灵魂对深沉的震动。剩下的是家庭的责任、工作的挑战和对知识的追求。
      按照齐邦媛自己的话来说,童年在战争打响的那一刻戛然而止,却在少女时期重新从文学中捡回,直到去了台湾,似乎一夜之间成年。
      看这本书,会真的发现,台湾跟大陆真是一脉相承,却又格局迥异。台湾很好得延续了民国文化,而大陆,至少现在是群魔乱舞。
      所以当她在年迈之时回大陆省亲,真是唏嘘不已。很多留在大陆的同学、朋友,皆羡慕她能在台湾安心做学问。但是齐邦媛看到的东北,已远远不是当年离开时的东北了。
      人为的隔离造成人与人的离散与隔膜,她想起老杜甫的诗句: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
      之前背过这首诗,但觉悲凉,却难以体会。但在齐邦媛的语境中,真能感受到那种时间的沧桑和世事的无常。
      一位老迈之人回首一生,从巨流河到哑口海,叹世事两茫茫。
      悲伤也好,愉悦也罢,到最后都消失了。余下纠缠不休的是那些忘不掉的人和世,对这个国家和民族历史的温情和敬意。
      如此独特。
  •   齐邦媛之《巨流河》
    《巨流河》,这是齐老师个人的人生经历,更是一段民族的历史缩影;这是个人的滇沛流离困苦,也是整个中华民族受人欺凌的苦难。每个个体的坚强与坚毅,执着与拼搏,捍卫着整个中华民族的尊严,支撑着中华民族屹立在世界之林。日军的铁蹄踏不碎这个国家,日军的飞机炸不毁这个民族,日军的暴行,只会让亿兆的华夏子孙深深铭记这段屈辱与悲痛的历史。
    只有国家强大,才能确保不受人侵略,而国之强大,靠什么?靠的是每一个华夏子孙的努力与自强不息,靠的是“少年强,则国强”,想想,我们每个人身上的担子都是很重的。南开大学的创建者张伯苓校长说:“悲愤填胸,深受刺激!念国家积弱至此,苟不自强,奚以图存?而自强之道端在教育。”我自己为激励儿子的学习斗志,跟他一起看张纯如的《南京大屠杀》,看齐邦缓的〈巨流河〉,看〈南渡北归〉,并将梁启超先生的〈少年中国说〉贴在他书柜前并要他背熟。他从小就怀有强烈的中华民族之热情而努力学习,努力多掌握一些本领。我希望千千万万的少年都有抱负与理想,那么,我们国家,我们民族的昌盛就是持续的确良,那就意味着,别国再也不敢对我们国家实施暴行,我们的人民将安享太平。
    齐先生用自己亲身经历,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以及亲历的感受,为我们展现了那段不忍被忆却必须正视的历史画卷。
    那一幕幕全民族的逃难,逃轰炸,逃屠杀的场景,真实地眼前重现,我的心沉重,哀伤。
    在沉重中,我的心被敲击。她们以及那些大学者孜孜以求的教育及求学精神,让人深深感动,也激励着自己。“防空洞外,死亡的威胁不曾停歇,但在活着的分分秒秒里,听大人们谈论时局、分析时事,对我们都是宝贵的启发。那时,轰炸的声音在耳内回响,但防空洞内所读书籍的内容也在心里激荡。”“死亡可以日夜由天而降,但幸存者的生命力却愈磨愈强,即使只有十七八风,也磨出强烈的不服输精神,也要发出怒吼。”“我们那样诚挚、纯洁地分享的成长经验,如同两条永不能交会的平行线。他的成长是在云端,在机关枪和高射炮火网中作生死搏斗;而我却只能在地面上逃警报,为灾祸哭泣,或者唱‘中国不会亡’的合唱。我们两人也许只有一点相同,就是要用一切力量赶走日本人。”
    在齐老师的文字中,我似乎看到朱光潜大师的授课,看到可爱的吴宓教授的授课,我很羡慕,如果可以听一次刘文典教授的月下红楼,该是多么幸福啊!
    〈南渡北归〉也好,〈巨流河〉也好,让我感触很深的就是:最恶劣的教学条件,最伟大的一代大师;最困苦的学习环境,最执着最优秀的一代人才。现在大学扩招得太厉害,有美丽的校园,却大师寥寥,没有大师,怎能培养出大才呢?
    这本《巨流河》不但让人更加深刻地了解到战争时期普通一员的战争生涯,也让大陆的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当时国民党退到台湾的状况。台湾的繁荣,也是在国民党一手带领下发展创立的。多少大师去了台湾。而留下的,又有谁能躲避那场红色灾难呢?不忍述了。。。。。。

    2011-6-5写于家中
    2011-9-15输入电脑。
  •   (一)巨流河

    在齐邦媛这本《巨流河》流行以前,巨流河这个名字或者这条河流恍如一条隐匿了光亮的存在,我们互相不视不见。或许它的另一个名字辽河更能激起一种直观的昭启。

    炮火从于我似近又远的东三省开始,一夜撕裂的剧痛从辽河开始,一个民族在沉稳了几千年以后遭遇最大的外族入侵,于是城池沦陷、饿殍遍野,一个民族的几十年悲壮的集合在一瞬间爆发,其沉痛和惨烈如何言说,眼睛所见的悲哀景象足以让人身体发生震颤的悲愤。

    保家卫国,热血青年。存与亡的绝对命题横陈与每个中华儿女的面前,于是“中国,有我”的呼喊遍传云霄。

    战乱年代的少年一路从东北走来,辗转流窜,路线沿着东北、北平、南京、武汉、江西、重庆、四川、云南前进,从中国东北富饶之地游走到中国另一富饶安逸之地西南,没有经历过的人怎能理解这同样的富饶背后所萦绕的乡愁国难。

    然而,我们不能理解一个国家丢城失地,最终固守一隅时所暴露出的悲情,悲情孕育巨大的勇气和奋发之气。命运和尊严,生和死的命题在任何时候的讨论突然都变得如此不名一文,除了在这个时刻。

    然而正是在这个时间,中国的教育事业在经历一种前所未有的繁荣。

    在这个时间,终于了解了为何在重庆也会有一所南开中学,南开大学(后至昆明)、中央大学在重庆,武汉大学在乐山,在成都有金陵男子大学、金陵女子大学、燕京大学等高校,还有很多高校也进行了西迁。路途漫长而布满艰辛,饥饿和死亡袭击所有在路上的学生、老师,也磨砺坚强的意志。

    有时候我想为何那个时代出来的人都无比坚定、宁静宽厚,这或许与他们所处的时代,所经历的生离死别和炮火纷飞有关。



    (二)三江汇流

    齐邦媛先生的中学是在重庆沙坪坝的南开中学,张伯岑是他们的校长;而她的大学则是那是西迁至四川乐山的武汉大学,在那里他的老师是著名的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

    乐山,似乎我来去匆匆的路过过,并未来得及细细观摩。以前我只知道闻名于世的乐山大佛和峨眉山,却未曾听闻关于河流的细说,然而乐山这座山城却是三江汇流之地,青衣江、大渡河、岷江三和汇流。青衣江的名字让人叹服,除了说明河流的清澈之外,还赋予人一种隽秀轻巧的飘逸之感。

    以我卑微的知识和阅历,我不知为何对于中国西南的各地逐渐的有一种偏爱。偏爱一种厚重的文化,偏爱一种秀丽的色彩,偏爱一种熟悉的感觉。(然而,这终究是会有矛盾,大抵这就是上天赐予我们的幸福与不幸福吧。)

    齐先生在书中有一段说她们在四川住旅社的时候遇见强盗,因为只有她一个女孩子,怕是有危险,老板娘把她塞进钱柜,当强人离去之后,每个人的头边都放了几本书。“因为他们知道四川强盗都不抢书,‘书’、‘输’同音,而且据说四川文风鼎盛,即便盗匪也尊敬读书人。”

    这让我想起了川大周啸天教授,彼时曾听他中华文化(诗歌卷)一课,先生在课上神采飞扬的讲他在成都火车站有一次遇见抢劫,自己突然之间冒了一句:“我是川大教授”,对方弃他而去。先生解释大抵劫匪放弃劫他是因为大学教授一般都比较贫穷,除了书没有多少钱。然而我想这何尝不是对知识分子的一种尊敬呢,先生如此说这件事情大约也暗含对这份职业的喜爱之意吧。

    正所谓“盗亦有道”。还记得有一晚上完课突然来了感觉胡乱瞎编了一首古体诗通过短信发给周老师,请求老师指导,老师也并未回复短信,但现在想来自己当年也真够好笑的。
  •   又将台湾作家齐邦媛的“巨流河”看了一遍,民国抗战时期激流汹涌的政治环境,被日本帝国主义蹂躏的国土千疮百孔,人民颠沛流离。大中华各方仁人志士保家救国,她父亲刚毅挺拔的政治风骨,为了国家的未来和心中的政治信念可以将自己的政治前途和未来置之不顾,大教育家张伯苓创建的南开中学,及时是在战火纷飞、食不果腹的乱世,也从未停止过国人的教育,现在终于明白为什么它能诞生吴敬琏、***、温家宝、梅贻琦、茅于轼、。。。。。 武汉大学搬迁至乐山,朱光潜教育泪流满面地和学生分享英诗,“西风颂”、“云雀之歌”。。。。。作者的父亲齐世英先生为民主和自由的呐喊,他因为不满蒋介石提高电费以筹军饷在晚年的时候被开除党籍。作者的挚友张大飞的父亲被日本人用酷刑折磨致死,张大飞将自己的一生也奉献了抗日救国,他考上了飞虎队,每天都在云端击落敌机,在28岁的时候殉职于河南信阳上空。他和作者似爱非爱的爱情或是兄妹之情,每当读到这时,已是泪如泉涌;尤其是作者年过七旬在南京航天烈士幕群中找到张大飞灵魂安息的地方时,往事历历在目,唏嘘不已。张大飞和作者共同讨论圣经、讨论灵魂,在云端还不停地给她写信,心中百感交集,他们之间的恋情是凄苦的,让人感动至深,荡气回肠。
  •   齐邦媛教授从自己的视角和经历,把家事、国事娓娓道来,从大陆到台湾,从巨流河到哑口海,串起了一段中国风云变幻的历史。推荐给几个朋友看,反响都很好。
  •   因為之前完全不瞭解是什麽書,所以先看出版信息,長篇小說—中國—當代,類屬I247.5。看了一眼,哦,遂開讀。齊邦媛先生從自己出生於東北講起,然後跟媽媽、哥哥去投奔一直在外革命的爸爸,然後抗日戰爭開始,父親創立國立東北中山中學,收錄流亡的東北學生。學校隨後一步步遷移,到大後方,年幼的齊邦媛先生及家人也和學校一起遷徙奔波……看了一陣,我才猛然一驚:這哪裡是小說?分明是齊先生的自傳!再怎麼著分類也不屬於I247.5吧?大類別應該在K部!不知道是編輯疏忽亦或是有意為之?

    齊先生在重慶的沙坪壩讀完南開中學,大學考入時遷至樂山的武漢大學,雖最初選擇了哲學系,一年後在朱光潛先生的勸告下轉到了英文系隨先生讀書。

    1947年大學畢業,與彷徨中去了台灣任助教,后時局大動,全家終在海島得以團聚……

    巨流河是清代稱呼遼河的名字,是遼寧的母親河。齊邦媛先生的爸爸齊世英曾跟隨郭松齡兵變,失敗后郭松齡被殺,齊世英逃亡。終其一生,齊父常常思考,兵變晚上的巨流河,爲什麽渡不過去?如果渡過河,兵變的結果會不同,東北的命運是否也會不同?所謂家、國都會不一樣吧?!可是,歷史沒法假設!

    齊邦媛先生雖然大學修的是英文,可是文筆真摯,一人一家的流離中我們看到的是國家民族的危急歲月和苦難歷史,從自己父親留學歸來的教育救國的理想,到她在台灣有機緣參與編訂教科書,都讓人感佩之餘,不得不深思。

    好書!
  •   齐先生写的抗日到内战到她在台湾生活的故事,娓娓道来,写的是人的本性,写的是对人生的悲悯,就如同她说过的这段话一样令人深思:我希望中国的读书人,无论你读什么,能早日养成自己的兴趣,一生内心有些倚靠,日久产生沉稳的判断力。这么大的国家,这么多的人,这么复杂,环环相扣的历史,再也不要用激情决定国家及个人的命运;我还盼望年轻人能培养一个宽容、悲悯的胸怀。——《巨流河》作者齐邦媛在接受三联生活周刊专访时说。
  •   巨流河就是辽河。身为辽宁人,对近代史的理解曾经完全来自教科书,这本关照个人,关照一个家族的传记性历史书,几度使我悲从中来,几乎哭出声。国仇、家恨,一位年近90的老者要忍着怎样的悲恸来回忆那样流离的一生。齐邦媛的祖籍是辽宁,然而从十几岁离开关外,再也没能回到那里,即使作为访客在沈阳大连鞍山等地游走,这一方土地却早已不是她记忆中的模样。历史,改变了多少人生。最让人牵挂的,是她与飞虎队飞行员张大飞那朦胧而悲伤的初恋,那墓碑上短短十几个字的介绍,在他人,是生卒年份,在她,是一辈子的指引。
    唯有一哭
  •   齐邦媛女士的回忆录,推荐教师阅读,一部反映中国近代苦难的家族记忆史;一部过渡新旧时代冲突的女性奋斗史;一部台湾文学走入西方世界的大事纪;一部用生命书写壮阔幽微的天籁诗篇!
  •   一口气读完了这本朋友推荐的书,不禁戚然泪下。从东北的巨人河到台湾的哑口海,这段特殊的历史长河里曾熠熠闪耀过的生命和他们的壮怀倾情,留下的不仅是灰飞烟灭的哀伤,还有对今人的深深的心灵触碰,和跨越生命巨流的对白。
  •   在我看来这是一本每个中国人都值得一看的书,了解我们真实的历史,去真正走近我们那个多苦多难的国家。也许现在的我们目光早已经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里看的迷失了自我,特别是年轻一辈的我们不知道自己的人生有什么意义,也许我们比我们的先人,祖辈在物质需求上要富足不知道多少倍。可是我们缺少的信仰,价值让我们的灵魂只是一个躯壳。
    看《巨流河》走近的是齐邦媛的人生,可是却让我的心也不知不觉的审视自己,审视我们的社会与国家,一位八十岁的历经了人世沧桑的老者向我们娓娓道来。对于台湾,我想我们了解的或许太少,1949年蒋介石退走台湾,带走了所有可以带走的值钱的东西,还带走了两百万个土生土长的大陆人。中国人的乡土情结自古就是与生俱来的,我们无法想象这些生活在台湾的异乡人,他们回不了自己的家乡,在台湾又找不到自己的归宿感,记得白先勇曾这样评价这群人,他们是流浪的中国人。中华名族亏欠了他们。
    我只想说,这是一段真实的历史,一段血泪史,每个国人都应该看一看。
  •   《巨流河》是齐邦媛的一部家族史,实际上也是20世纪中国人的一部苦难史。《巨流河》在两岸收获无数好评,与同样描述这段历史的其他作品相比,齐邦媛更被称道的是她深沉而内敛的写作风格,哀而不伤,尤显出一份高贵的尊严。——引自《三联生活周刊》『专访』
  •   看《巨流河》,“泣涕零如雨”。“回应时代暴虐和历史无常的最好方法,就是以文学书写超越政治成败的人和事。”——齐邦媛
  •   《巨流河》,刚看一点就感觉很吸引人。作者齐邦媛以她以平实朴素、深挚又温润的文字娓娓道来,却有着悲悯和感人力量。那段乱世中的真实世象,家国破碎、颠沛流离中的悲辛人生,那些曾经的热望、欣喜和梦想,世道沧桑的痛楚无奈,对故乡故人回望又回望的悲苦牵念、怀恋、与挚爱,看得真是让人惆怅又惆怅
  •   览齐邦媛《巨流河》,犹如一条浅溪面对深宏博大的江流,深感自身人生的贫瘠与浅薄。所幸能通过翻阅作者的人生,与作者一同悲愤于民族的多难、家国的沧桑,感动于动荡不安的人生中偶然绽放的甜美花朵,感叹于学问与文化的精微。时代的巨涛、自身的才华与际遇,造就厚重丰富的人生,不可复制,不能歆羡。“如此悲伤,如此愉悦,如此独特”——你的人生,我的理想。人生能如此,方称得上充实圆满。反观自身,平淡凡俗,生命痕迹一抹即去。幸有易感丰富的心灵,尚能潮汐起伏、流泪忘情。人生是命是缘,岂能尽如人意,但求不负我心。
  •   巨流河的巨大变化,就是我们民族的缩影,就是我们民族的历史,也是难以割舍的情怀,她的变迁,正体现出我们民族所走过的道路,河水依然流淌着,我们依然听着她的歌声,受着她的哺育,我们怎样爱护给予巨大的爱的母亲河,她给予我们是巨大的,我们能给她什么呢?时代让我们回答,也让我们用实际行动来作出回应,我们不应无所作为,无所事事。文章字字珠玑,发人内省。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愿读者争相购买!
  •   从巨流河到哑口湾。一个家庭,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故事。不同于传统教育下对历史的认识,跳出政治色彩。看那一段人生。进一步体会了,什么是民国精神。那个并不遥远的时代,那么精彩又那么质朴。对外国文学和教育的内容,不了解,泛泛读过。总体很好/
  •   览齐邦媛《巨流河》,犹如一条浅溪面对深宏博大的江流,深感自身人生的贫瘠与浅薄。所幸能通过翻阅作者的人生,与作者一同悲愤于民族的多难、家国的沧桑,感动于动荡不安的人生中偶然绽放的甜美花朵,感叹于学问与文化的精微。时代的巨涛、自身的才华与际遇,造就厚重丰富的人生,不可复制,不能歆羡。
  •   《巨流河》有一种惆怅和隐忍的气质,大陆作品中很少见。“总统”“国家文化部”之类的表达也基本加引号保留,“张学良……贻害中华的西安事变”说法也保留,能看出是费了大力以尽量保其原貌的。要在别社,估计全没了。近几年逐渐明白,“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这一事实似乎只成立于大陆的部分出版物中。
  •   我现在读到了第77页,这是一本难得一见的好书。平实的语言,朴素的文字,真实地记录了那个风雨飘摇的大时代里,一个人的渺小。我也深深地被当年的精神所感动,一句“中国不亡,有我。”令我多么感动,谢谢作者,让我难得如此感动,也让我在即将上大学收获宝贵的精神动力。我知道我所站立的地方就是中国,我怎么样中国就怎么样,我光明中国就不会黑暗。谢谢《巨流河》这本书,也谢谢书中人为这个国家做出的巨大贡献。致敬!
  •   巨流河,永远不忘记的历史
    文/徐玉梅
    巨流河
    深度与宽度不可测的名字
    流淌着一部血泪的中国近代史
    深埋着中国人永世不能忘怀的悲痛
    当无数的生命在炮火中化为灰烬
    当无数天真的孩童在战争的残酷中滚进恶梦
    大地崩溃 河流改容
    遍野的火烟吞没五千年文明的故土
    一部分人类在进化的道路上
    变成狰狞的野兽
    变成比魔鬼更可怕的天杀之徒
    残忍空前绝后
    残暴令日月无光

    但正义为天地所生
    一批批来自天国的战士
    降临人间
    他们拔出爱和信仰的剑
    那是来自宇宙光明之神的剑
    无穷威力 无限光芒
    直指野兽和魔鬼的胸膛
    他们不需要头颅
    不需要血肉之躯
    一切视死如归
    一切皆可抛弃
    只要把野兽远远的赶出人类历史
    只要把魔鬼深深的仍进地火核心
    只要把一切邪恶的黑暗的残忍的力量赶尽杀绝
    哪怕自己长成阻挡野兽的荆棘
    哪怕自己化为烧死魔鬼的火焰
    哪怕永远的回不到人间
    只要能换回空气中弥漫的花香
    只要能聆听孩童快乐的歌唱
    只要大地上永生着美好的力量
    长眠又有什么遗憾呢
    天国的战士回到了天国
    在他身后留下了丰硕的生命果实
    为什么每颗果实上都有霜晶般
    透明的眼泪
    那是我们对天国战士
    永久的怀念和景仰

    巨流河
    终于可以平息他悲愤的波涛
    在五千年文明古国的血脉里永恒的流淌
    但他不会忘记那些魔鬼的影子
    在每个春风吹拂的夜晚
    含泪给我们讲述永远不能遗忘的历史
    为那些天国的战士
    我要在宽广美丽的土地上
    播洒浩荡乾坤的文字
    在日月照耀的天地
    我们永生着正义 永生着爱
    爱这个国度
    爱这个世界上一切美好的生命
    用我们的智慧奋斗
    用我们不断更新的血液
    和巨流河一起流向
    更宽阔的光明远方……




  •   齐邦媛先生这本《巨流河》让我走进我们历史的真相,作为一个理科人,对中国的历史真的是了解甚少,在偶然的机会,看到了这本书,真好。很喜欢很喜欢这本书
  •   《巨流河》几个印象:
    1、南开中学以及当年一批名校,货真价实的比较多,真正静心做学问的人还是有的;
    2、四川是个好地方,溯江而上,自成乐园;
    3、历史,就看是谁写的,立场不同,角度不同,视野不同;
    4、1949之后,中国人的命运因海峡之隔而成大分野。至少,在某地可以安放一张相对比较安静的书桌。
    5、女性要有所作为的空间总是受到一定局限。作者最后因家庭而牺牲自己,中断在美的求学过程,未能获得比较文学硕士学位,毕竟是桩憾事。
    6、谁是真正的爱国者?
    喜欢这本书,后来又网购了同名台版书收藏。
  •   难怪,难怪,难怪我在齐邦媛的《巨流河》里读不出丁点的“恨意”,包括对两个党派,一切都是那样的宽容,她竟是在八十多岁高龄时开始撰写回忆录《巨流河》,历时4年。人老了就会变得宽容吗?想想自己的家,心中已有答案:不尽是。
  •   巨流河 齐邦媛先生的书 一个时代的写照,内容很好 可惜的是 大陆版是阉割版
  •   巨流河,一本让我在平实的语言中数十度湿了眼眶的巨作,汹涌澎湃,心灵涤荡,在她的亲身经历下,让我了解到了那段随着时间流逝,多方掩饰后,逐步消逝的真实历史,如果我年轻的时候能够有幸读到这本书,一定不会甘于课后打闹和谈情说爱,一定不会满足就读于本地的三流大学,我也会成为一个有理想有目标的有为青年。历史被掩盖的作用,就是让我们满足于现在虚假的盛世繁华和歌舞昇平,忘却了曾经能让中华民族引以为傲的中华五千年闻名发展史和文学瑰宝,自甘平庸的满足在现在的小小生活中,羡慕奢华却又无法摆脱平庸。
    在不久的将来,我会有自己的孩子,我一定会让他或她从小就多看看这样的书籍,更理智的去决定自己要成为怎样的人,而不会像我这样,直到大学毕业时,还对未来充满迷茫,不知道如何选择。
  •   迫不及待的拆开牛皮纸,《巨流河》清晰呈现~盼这本书已经盼了两个夜晚,或者更长,略带恐慌,是陌生的黑夜特有的恐慌。

    翻开书之前,我想象着大气天成的巨流河,波涛滚滚,穿过夜空,涌向大海,恍如白昼,照亮生命……我甚至想变一个名字,就叫巨流河。

    “如此悲伤,如此愉悦,如此独特。”这是作者的评价,也是读者的评价。三个夜晚,我坐在床角捧着书,靠着两面墙的夹角,这种半包围的坐姿很踏实,是心里的踏实~我沉下心来,望向窗外,感受到生命如江河般涌动,而江河灿若星辰。

    书中有缘,书中有言。

    读这本书,我的第一反应是,爱国还用教育么,看这本书就是了。看了,就会懂,我们这一代人是怎么来的,就会懂我们不孤单。我们是阳光空气里的繁花,我们的前辈深深的扎根在泥土里,他们最美的事就是给我们祝福,我们生活的上空,与泥土是两个世界。

    之前我是带着私心的,因为沉痛,所以需要救赎,需要安抚,如我所愿,在书中看到了惨,看到了一字一句中可能是一群人的劫难,他们比我还惨,他们正在受难,他们依然璀璨,伤痛开始一层层剥落,这本书仅用了几页纸就让我找到了失去的平衡,如此悲伤,如此愉悦!

    我甚至不想提及书中的人名,那不够浪漫。很多感觉就让它在那里,冰封、漂浮、破土……什么都行,就原封不动的在那里。

    终于我开始不抵触悲剧了,这一次是沉静内敛的笔调,是过来人才有的豁达,如此独特,像白水,平静的流过,热敷在心上。

    《巨流河》前面一小部分的那个世界,开满废墟,废墟之上又是新的废墟,偶尔会有几个缝隙冒出一朵小花,就是这点小花动人心魄,香的满口满眼,一颗心狂跳,似乎在枪林弹雨中奔跑高歌,阴霾尽散,四下云开!

    窗外满眼的扑朔迷离的黑,也渐渐沉降出安详的味道,浓稠而温柔,有几个地方还缀着星光。

    我走下床,来到窗边,一丝清凉的风飘进来~猛然发现我已不需要墙的庇护。
  •   之前读俞敏洪的《在痛苦的世界中尽力而为》,俞老师在文章中提到齐邦媛老师的《巨流河》,给予了相当高的评价,所以买来读了,读了就不想放下。
  •     台湾,一直以来给我的印象,是繁体字的台湾。而繁体字于我,是古文字的排列,是一种对于文字的虔诚。我看到了,他们对于文字的膜拜,那种诚挚,所以,有时候我会想着去那个海岛走走,一个因为台北的故宫博物院,一个却是因为随处可见的繁体字,那种浓浓的空气氤氲着古文字的气息。也许不尽然是,可是,我心里有这般的牵念。
      而这本书,从去年到现在,看了不下两遍,心中始终有一个词萦绕——悲情。是的,悲情,敬佩她于学术的那种执著精神,而更让我为之动容的却是她笔下的深沉内敛的文字,以及她与张大飞的成长。
      她以自己文字里独特的清明内心深沉呈现她所历经的沧桑,成就悲悯而宽容的情怀。
      父亲齐世英,铁铮铮的东北汉子,却生得儒雅文人样,他正气而理想主义,本欲投身教育,却身不由己地卷入政治的漩涡,从此在满目疮痍的中国土地上开始了颠沛流离的命运。离开大陆后,被开出党籍,心里的沉痛不止一点,内心里遥望那东北,那远远的铁岭。最后,魂归淡水,守望太平洋,再也没有回到东北。当然,也因此,他远离了许多因政治狂热引来的是是非非。他希望自己的儿女远离政治,远离某种狂热,亦是内心里的真挚情怀。
      而齐邦媛,因家世,因性格,也因成长,投入文学的世界,清明澄澈地踏入文学的殿宇,远离了狂热,当然也注定了某种“寂寞身后事”的孤独。有时候,觉得这种孤独感,多么相似,师范大学五年,摒弃了一切的嘈杂,一切属于女孩的张扬。同样也是简单到偶尔会让我自卑的校服,熟悉却依然会迷路的城市,自来自往几乎被人遗落。每天都把时间安排得满满的,匆匆忙忙从四季的校园里走过,不是在琴房,就是在图书馆,弹琴,练字,看书。埋首苦练的时光,很短暂,也是享受愉悦的过程。然,时间愈发长久,这种对于文学的情怀,这种深沉,这种清明,愈发弥足珍贵。孤独的读书人,会在时间的横流中找到找到自己,成全自己。
      如她访谈录上所说的,宽容而悲悯。二十三岁之后的齐邦媛,开始了台湾稍稍安定的生活,也延续了她对于文学的那种执著的情愫。远离政治,让她于文字中比别人走得更远,也让她的文字始终是文字,不牵带任何羁绊。
      而她与张大飞的那份情愫,自始自终不曾遗忘。那一封封真挚的书信,穿梭于战火连天的年代,带着少女的如花朵般的情怀,也带着英雄的浪漫主义,直至那雨中的最后一面。张大飞,温暖一直都在,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我的眼里,似乎有了泪花。长歌英雄,儿女情长,那烽火年代里弥足珍贵的爱情,纯粹如那高山上不化的千年积雪。那些手写的书信,更是现在所不能有的浪漫。
      英雄儿女情愫,深深浸透了她整个青涩的青春,未言一情字,却胜过无数,远隔天涯,心却近在咫尺。她亦是幸运的,最美丽的青春,虽然饱经战乱离迁,却有一位亦兄长亦爱人的长空英雄百般呵护。张大飞,这个翱翔天际的英雄,于齐邦媛,是一种悲壮的英雄式浪漫,也是现在所不能有的心灵崇拜与信仰。
      她说:不必追寻,让她留予文学的宁静,潭深无波。而我,亦以东坡先生的“人生看得几清明”予她,这个虽已银发飘然,却依然有独特美丽的女子。
    后记:
      陆陆续续看了许多台湾作家的书,大部分是女作家——张晓风,林海音,简媜,这次的齐邦媛。喜欢她们文字里头的细腻与自在,不涉及政治,不歌功颂德,专心致力于学术研究,不管外面的世界如何翻云覆雨,内心安然。
      她们,多生于大陆,长于大陆,却安定于台湾,她们有极深厚的古文功底,却也深谙外文;她们传承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却也接受了美国乃至整个西方文学的自由风格,于是,写作灵魂上不受任何束缚。这,比起那些充斥着政治火药味的所谓经典舒服多了,而所谓的爱国,一个真正爱国的人,要不就是直陈自己内心里对于自己国家的热爱,要不就是把自己的爱深深蕴藏在蕴藉的文字中。爱之深,情之切,却不着一字,然文字中却又不无一字充溢着无限的爱。
      所谓“有容乃大,海纳百川”,偏执于一隅,永远只能做井底之蛙。就如大自然,它永远以一种博大来包容人类,人们总能在重返自然,从自然中寻找答案,寻找自我。
      台湾文化的自由,宽松,不涉政治的大方,我想也正是在这样的土地中成长起来的吧。虽然,那块小小的土地上盛产耀眼的明星,可是,那不够深厚的土壤同时也成长自由的文化明星。它从未曾落后于大陆,有一天,我将跨越海峡踏上那片土地,为那让心坎舒适的繁体字,为台北故宫,也为那片自由宽容的土地。
  •    一位老迈之人回首一生,从巨流河到哑口海,叹世事两茫茫。
      悲伤也好,愉悦也罢,到最后都消失了。余下纠缠不休的是那些忘不掉的人和世,对这个国家和民族历史的温情和敬意。
     
  •   终于利用上班时的片刻(也唯有这时才是我的个人时间)读完了《巨流河》。跟每本好书读完一样,心中低回的惆怅压抑满腹,久久不能回归清明和平静。

    我看书本是兴之所至,浮光掠影,没有列过书单计划。和本书结缘也是机缘巧合,本来想找本书填充过完年的空闲,恰好看到本书的书摘,里面关于近代史和文化的片段很富传奇色彩,一下就吸引了猎奇的我,哈哈,后来买来看了之后,才知道是本自传,但觉得不能仅以自传来定义本书吧。现在终于看到末页,激荡在心中的是人生命的脆弱与沉重、人生命价值的实现与压制、人性的崇高风华、命运洪流的必然、灵魂的素洁和心灵的平和高贵,还有作为一个人在任何时代背景下的尊严、勇气、温情,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骨气、使命感,这些都让我感佩在心。最后引以钱穆先生“所谓对其本国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以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以前总不明白这句话,现在略微明白了,对世间的诸多人和事,均需怀有“温情和敬意”,踽踽前行中才能不枉来此人间一遭。
  •   齐邦媛的这本《巨流河》文笔流畅,内容厚重,底蕴深厚!买来珍藏的,大爱!
  •   巨流河,清代称呼辽河的名字。
  •   《巨流河》是由很多篇散文组合而成的,记录了为新中国做出贡献的大小人物事迹,从细微处了解那段远去的历史。女性作者的情感细腻~让读者十分回味。双11半折购买的,虽然书皮内部封面有些褶皱和损坏,不过书的价值还是让人十分肯定的!
  •   大约读了三个月,非常喜欢这种传记性的文章,从巨流河到哑口海,激扬文字,看似平淡,却是隽永悠长,那样自信和充实的。使我匆忙浮躁的生活中有一些思索和冷静的时候。
  •   早前杂志上看到推荐的《巨流河》时,就有种想买来一读为快的冲动,作者齐邦嫒以涓涓流水般笔调娓娓道来,读来一点儿也不费劲,之前的印象中回忆性的传记文章读来最为吃力,太过于沉重,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很轻松,由此可见作者的文字功力深厚,写她父母亲之间的小细节:“父亲用这一捧樱桃,换回了一个女人在九年寂寞的等待中的慰藉。”少年张大飞则留给她以后用一辈子的来念想的始终是温和,洁净。
    书本的前半部分,写得实在是太好.尾文也不错.
  •   看过巨流河,就是一幅近代中国的画卷!
  •   我是一个对民国时期文化很感兴趣的男生。看过很多的史实著作。感动的不少,但是《巨流河》给我一种最真挚、绵绵不绝的温暖和感慨。那么艰苦的环境,那么多朴实的泰斗级老师、那么些支离破碎的家庭、那么多的感人心弦的故事。齐老师仿若将自己的一生娓娓道来,却好犹把那段历史含泪述说。。。。
    一个人经历了不幸,是痛苦的。活在现代的我们,希望每个人都能在这本书里找到自己灵魂的皈依,和我们的祖祖辈辈一样,懂得生活,珍惜生活。。。。。
  •   作者齊邦媛的苦難亦是時代的苦難,中國的苦難,而《巨流河》的真實豐沛的呈現點燃了我們跨域苦難悲痛的希望!書中有鄉愁,有親情,有理想,更有对中国文化的执着坚守!
  •   阅读过程心痛难忍,几代人的巨流河。
    如今忧国忧民者有几人能在危难之际喊出“中国不会亡,有我!”
    2011年看过最喜欢的书之一。个人感觉这本书比《家在云之南》更打动人。
  •   用了一个春节看完了《巨流河》,作者的文笔很好,看着感觉很舒服,很散文。一个旁观者的角色对历史进行旁白,历史显得非常真实。另外,通过此书,我也感受到从前教育没有讲到的国民党的仁人志士,他们为中华民族洒了的热血不比共产党少。强烈推荐。
  •   《巨流河》是作者和她那个时代总体情绪的投射。
  •   还有几个人知道今天的辽河就是往日的巨流河?!
  •   这不是一本小说,却像小说般精彩;这不是一部史书,却像史书般真实。好像《巨流河》对张学良的评价颇低.
  •   巨流河是个什么河,没过内容和作者的简介时,这是我第一眼看到这本书名的第一想法!很幼稚,却激发了我想读这本书的欲望!
  •   齐綁援这本《巨流河》可以说是一本自传,也可以算一本家族史,通过实例让我真真切切了解到民国以来的许多历史。
  •   《巨流河》——能够听一位垂暮的老人讲她的故事,讲这个国家的往事,终究是一件幸事。齊邦媛先生将所有的爱恨情仇都融入到对那段风起云涌的历史的追忆中,读来几番合卷,几番落泪。这里没有大历史,却有不输任何大事件的沉重;这里没有言传身教,小情怀依然气吞山河;这里没有抑扬褒贬,公道自在人心。
  •   从巨流河到垭口海,一个温暖洁净的学者革命的一生,如此悲伤,如此愉悦,如此独特。
  •   读《巨流河》的时候,我感觉到了自己的狭隘片面,或者历史给人的片面。培根说,历史使人明智。有些时候,我想,却是愚弄。我喜欢作者的爸爸,一心建设教育的人。
  •   很少写评论,但读完巨流河却想写点什么。两代人的爱,付出,担当。是大写的中国人。敬佩。
  •   看完《巨流河》,前半段的国仇家恨、坎坷求学,令人动容;后半段因政观不同,视野有碍、失于偏隘。但仍觉是本好书,在当当下了订单,同家人共享,一本书从小到老都有收益。小孩子读后做爱国教育;中年人阅尽沧桑、前事之师;老人看了追忆曾共有的岁月之外,另有玄机。希望国内版能删节少一些~
  •   不是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条巨流河。
  •   这是一条河:巨流河,会发大水!
  •   一句话点评:人生,就是一条泥沙俱下、波涛汹涌的巨流河。
  •   静静地写,静静地读,读出一条巨流河
  •   站在不同的视点看待一个问题会有截然不同的结果,站在不同的视点看待一个抗战史却有那么多相同的东西,这就是《巨流河》带给我的震撼。它反映了国统区人民奋起抗战的种种历史画面,依然悲壮,是红色根据地抗战不似的场景,却有一样的气概。它颠覆了我们过去在这个问题上对这段民族史的结论,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国难当头的国民党,和国民党内的仁人志士捍卫国家的情怀。
  •   居然在书中看到了简帧的照片,真让人高兴。一直喜欢简帧的文字,也想见见其人,不得所愿。居然在这本书里看到了。《巨流河》值得一读再读!
  •   今年年初读了《巨流河》,非常喜欢。这一本是买了送人的,值得珍藏的好书。可惜到货时没有塑封,外包装箱接近散架,书有些脏了,叫我如何送人?
  •   前年在外地一个人辛苦奔波的时候,就有朋友大力推荐巨流河,还记得好象是当年十大图书的第一位。今年生活才算安定下来,昨晚读了四分之一,爱不释手/。听说这本书还有没删减的版本,可能无缘看到了。
  •   从侧面了解解放战争的回忆录,今年端午在香港机场看到了港版《巨流河》,定价查过百元,顿时发觉,国内购书价格之划算。
  •   巨流河,这是一本追忆往事的往思。
  •   好久没有看书看哭过了,暨大图书馆骄阳过后的下午,巨流河带我走进了梦境一般的场景,大飞哥的离去,小女孩从稚嫩到坚强,家国情怀用这么平静的文字表现出来,我只能深深的膜拜!
  •   《巨流河》值得每一个细细品味,读完之后让我能穿过枝繁叶茂来感受真实的阳光,给我一种更真实的人生观,历史观,很好。
  •   女儿很喜欢 巨流河很感人
  •   终于买到了我喜欢的《巨流河》,文笔也好!
  •   一本很值得读的好书---巨流河。
  •   《巨流河》,使我们地理老师推荐给我们的,这的确是一本好书,会好好品读的。
  •   历史的巨流河,是我喜欢的纪实性的小说
  •   巨流河,我的钟爱!
  •   读着巨流河,让我们重回那个年代。
  •   历史的巨流河
  •   第一次听到巨流河的名字,是因为看到了历史小说《关东演义》,再后来坐火车去沈阳路过巨流河,印象再一次加深。这块土地承载了太多的屈辱和可歌可泣的历史。
  •   一部过渡新旧时代冲突的女性奋斗史;一部台湾文学走入西方世界的大事纪;一部用生命书写壮阔幽微的天籁诗篇!
  •   东北的巨流河海峡边的垭口海个人理想国仇家恨的交织每至动情几欲落泪
  •   作者以邃密通透、深情至性、字字珠玑的笔力,记述纵贯百年、横跨两岸的大时代故事。
  •   一部反映中国近代苦难的家族记忆史;一部过渡新旧时代冲突的女性奋斗史
  •   一部反映中國近代苦難的家族記憶史
    一部過渡新舊時代衝突的女性奮鬥史
    一部台灣文學走入西方世界的大事紀
    一部用生命書寫壯闊幽微的天籟詩篇
  •   这版已经是三联的再版了。无意中看到这本书,很愿意去了解这段从台湾人的角度去叙述的历史。之前看了龙应台的《大江大海1949》,觉得很震撼。从林文月的书里,就知道了齐邦媛先生,但仅限于一个教授。现在读了她的文字,觉得看似平淡不经意的行文中,蕴含着一种抑制的悲伤,一种很深的悲痛。在国破家亡面前,个人的情感又该置于何地呢,每每看到张大飞殉国那段,我心里都会涌起无法抑制的悲伤。齐先生在垂暮之年,克服各种困难,以她的大智慧,把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还原在我们面前,真是让人感慨良多。后又去了航空烈士墓,真的在M列里找到了张大飞的名字,正如齐先生所说,向一切为国家而捐躯的人致敬!如此悲伤,如此愉悦,如此难忘。这是近年来读到的为数不多的好书。我一向对回忆录性质的文字有偏爱,但是很多时候,故事很好,但文字淡如水,有时候文字很好,但故事非常一般,而这本恰恰是既有故事又有文字,非常难得。尤其是前半段作者对自己在大陆期间童年、青年时期读书生活的回忆,非常生动又耐人寻味,可以看到大时代中精英群体的典型的心路历程。不过后半段在台湾教书育人的部分,故事性就欠缺一点。不过自传体的文字毕竟不是小说,不论精彩的,还是平淡的,都是人生的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   齐邦媛的这篇回忆,将我们带入了曾经过去的那个时代。历史,总有令人感觉遗憾之处,民国以来的历史,更是如此!齐邦媛的父亲齐世英,一个洁净的君子,一个坦荡的革命壮士,一个不屈的民主斗士,倾其一生,追寻梦想,缺总是功亏一篑。看上去,似乎成功了,其实又失败了。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时代的命运与悲剧,同时也是中国人民民主梦想的悲剧历程,令人啼笑皆非,令人憾恨不止。民主之对于中国,为何总是如此吝啬苛刻?我们的梦想,为什么越来越迷离?
  •   作者生于辽宁辽河流域,后跟随母亲搬到台湾,此书记录的是从辽河流域到台湾过程中所发生的故事,很值得一读
  •   在人生的河流上!生命之河一定是曲折蜿蜒的,齐先生将我们带入了一个民族多舛的悲情时代!那些人,那些事可能都要化为记忆,但理性的反思是要经常做的。
  •   非常值得一读的好书.齐世英先生女儿回忆自己及家人从辽宁铁岭历经战乱漂迀于大半个中国最后举家落脚台湾,叙述了自己在战乱中求学,文字优美深长,平静之下感情浓郁!好书!
  •   也是很久之前读的这本,和平凡的世界一起购入,齐奶奶述其一生,无论是平生挺直腰杆的父亲;读书不多常感孤独的母亲;卫国殉难的初恋爱人;广袤的东北,南迁后无奈的台湾,成年后多年求学邦外的生活,无一不让我随之心绪起伏。私以为是很好的一部自传,让我们这一辈年轻人感受教科书外的真实家国。
  •   这是一本“惆怅的书”,有朋友说看这样的书会影响心情,这话说得的确有道理,看得我一路唏嘘不已、悲悯不已,同时心中有有些愤懑。实际上从作者的自述来看,她的个性就是一个富于感性、带着一些悲情色彩的人。作者以她自己的亲身经历记述了一个时代的变迁,她是幸运的,在她的专业和学术的道路上取得了她满意的成功。而她的同龄人中,特别是留在了大陆的很多人并没有选择专业和学术,而是选择了政治,也就从他们选择的那一刻起,他们再也不能自主,甚至到后来历次政治运动中,你不选择政治,政治也会选择你,一切都政治化了,就像李登辉后的台湾。尽管作者一生在父亲的教导下,以不参与政治为准绳,但书中对这些同学的惋惜和对自己的庆幸,又不无带着一些政治色彩,同时对台湾后期的政治打压和统独之争时期的泛政治化又有意轻描淡写了点。不过,尽管惆怅,仍是一本好书。
  •   非常好,我正在读第二遍。文中描写抗战期间国立东北中山中学的学生辗转后方,不要做亡国奴。看到他们唱“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看到南开中学的学生唱“中国不会亡,有我”,我眼含热泪。看到作者在台湾致力于小学语文课本改革,我沉思。看到南开中学某文科高材生在物理毕业考试交白卷并写了一首词来抒发心志,而物理老师在卷子上批:“卷虽白卷,词却好词,人各有志,给分六十”,我敬佩。
  •   是本非常好的书,中国知识分子的代表和楷模。使自己从另一个全新的视角,更完整、客观的了解了中国近代历史。对个人做人、治学都很有帮助。
    也足使我们思考中国人(无论是大陆、台湾、香港、海外)如何才能更好的认同彼此,更好的融合为一体。特别是那句:“忘却记忆(怨恨),还不是在此时,还不是在此地”,让人感到太沉重了!
    在这方面,中国(大陆)政府作为华人主体社会的代表,应有许多事情可为!应更积极主动的去做。如对流亡海外的抗战老兵等的肯定和慰抚等,目前大多是民间人士在做。其实这类事情如果政府高调主动去做,对提高整个华人社会对中国(大陆)政府的认同,对凝聚全民族大有益处!
  •   淡雅的伤感,历历在目的往事,忧心忧国却天真的年少,远离的思念,白天黑夜的忧愁。那河,那水,那事,那人,总也挥不去。我也站在一旁眺目,我在这边,新娘的那边。
  •   作者的文笔非常美,叙述非常的淡定,对在大的历史灾难下的自己描述十分平和;作者一生基本从事教育工作,认真、努力的学习与工作,不失人妻、人母的本分,不放弃自己的追求,对学生用心教书、精心育人,待人处世在一定的基本原则下,随和安详;因教授文学为主,书中对国内、台湾、国外名作、名篇的点评十分到位。
    我们无法亲临齐先生的课堂,但读此书会让我们思考良多,并引导我们筛选好作品来读。
  •   读完这本书,颇有感触。
    一个人的一生、同样是一个时代的交响曲,整书以1949年去台为界,可以分为两部分,49年以前,从作者的父亲齐世英经历开始写起,求知救国,东北沦陷、流落他乡,八年浴血,49年以后则多是作者婚后工作、家庭等经历。
    作者感情细腻,文笔委婉流畅,引人入胜,读这本书,仿佛自己也亲身处于哪个时代
  •   非常细腻的一本书 像河一样 温柔而蕴含力量!!
  •   刚开始拿到书时,觉得就是一本回忆录,随后放了一段时间,可是一读后,深深地被吸引住了,作者通过对自己一生的经历的描写,再现了我们整个民族所经历的苦难,尤其是去台湾之前的那部分文字,在台湾的生活的描写,也向我们展现了台湾社会的变化,建议大家都读读,体味一下书中那种国破家亡的沉重!
  •   一 读这本书,触动最大的是齐邦媛在乐山求学时期,在老师朱光潜的指导下,她整日浸淫在雪莱、济慈、华兹华斯、莎士比亚中。此外,还有少女心中的空军英雄张大飞每周一次的来信。 那时她十六七岁,从东北到南京,经武汉至湖南,再到中国的西南边,穿过了大半个中国。日本的飞机占领着天空,死神一般。曾经一片欣欣之景的南京成为一座鬼城,国军节节败退,人命飘摇。 这的确是本好书!
  •   那南开情窦初开沉迷于文学的少女,为国捐躯的张大非,把每个东北游子当自己孩子的妈妈,透过这本书,重新去看历史,温情,残忍,很值的一看的好书
    但是更想看繁体字的台湾版,大陆版应该删了一些东西吧
  •   时代洪流里我们都是小小的尘埃,从东北到台湾,半个多世纪的变迁。从一个角度了解那段历史
  •   在那样的早晨,春寒无风的时候,他会带着我到河边坐“划子”过大渡河或岷江,到对岸最美的堤坝走在,四野景色全在脚下。右边是峨嵋山起伏的轮廓,左边是乐山大佛乌尤寺和缓缓绵延的山麓。这是我在此仙境的最后一个三月,那种壮观美景岂止是杂花生树、群莺乱飞可以描绘!而我却是第一次得以近观又永远失去。
    齐邦媛,文章至情至美,文如其人!自此之后,她就去了台湾,这是她描绘四川乐山之美的一个章节,包含浓浓的思乡之情,这种感觉是我们生活在大陆的人所感受不到的。
  •   真是一部历史巨著,作者以自己的成长历程,展现了民国时期到移居台湾的生活经历,有一些鲜为人知的史实,可以说客观真实地反映了部分历史。
  •   这本书,是我在看俞敏洪老师的作品里,里面提到的,还没来得及看。作者是个年过八旬的台湾老人家,她的学生是北京大学的知名教授。。。我买它,是想看一看那个年代的故事。。。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