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乐观派

出版时间:2011-11-1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作者:(美)马特·里德利(Matt Ridley)  页数:306  译者:闾佳  
Tag标签:无  

前言

在我写这本书的时候,桌子上摆着两件形状和大小大致相当的人工制品:其一是电脑的无线鼠标;其二是来自50万年前中石器时代的一柄手斧。两者都是按人类的手形来设计的,它们都遵循了人类使用时的种种限制条件,但它们有着很大的不同。前者是诸多物体的综合,内部设计错综复杂,反映了分门别类的各行知识。另一种则是单一性的物质,反映的是单一个体的技术能力。它们之间的差异表明,当今的人类体验迥然有别于50万年前的人类体验。    本书讲述的是人类的社会体验以完全有别于其他动物的方式飞速、持续地变化。对生物学家来说,这件事需要做出解释。过去20年问,我写了4本书,谈人类跟其他动物有多么的相似,而本书则重点论述人类跟其他动物有什么区别。是什么使得人类有能力以这种疯狂的方式不断地改变自己的生活呢?    倒不是人类本性发生了多大的变化。正如握着手斧的手跟握着鼠标的手形状相同,不管是从前还是将来的人们,永永远远都会寻找食物、渴求性爱、照料子女、竞争地位、避免伤痛,就跟其他所有动物一样。人类物种的许多特质也没有发生变化。哪怕你走到地球最遥远的角落,仍然会听到歌声和言谈,看到微笑,发现当地人的性妒忌和幽默感——这些东西,跟黑猩猩身上表现出来的完全不一样。如果你能穿越时间,你能轻而易举地跟莎士比亚、荷马、孔子和佛陀的心灵产生共鸣。如果我能跟32 000多年前在法国南部肖韦洞穴(Chauvet Cave)岩壁上绘出精美犀牛壁画的人见面,我毫不怀疑,我会发现他心理的方方面面都表现得像个十足的人类。人类生活里相当多的元素,都没有发生变化。    然而,要是说现在的生活跟32 000年前一样,那就太荒谬了。我们所属的物种,在这一时期,繁衍了整整10万倍,从300万人口增加到了将近70亿。人类给自己带来的舒适和奢华程度,其他任何物种都无法想象。它殖民了地球上每一个适于居住的角落,更探索遍了所有没法住人的地方。它改变了世界的外貌、遗传特征和化学性质,将地球上所有植物产出的23%占为己用。它用独有的、非随机安排的微粒包围着自己,并将其称之为“技术”,不断地发明之、改造之,甚至抛弃之。其他动物不可能这样,哪怕是黑猩猩、宽吻海豚、鹦鹉和章鱼这些聪明的动物也不行。它们或许偶尔会使用工具,偶尔会转移自己的生态环境,但它们并不会提高自己的“生活标准”,也不会经历“经济增长”,更不会遭遇“贫困”。它们不会从一种生活模式进步到另一种,也不会强烈反对这么做。它们不曾经历农耕、城市、商业、工业或信息革命,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大萧条、人口变迁、内战、冷战、文化战争或者信贷紧缩就更不用说了。此刻,我坐在办公桌前面,各种各样的东西包围着我:电话、书籍、电脑、照片、文件夹、咖啡杯——猴子可从来不曾制造过。我以一种海豚绝对无法办到的方式,把大量的数字信息散布到屏幕上。我深知抽象的概念(日期、天气预报、热力学第二定律)无论什么样的鹦鹉也摸不着头脑,我肯定跟动物.有所不同,可是什么让我如此与众不同呢?    不可能仅仅是因为我有一个比其他动物更大的大脑。毕竟,已经灭绝了的尼安德特人(Neanderthals)平均大脑的体积比我更大,但却不曾经历这种一路向前的迅猛的文化变革。此外,我的大脑或许比其他动物物种要大,但对如何制造咖啡杯、回形针是一丁点儿线索也没有的,天气预报就更别想了。心理学家丹尼尔·吉尔伯特(Daniel Gilbert)喜欢打趣说,跟他从事同一行业的所有人,在事业的某一段时期,总觉得有责任把以下这个句子补充完整:“唯有人类这种动物,才能……”使用语言,进行认知推理,生火、做饭、制造工具,拥有自我意识,欺骗、模仿,从事艺术、宗教活动,大拇指与其他四根指头相对,投掷武器,保持直立姿态,隔代照料子嗣(如祖父母照料孙辈)——要列举人类有多少独一无二的特征,真的能排出一份很长的清单来。但食蚁兽、裸脸灰蕉鹃的独有特征也能列出很长一份清单呢。上述特征的确为人类所独有,也非常有利于促成现代生活,但我可以争辩说,除了语言这一特征,其他特征并没有出现在人类历史的恰当时机上,也根本没有恰当的影响力,来解释智人何以能够从一种只能算是一般成功的猿人突然变成了进步速度突飞猛进的现代人。它们大多数出现在人类历史的极早期,也并不具备这样的生态效应。拥有足够的意识想在身体上画出花纹,或是通过推理得出问题的答案,这些都很好,但它并不能让人类征服整个生态世界。    显然,脑容量大的大脑和语言,应该为人类应付技术性的现代生活所必需。的确,人类非常善于社会性学习,哪怕和黑猩猩相比,人类对一板一眼的模仿也表现出了近乎痴迷的兴趣。但脑容量大的大脑、模仿和语言本身并不能解释繁荣、进步和贫困,它们本身并不会带来生活标准的不断变化。尼安德特人具备上述所有的特征——巨大的大脑、复杂的语言、大量的技术,但是他们从来不曾突破自己的原始小生境。我认为,当我们观察大脑内部的时候,可能找错了地方来解释我们这一物种实现变化的非凡能力。这种事情,并不光发生在大脑内部,更是发生在大脑和大脑之间。这是一种集体性现象。    回头再看看手斧和鼠标。它们都是“人造”的,但前者是一个人做出来的,后者则是上百人甚至数百万人制造出来的。这就是我所说的“集体智慧”的意思。单独的一个人,没有谁知道该如何制造出电脑鼠标来。就算是在工厂装配鼠标的人,也不知道如何钻探油井和从石油里制造出塑料,反之亦然。进化到某个阶段之后,人类的智慧就成了集体性的、积累性的,这种现象并未出现在其他动物身上。    “交配”的思想    说人类本性没有改变,但人类文化改变了,这一主张并不是在否定进化——恰恰相反。人类正在经历非同寻常的进化大爆发,其动力正来自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理论,但选择的范围是各种观念和思想,而不是基因。这些观念的栖息之地,构成了人类的大脑。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这一概念一直努力地想浮到社会科学的表面上来。1888年,法国社会学家加布里埃尔.塔尔德(Gabriel Tarde)写道:“当发明创造通过模仿飞速传播的时候,我们或许可以叫它社会性进化。”20世纪60年代,奥地利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哈耶克(Friedrich Hayek)认为,社会性进化的决定性因素是“通过成功模仿制度和习惯所实现的选择”。1976年,进化生物学家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新造了一个词“模因”,充作文化模仿的单位。到了80年代,经济学家理查德·尼尔森(Richard Nelson)提出,整个经济都是靠自然选择演化出来的。加    我认为文化演进的意思是这样的:在10万年前的某一刻,文化本身开始以一种从未出现在其他任何物种中的方式进化,也就是复制、变异、竞争、选择和积累,跟几十亿年前的基因有点像。正如自然选择一点一滴地累积构造出了一只眼睛,人类的文化演进也可以累积构造出一种文化,或者一台照相机。黑猩猩可以教彼此如何用尖头木棍去扎眼镜猿,虎鲸可以教彼此如何从海狮手里抢下海滩,但只有人类掌握了能够烘焙出一条面包、创作出一首协奏曲的累积型文化。    没错,但为什么呢?为什么是我们,而不是虎鲸呢?人类的文化存在演进,这个说法并不新鲜,也没太多的帮助。光是模仿和学习不足以解释人类为什么会以这种独特的方式开始变化,不管人们对其展开了多么灵活多样的不懈实践。还必须有点别的什么东西,人类有、虎鲸却没有的东西。我认为答案是:在人类历史的某个时刻,思想观念开始接触、交配、互相结合。    请让我来解释一下。性交带来了累积型的生理进化,因为它把不同个体的基因融合到了一起。故此,一种生物身上出现的突变,可以跟另一生物出现的突变结合起来。最贴切的类比来自细菌,它们可以交换不在同一时间复制的基因,故此,它们能够获得来自其他物种对抗生素的免疫力。如果不是几十亿年前微生物开始交换基因,动物不通过性交继续交换基因,所有构造出了眼睛的基因就不可能同时汇聚在单独的一只动物身上,构造成腿、神经或大脑的基因亦然。每一种突变都会孤立地留存在自己的血统之内,发现不了协同配合的乐趣。用卡通片的方式想想看,一条鱼进化出了原始的肺,另一条鱼进化出了原始的四肢,可两者都不可能爬上陆地。内在式进化无须性交亦可出现,但它的速度要慢得多。    文化也是一样。如果文化只包括学习他人的习惯,那它很快就会陷入停滞。文化要转入累积,思想必须互相接触、互相交配。“交流思想”是老生常谈了,但却在无意之间带来了强大的繁衍力。法国分子生物学家弗朗索瓦·雅各布(Franeois Jacob)说过:“创造就是重组。”设想一下这样的场景:发明铁轨的人和发明火车头的人永远不能相遇,没办法互相交谈,哪怕通过第三方也不行,事情会变成什么样呢?再想想,纸张跟印刷媒体、互联网和移动电话、煤炭和涡轮机、铜和锡、车轮和钢铁、软件和硬件,这些东西的发明者们也彼此孤立,结果又会怎么样呢?我以为,在人类史前时代的某个时点上,有大体积大脑、有文化、会学习的人类头一回开始彼此交换东西,而一旦他们开始这么做,文化就突然累积起来了,人类经济“进步”的迅猛试验也随之拉开了序幕。交换和交流之于文化演进,正如性交之于生物演进。    通过交换,人类发现了“劳动分工”,也即出于互利的目的,将努力和天赋加以专业化。起初,这看似是件不起眼的事情,要是灵长动物学家们能开着时光机器回到它刚开始的那一刻,肯定会把它忽略掉的。较之人类的生态、层级结构和迷信行为,它显得没意思多了。但一些猿人通过互相交换食物、交换工具,让参与交换的双方都获得了好处,于是,它们双方也都变得更热衷于专业化了。    专业化鼓励创新,因为它鼓励人投人时间创造出能制造工具的工具。专业化节省时间,带来了繁荣,因为节省的时间跟劳动的分工是成正比的。人类在消费上越是多元化,在生产上越是多元化,他们的交换就越多,生活就过得越好。更妙的消息是,这一过程没有必然的终结之日。越来越多的人投入了劳动的全球分工,越来越多的人专攻主业,我们就会变得越富裕。此外,顺着这条路走下去,我们没有理由解决不了困扰我们的各种问题,比如经济崩溃、人口爆炸、气候变化、恐怖主义、贫穷、艾滋病、抑郁症和肥胖症。解决它们当然不会太轻松,但却是完全可能实现的,很可能,到本书出版后的一个世纪,也就是2110年,人类的日子变得比今天好过得多,我们所栖居的地球生态也会变得比现在好得多。这本书鼓励人们去拥抱变革,保持理性乐观的态度,并为了改善人类及其栖居的世界而奋斗。    有人会说,我不过是在重复亚当·斯密1776年就说过的话罢了,但从亚当·斯密的年代至今,很多事情发生了变化,不断改变、挑战、调整和深化着他的观点。比方说,他无法意识到自己生活在工业革命的早期阶段。我的个人天赋恐怕难与亚当·斯密比肩,但我相较于他有一个很大的优势:我可以读他的书。打从斯密的书问世,他的见解就在跟其他人的见解进行交配。    此外,对于文化动荡变革的问题,很少有人认真想过,为此,我常常感到十分惊讶。我发现,这个世界上到处都有人觉得,自己对他人的依赖正越变越少,自给自足的生活会更舒服,技术进步没有给生活标准带来进步,世界正稳步走向恶化,事物和观念的交换很多余、无足轻重。我还发现,就如何定义“繁荣”、繁荣为什么会出现在人类这个物种之间,训练有素的经济学家(好在我并不是经济学家)竟然漠不关心。所以,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我写了这本书。    我是在一个史无前例的经济悲观主义弥漫的时期动笔的。世界经济体系踉踉跄跄地走到了崩溃的边缘:庞大的债务泡沫破灭了,世界贸易在萎缩,全世界的失业率猛涨,出口急剧下降。前景看来委实暗淡,一些国家的政府正计划进一步扩大本来就够可观的公共债务,哪怕此举有可能损害下一代的繁荣发展。最叫我感到遗憾的是,我是北岩银行的非执行董事长。这家银行是诸多在金融危机中出现流动性短缺的银行之一,我跟这场灾难脱不了关系。这本书不是要谈什么危机经历(根据我在银行的受聘条件,我是不能写这个的),但这段经历让我对资本和资产市场产生了不信任情绪,虽然我仍热情地支持商品和服务市场。要是我早一点知道经济学家弗农·史密斯(Vernon Smith)和同事们在实验室里做的实验就好了。这些实验早已证实,提供直接消费的商品和服务(比如理发和汉堡),市场运作极其有效,要想不让它们高效运作、不让它们创新,反倒是件难事。而资本市场容易产生泡沫,会自动崩盘,要把它们设计得能正常运作起来就很困难了。投机、盲目从众、非理性乐观、寻租和欺诈的诱惑驱动市场暴涨暴跌——这就是为什么需要对资本市场谨慎监管的原因。我个人是一直支持对资本市场谨慎监管的。(商品和服务的市场不需要太多监管。)但政府(尤其是美国)的住房和货币政策使得21世纪出现的这场泡沫比历史上大多数的泡沫都更糟糕,出于政策原因,美国人为地操纵廉价资金涌向恶性风险,涌向资本市场中间商的钱袋。出现这场危机,政治原因和经济原因至少各占一半,这是为什么我同样不太信任政府的原因。    (本着完全公开的原则,我在这里必须指出:多年来,我除了效力于银行业,还从事过科学研究、物种保护、新闻、农耕、煤炭开采、风险投资和商业房产等行业,也从这些行业里得过利:我的经历很可能影响了我在本书中对这些部门的看法。毫无疑问,我也是通过个人经历才对这些部门有所了解,但我绝对没有收了别人的钱才来宣传哪一种特定的观点。)    理性的乐观主义者认为,由于商品、服务和观念的市场能够有效运作,人类得以相互交换,为了所有人的福祉诚实地专攻主业,世界最终必将克服当前的危机。所以,本书并不会对所有的市场一味赞美或一味谴责,它旨在解释为什么交换和专业化的市场过程比许多人想象中的历史更为悠久,也更为公平,同时,也就我们为什么可以对人类的未来保持乐观态度给出了很多原因。归根结底,本书探讨了改变能带来什么样的好处。我发现,我的立场与各个政治派别都存在很大的分歧:蓝色阵营不喜欢文化变革,红色阵营不喜欢经济变革,绿色阵营不喜欢技术变革。    我是一个理性的乐观派。理性,是因为我的乐观态度并不来自天生的气质或本能,而是靠考察证据。通过本书之后的内容,我希望也能把你变成一个理性的乐观派。首先,我需要在这样一点上说服你:人类的进步,总的来说是一件好事,尽管总有这样那样的理由可以抱怨,但眼下的世界,哪怕处在一场严重的经济萧条当中,也跟历史上普通人生活的世界一样好。因为有了商业贸易,眼下的世界比从前更富裕、更健康、更友善。之后,我想解释一下世界为什么变成了这样,是怎样变成这样的。最后,我希望带各位看一看,它能不能继续走向进步,变得更好。

内容概要

  本书内容简介:主流的悲观论调宣称情况正在越变越糟,但他们已经这么说了整整两百年。20世纪60年代人口爆炸和全球饥荒令人忧心忡忡,70年代对资源枯竭的担忧之声甚嚣尘上,80年代酸雨来了.9
0年代轮到瘟疫。21世纪初,全世界为全球变暖集体焦虑。可是,这些恐慌(除了最后一个)全都来了又走了。人类只是运气太好吗?
  再看看实际情况。食品供给、收入和人均寿命步步走高,疾病、儿童死亡率和暴力事件轮番下降;生活必需品和奢侈品确实变得更便宜了:继亚洲摆脱贫困之后,非洲也跟上了它的脚步;互联网、手机和集装箱运输前所未有地丰富了人们的生活。生活实际上越变越好,全球皆然。
  本书不光阐述了情况怎样越变越好,还解释了原因。繁荣来自人人为人人效力。始于十多万年前的交换和专业分工习惯,创造出了加速改善人类生活水平的集体大脑。
  这本大胆的书涵盖了人类的整个历史,从石器时代说到互联网,从旧制度的积重难返讲到蒸汽机的发明,从新近的人口爆炸谈到气候变化可能的后果。天灾人祸固然不可避免,但多亏了人类发明创造的无穷能力,21世纪必将实现巨大的经济繁荣。最可能发生的不是气候的灾难性变化,而是中国人、印度人、非洲人,都过得欣欣向荣。

作者简介

  马特·里德利(Matt
Ridley),著名科普作家、牛津大学动物学博士,曾任《经济学人》专栏编辑。著有多部获奖作品,包括《人类基因组》、《灵敏基因》、《红色皇后》等。目前居住在英国。

书籍目录

序言 当思想有了性
第1章 更好的今天
 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
第2章 集体大脑
 20万年前至今的交换和专业化
第3章 制造美德
 50000年前的以物易物、信任和规则
第4章 养活90亿人
 10000年前开始的农业耕作
第5章 城市的胜利
 5000年前的贸易
第6章 逃离马尔萨斯的陷阱
 1200年之后的人口
第7章 奴隶的解放
 1700年后的能源
第8章 发明中的发明
 1800年后的收益递增
第9章 转折点
 1900年以后的悲观主义
第10章 当今时代的两大悲观源头
 非洲和2010年后的气候
第11章 结语
 对2100年的理性乐观态度
致谢
后记
译者后记
注释及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版权页:整个地中海沿岸,集市变成了小镇,港口变成了城市。因为航行距离越来越远,腓尼基人的创新也越来越多:更好的龙骨、船帆,更丰富的航海知识,更实用的会计系统和航海日志。贸易再一次成了创新机器的风火轮。南边的以色列牧民在宗教里走火入魔,怀着清教徒般的惊恐,注视着由此爆发的财富。以赛亚兴高采烈地预言说,耶和华要灭亡“王国的市场”提尔城,按下它骄傲的头来。提尔城遭到攻击时,以西结幸灾乐祸:“你由海上运出货物,就使许多国民充足;你以许多资财、货物使地上的君王丰富……你必遭遇可怕的灾祸,你就永远不再存在了。”西面爱琴海上交战的岛国农民怀着战士的轻蔑嘲笑着他们中间突然出现的中产阶级商人。荷马在《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两部史诗里对腓尼基商人表现出无情的否定态度346,还暗示他们肯定是海盗。荷马时代的希腊贸易应该是为贵族精英们提供互相交换的珍贵礼物,而不是满足普通老百姓需求的日常商品。精英们对贸易的势利眼态度,有着相当悠久的历史根源。腓尼基人航海行商实现的结果,必然令地中海沿岸各地的劳动分工出现了蓬勃发展。各个村庄、城镇和地区发现了自己在冶炼金属、制造陶器、鞣制皮革或耕种皮革方面的比较优势。贸易带来的相互依存和收益出现在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地方。比方说,它重新调整了金属矿石分布位置的天然不平等,所有人都从中受益。塞浦路斯兴许有大量的铜,英国有大量的锡,但把它们放到一起,运到提尔城,你能制造出更有用的青铜来。提尔的商人在公元前750年创建了卡迪尔,也就是现在的加的斯e347,他们不是为了在那儿定居,而是为了和当地的居民进行贸易,尤其是开采伊比利亚腹地的银矿石(根据传说所言,当地的一场森林大火让山腰上流淌出一条纯银小溪)。这么做的过程中,提尔商人必然把该地区的群众从基本上自给自足的农民变成了生产者兼消费者。

后记

技术改变世界    如果你是21世纪的中国人,想必对“悲观”这个词的意思再明白不过了。我说的不是全球变暖和环境污染。不,不,我们不怎么担心这么长远的事,我们担心的全是切身的利害:会不会喝到毒奶粉,会不会吃到地沟油,会不会上了高铁就下不来……    过去30多年里,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较之已经进人了相对成熟期的西方发达国家,整个社会充满了太多的变化和不确定因素。急剧的发展让每一个人都感到自己是无根的浮萍,找不到依靠,无所适从。人人都知道,现状不可能长久持续,但新的未来会是怎样,谁的心里也没有把握。过去并不美好,现状也差强人意。这样一来,我们尤其容易陷人悲观情绪。    所以,能够经手翻译这样一本书,不能不说是我的幸运。它不是励志读物,而是科普读物。它不故弄玄虚,只讲科学证据。它不重“管理”,而强调“演进”。它用大量考古证据和历史事实指出,过去的几万年,依靠物质和思想的交流,世界越变越好;未来,只要交流的道路保持畅通,世界没有道理走向倒退。只有思想隔绝、封闭起来,才是人类的大难来临之际。    这是一本带给我们信心的书。就像海明威所说:世界并不完美,却仍值得奋斗。    本书原文通俗晓畅,我已尽量努力再现它的风貌。但如果译文有让读者摸不着头脑的地方,那一定是译者失职所致。我的电子信箱是herstory@163.net,欢迎各位来信批评指正。    闾佳    2011年7月末

媒体关注与评论

精彩、有趣,能让你深入思考、拍案叫绝。  ——史蒂芬·品克 实验心理学家再没有哪本书站在这么深刻的历史高度,精彩绝伦地反驳了当前盛行的悲观风潮。  ——伊恩·麦克尤恩 英国著名作家优雅而辛辣地反驳了各地的末日论者。  ——鲍里斯·约翰逊 伦敦市市长里德利将经济、考古、历史、进化论有力地编织在一起,他毫不费力地将复杂的经济与科学概念变得有趣、易消化。  ——巴雷特·谢里登《新闻周刊》从历史角度对人类生活何以能持续改善进行速描,精彩概述了人类文明怎样前行。  ——约翰·泰亚利《纽约时报》

编辑推荐

《理性乐观派:一部人类经济进步史》:全球思想家正在阅读,为什么一切都会变好?2012年乃至21世纪我们最需要的书,人类经济进步史。富者的确愈富,但贫者不会愈贫。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理性乐观派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10条)

 
 

  •   这本大胆的书涵盖了人类的整个历史,从石器时代说到互联网,从旧制度的积重难返讲到蒸汽机的发明,从新近的人口爆炸谈到气候变化可能的后果。天灾人祸固然必不可免,但多亏了人类发明创造的无穷能力,21世纪必将实现巨大的经济繁荣,最可能发生的不是气候的灾难性变化,而是中国人、印度人、非洲人,都过得像美国人那样欣欣向荣。
  •   我们的未来不是梦
    评《理性乐观派》

    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着乐观和悲观这样两种对待现状、未来的态度,以那个半杯水的故事为例,乐观的人看到的是半满(还有半杯),悲观的人看到的是半空(只剩下半杯)。这两种态度的人对于我们的生活都很有用,乐观让我们对生活充满激情,悲观则让我们更加谨慎行事,有人用了很好的比喻:乐观让我们拥有了飞机,悲观让我们拥有了飞机上的安全带。最近几年,因为自然灾害、金融风暴以及各种社会危机的发生,国际社会上充斥着种种悲观的论调,人性的阴暗、2012谶言等等散步在各种媒体上,让人对我们的现状、未来有了很悲凉的感觉,不甘于挫败的人们应该去从另一个角度看待世界,这本《理性乐观派》应属对抗悲观的新作,至少看完以后,我们会很正经的认为:过去很长的历史表明,社会总是在曲折中前进,文明是在一直进步的。对于现在的形势和未来的前景,我们应该有一种更加理性的认识,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我们有必要调整心态,为实现……(此处省略豪言壮语若干字)

    从人类的发展历程来看,我们确实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我们从未开化的动物进化成为人类,并且在分工合作、革新创新中发展了文明,累积了文化和财富,成为地球上无可争议的统治者,未来还可能是某某星球的造访者甚至是开发者。历史长河中我们走了多少弯路,经历过多少挫折这些却很难一一得到详细的了解,但在一些重大的瓶颈中,人口爆炸带来的食物危机,能源开发产生的资源枯竭的担忧,瘟疫肆虐时人类的无助,诸如此类的挑战在人类历史中比比皆是。幸运的是,人类一路披荆斩棘,并且不断提高了自己的生存能力。如今,好多我们祖先想都不敢想或者想都想不到的事情,我们都已经完成了。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没有理由对未来不充满信心。

    在《理性乐观派》中,我们更看重“理性”二字,没有来由的乐观可能只是一场空欢喜和荒诞的玩笑。人类社会的发展,起源于分工:从最开始的男主外、女主内,到后来部落之间的分工协作,人与人之间的物物交换。交换与分工让人类有“做得更好”的条件和目标,人类的集体大脑不断完善,制度和组织不断发展起来,文明和财富不断地创造和累积,工业革命的开始为分工协作创造了更大的舞台,创新不断为分工协作注入前进的动力,以至于我们一直享受着“生产简单化、消费多样化”的现代幸福生活而不自知。即使是悲观者所持有的观点,在本书中也被一一列出并找到了相应的理由进行劝说,这已经是很理性的乐观劝说了。作者在书的最后还这样劝说:大胆做一个乐观派吧。如果这样,我们在反思经济危机、面对自然灾害之后,我们也能露出我们坚强的笑脸。

    理性是属于乐观者的,也是属于悲观者的,乐观者和悲观者都从理性中获取了智慧。社会是属于那些乐观者的,也是属于那些悲观者的,但终归是属于那些乐观者的。很喜欢海明威的那一句话:世界不完美,却仍值得奋斗。这不就是我们刚才说的半杯水的故事么?我们的未来不是梦,我们应该努力面对每一分钟。
  •   理性乐观派:一部人类经济进步史(2012年乃至21世纪我们最需要的书 富者的确愈富 但贫者不会愈贫 全球思想家正在阅读)
  •   最初看到《理性乐观派》这本书,窃以为是关于心理的,保持一份好心情,很重要。当拿到手后,意外的发现它是本经管方面的书籍。我想这也是这本书的特别之处吧,虽然被名字骗了,可是内容真的很乐观,因为主题是“悦读”经济危机。在全球金融危机的阴霾里,诸多学者专家抱着悲观的态度,而作者却认为金融危机一点也不意外,相反倒有好处。
      
      在这本厚厚的书里记载着人类经济进步史,借助人类超凡的创造力,不断革新的技术,证明了一个不破的事实:一起都会好起来的,全球都会走出低谷的,不过具体是什么时候,就不知道了,但我们知道,总会走出来的,并且会比以前更好。
      
      全球经济制造了另一个泡沫,一个比很多年前才破的那个更大的泡沫,当海浪袭来的时候,当海潮退去的时候我们才知道谁在裸泳。
      
      以就业为例,就业形势非常严峻,这已经变成了一个社会问题。改革开放之前,在相当一个时期里,是包分配,按照学历,人人守着“铁饭碗”,可是随着这个社会的市场化程度越演越烈,大多数人下岗,为生计所迫,失去以往固定的日子,开始恐慌起来。如何解决生活危机?这时分配体制也开始变化——按劳分配,你能创造多少价值,就得到多少的回报,自然调动了生产的积极性。很多人开始学习技术,重新走上岗位,而有的人开始下海,成为金融的“弄潮儿”……而共产主义的终极原则则是按需分配,那必须得建立在社会主义经济高速发达的基础上。危机并不可怕,关键在于你以什么措施来应付,只要明白这个体制是按照什么规律运行的,每个人都应该会了解自己该做什么,该去怎么做。
      
      而金融危机的到来,我们的缓冲时间一下就没有了,手忙脚乱之余也有更多心情悲观,这危机太突然了。不过,你总明白,三十难立,中年危机吧,每到一段时间,就会很巧合的出现一些可怕的事。因为这是在提醒人类,还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以前的规则了,以及更新的技术。没有一劳永逸的生活,一定要记住。
      
      大多数国家实行驴政策,搞的是马行动,得到的却是骡效果。我们要做的不是等待,而是主动的找正确方法。这不是能逃得过,反而是致命的沼泽,不做任何的行动,你终会被淹没。也是噬人的流沙,你乱动,还是被埋成众多白骨的一个罢了。
      
      太阳之后,尚有太阳,末日之后,尚有末日。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   相信未来《理性乐观派》

    对于人类的未来,我们听得最多的就是各种悲观的预言,相比之下乐观派好像被挤得没有一席之地。所以看看乐观派的观点有时候也很有好处。在关于全球变暖的争论中,就有人持乐观的态度,列举历史上的温度变化,来证明现在上升的这一点点温度,不应该大惊小怪。其实我们喜欢那些悲观的论调,更多的是这些观点让我们警醒和震惊,让我们时刻知道我们走的是一条非常危险的钢丝,虽然前途很美好,但是一不小心,就容易掉落到万丈深渊当中,让你万劫不复。这就是悲观的价值,虽然悲观主义者们的预言屡屡失败,我们人类躲过了一次又一次劫难,不过只要有一次预言成功,那么后果将是非常非常可怕的。人类就好像是一艘在茫茫太空中高速前进的飞船,躲过了一颗又一颗陨石的袭击,但是谁都很难乐起来,因为毕竟前面还有无数的危险等待着我们。

    虽然乐观派在人类主宰着的这艘地球飞船上面,不受欢迎是很正常的。但是这本书并不是简单的乐观派,而是理性乐观派,虽然只有两个字的差别,却有很大的不同。普通的乐观派其实可以称为是盲目乐观派,对人类的前途并不能够用以前的经验来得出以后的结论,就好比根据一个人以前都活得好好的,就得出结论,以后也会活得不错一样。盲目乐观的依据不值得反驳。可是这本书用很多数据和资料,来论证自己乐观的理由,重点其实并不在于那些理由是否充分,是否能够证明未来一定会更好,重要的是作者收集的这些资料,和论证本身。很少有人从这个角度出发去收集整理了这么多数据,积累材料,这些东西拿出来以后确实让很大人感觉到挺放心的,让人感觉可以放心的喘口气,未来还是挺让人放心的。

    其实这部书还有一个副标题,那就是:一部人类经济进步史,里面深入介绍了从另一个角度看到的世界历史,越过政治越过军事,你就可以看到另一幅图景,一个你意想不到的世界。在读这本书的同时,我也在看另一本书——《失控》,那是今年评选出来的2010年十大好书之一。里面很多观点都很具有颠覆性,感觉和这本书很像,一看就知道是那种很严谨很博学的西方人,用了一生的积累来完成的大作品,这样的好书真的不多见。
  •   没有资本家,你连跳的楼都没有——老布说的。 很荣幸在玩了五年豆瓣以后终于可以写下一封书评,因为这是十年来我唯一读过的一本完整的书,要感谢固执的吴主任,曾经一度让我觉得要是不把这书读完简直不配做他的朋友。 很遗憾似乎每个人都在怀旧,恬静的乡村,淳朴的农民,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山明水秀,鸡犬相闻——商业和城市化是魔鬼,把这世界搞得越来越糟糕,人类若再贪婪自私下去,就只有灭亡。 我讨厌这样的怀旧病。我从小在城市里长大,不过也曾去乡下住过几段日子。空气当然很好,除非你愿意一直站在零下二十几度的雪地里,室内因为烧柴取暖而烟尘弥漫,顺便要时刻留神一氧化碳中毒。半夜去上室外厕所,冻掉屁股事小,还要担心人身安全。夏天就更倒霉了,气温也许比城里低上两三度,但是没有空调,依然只能趴在炕上像狗一样喘气,每天与一群叫不出名字来的蚊虫生活在一起。小动物倒是很多,鸡鸭鹅狗猪,到处臭气熏天。冰的可口可乐?想都别想,走上五分钟去村口小卖部,山寨的倒是有得卖,更别提如果你想打车,想吃pizza,想用wifi——做梦吧。所以这些坐在冷气房电脑前喝着新煮咖啡的怀旧者,总是让我想起《甲方乙方》里那个非要体验乡村生活的大款,一个月后他疯了,把全村的鸡都偷吃光了。 现在,看看你手边的每一样东西,电灯,电脑,热水器,洗衣机,皮鞋,手机,甚至洁白柔软的面巾纸,尽管这时代有巨大的贫富差距,但百年前,即使皇帝也不曾拥有这样舒适和便捷的生活。十个人的扇子服务团队也比不上一个空调,八抬大轿绝无可能比普通的捷达车更快更稳,他们甚至无法想象一个由电子元件组成的小小机器插上光缆就可以知晓世上的一切新闻和知识,文武百官的奏折可没有这么丰富,及时和诚实。 这一切都不是神的福祉,正是因为自由交易和专业分工,人才挣脱了食物链,成为世上最伟大的物种,可现在有人想倒退回去,回到那个没有转基因,没有环境污染,没有“血汗工厂”,人人平等,人人穷得平等饿得平等匮乏得平等的时代,我绝不同意,《理性乐观派》的作者也不会同意。而读过这本书,你会发现我们往往太多虑了,如果一个原始的猎人担心物种灭绝,改回吃素;如果一个原始的商人担心商业会让人类的道德坍塌,而拒绝与人交换,也许我们现在还生活在树上,吃着野果子。恐惧和妄自菲薄从来不是美德,人类绝不渺小,当然还可以更伟大,这是最好的年代,只要我们足够乐观、勤奋、追求自由,它还可以更好,好到超乎你我的想象。
  •   最初看到《理性乐观派》这本书,窃以为是关于心理的,保持一份好心情,很重要。当拿到手后,意外的发现它是本经管方面的书籍。我想这也是这本书的特别之处吧,虽然被名字骗了,可是内容真的很乐观,因为主题是“悦读”经济危机。在全球金融危机的阴霾里,诸多学者专家抱着悲观的态度,而作者却认为金融危机一点也不意外,相反倒有好处。
  •   我们被各种各样是是而非的悲观论恐吓着,对未来忧心忡忡,却对人类社会越来越好的事实选择性失明。这是本经济学普及读物,绝对是刷新自己知识的好帮手。
  •   原理性的揭发经济的实质,不枯燥,不乏味,是目前看过的有关经济学的书中,角度最高,眼界最开阔的书,我又买了一本送给好朋友。
  •   这是一次心理学与经济学的绝妙碰撞,这是一种重振全球经济的新思维。
  •   在第二、三两章中,里德利提出了一个观点:(我的总结)导致现代智人经历一系列戏剧性的快速进化,特别是语言和语言能力的发展,最终从其直立人近亲中脱颖而出的首要动力,来自市场化交易。 在我看来,这是个十分惊人的观点,以我的知识背景是很难接受的,与人类学家的通常说法也是不相容的,如此惊人的主张需要特别强大的证据,但作者所列举的证据显然很不充分,而且大部分不是判决性的,不能被用来排除其他更平凡的解释。
  •   正在阅读 不错的书
  •   物流真是太棒了,下午的单,早上就到了,书的质量也很好,网上显示的是12版货送到的是13版,真称心
  •   从罗辑思维中得知这本书,买过一看的确很赞,从书名上一看可能觉得是一本心理学的书,其实他是一本寓意经济学,强烈推荐!
  •   乐观积极派,但也不失理性
  •   包装好 书好 有点慢
  •   作为一个对传媒社会失望的人,这本书让我对经济的社会燃起了希望之火。
  •   很有哲理的一本书,让人受益匪浅,是关于经济方面的
  •   一本很适合大学生阅读的经济政治学书籍
  •   这个商品不错,很好的读物,是万门大学校长推荐来的,看了收获颇丰。
  •   非常棒的一本书,知识科普教材!作者独特的眼光看待生活,环境,正能量传递!值得一看!
  •   法学老师推荐的书,据说影响了他的价值观。。。
  •   微博上最近这本书很火啊~看一下~纸质很好~
  •   强烈推荐阅读。
  •   要理性乐观
  •   推荐,值得人们去读去思考
  •   好书不解释,经济学专业的读读
  •   可以,挺好
  •   好!!!很不错!!!
  •   看过一小班了。感觉还可以。没有那么好
  •   从现象到现象,很好分析,只是没戳破窗纸——共产的世界本质
  •   在动荡不安的局势下,通过阅读保持乐观吧!
  •   研究环境问题,有悲观主义者嫌疑。读这本书,可以缓解一下
  •   不同视角看经济发展
  •   喜欢作者的翻译,精准、生动。是一本与众不同的书。读了让人长知识,增进对社会横向纵向的了解。
  •   微博上好多人在推荐,稍微看了点电子书感觉还成
  •   还没看,不过是老师推荐的,应该不错。
  •   相当好的一本书,内容是从经济学角度写的,受益匪浅
  •   快递慢的哭了……9号晚上下单,当当网估计送货时间10号,天真地信了……还默默觉得当当够猛的……结果12号下午才送到,这个估计也太扯了…… 光是配货就用了近两天……真的是慢的可以了……以后不能那么快送到,就不要随便预估第二天……太不负责任了
  •   书还没看,不过很期待。送货速度快的难以置信。
  •   反正多看书,总有好处……
  •   非常值得一读的书,开拓视野
  •   书很浅显,很有韵味,很值得大家学习。
  •   正能量的经济学类的图书
  •   微博上常有人提,买来看看。
  •   送货飞快,一天半就到了,赞一个
  •   心仪很久的一本书,有时间慢慢读
  •   非常聪明的一本书
  •   内容非常新颖,数据说明问题。
  •   质量还不错,内容还没顾上看
  •   大视角,内容精彩,参考资料注地很细。
  •   内容 很震撼
  •   把本来生硬无趣的事实写得很诙谐,不错
  •   给你对未来的信心 并且告诉你许多错误的理解
  •   不错 呵呵 很好看
  •   看了一点点,等着找时间细读。
  •   大体翻了下 应该不错
  •   相信是一本值得看的好书
  •   感觉还不错,读了有点感觉
  •   质量不错!值得一读
  •   写的挺好的,对我的学习很有帮助。
  •   帮表弟买的,不错
  •   好书,一口气读完了,做事心态要积极向上,摒弃黑暗的一面。
  •   纸张印刷一般情况吧,还行,关键是内容
  •   额。。。有50多页的文献参考备注。。。。
  •   真的值得买一本
  •   还没看,有时间读读
  •   买的话肯定觉得不错啦, 一次性买多了, 慢慢看了, 期待..
  •   是经济史 不错
  •   我们喜欢乐观的人,却不一定会喜欢像阿Q一样的人;我们欣赏理性的人,却不一定会欣赏不解风情的人。我们打开新闻电视报纸,总是会看到这里地震了、哪里火灾了、这里见死不救了、那里高管贪赃枉法了。当然,我们不能控制新闻媒体的笔,不可否认的,这种灾难性质的、非正常性质的新闻更能欣赏公众的眼球,但是他们笔下的世界真的就是我们的世界么?我们的世界真的在变的坠落、不可救药、一无是处么?
    我很羡慕能够穿越回到古代的各位帅哥美女,因为他们能够看到我现在在帝都看不到的蓝天白云,但是也为他们头疼,习惯了便捷生活、娱乐生活的他们到哪里会不会在特定的时候觉得无聊呢?我们在去向往山清水秀的田园生活时,会不会去想起城市高速运转下为我们带来各种娱乐生活的便利呢?我们在看到问题的同时,有没有想到产生问题的因素是因为什么呢?马特.里德利的《理性乐观派》就是在从另一个角度去看人类经济的发展史——让我不禁想到一个历史老师说到的:“历史是在盘旋着上升的。”
    当然,这本书并非是“新闻联播”,也不是央视的主流媒体的报道,为了争当党政的喉舌。而是在历史中抽取会被我们忽略的一些必要因素,去证明他的乐观论点。比如贫富的差距来源于人类对于工具的应用,也导致了工具的不断完善等等;在发震中遭遇困境和灾难,然后一次次的奋起不断的改善自我生理机制、科学研究也从中获取灵感。
    有时候人类的发展,就像是个人的取舍一样,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当你失去一样的时候你也会去开始珍惜那一样,不得不承认的是,我们在做决策的时候看到的重点不一样。重要的是我们在得到之后会不会去补救,补救那些已经丧失的。比如改革开放之后,铁饭碗没了,好多人下岗了,就业变得灵活了,人们的积极性出来的,但是没有生活保障该怎么办呢?开始了最低生活保障金吧。
    的确,世界是不完美的,但是总是能找到让我们去值得奋斗相信展望的理由。一切都在缓慢的向上。
  •   开篇这书,就从石器时代的一块石头和鼠标谈起,作者意图表明一种乐观主义。
    就是把时空拉的更大更远,我们都会Ok的!!
    石器时代、奴隶时代、封建时代,我们都走过来了,还会怎样不好?我问你?
    这让我想起方文山的“亲爱的,我们活在最好的年代”,从观整本书,对历史、科技有许多描述举证。
    让我们要有信心、安心,大方向是不会变的!只会更好更进步!
    作者就自己的论述做了许多延伸,但简单的说,就是别担心,只会更好,不会更坏,你们呢,就快乐的向前看吧!
    真的对目前的世界局势太悲观的人才需要看哦!
  •   这个世界,始终是在动荡中延续到了今天。在每一次即将崩溃之时,人类问题能闯过来,每一次的经济或金融危机后,股票市场也会了更惊人的涨幅——当然,是出于人们的“报复”心理吧,呵呵,市场问题反应过度,可这就是规律,是规律就要重视,就要学习。乐观看待市场的涨跌起落,客观看待人生,是非常重要的。能够在最黑暗的时候始终看得见光明,是一个人的境界,更是一个人的信仰。坚决买下,尽快学习。最终,这个世界属于最乐观的人群,这是一个伟大的信仰!!!!信仰用过一切的一切!!!!
  •   作者引用了大量的事实和数据,我都差点被作者说服了。不过这种思想很简单,无非是人类的经济发展足够快,方能够逃脱马尔萨斯陷阱。不过我对这种观点也就是看看。首先粮食总不能化学合成吧?(如果真有那么一天,那人类也离毁灭差不远了。)只要粮食还是从地上种出来的,就存在着土地紧缺和潜在的粮食危机。就算是人类已经发展到Ipad人手一台,可是Ipad总不能拿来吃吧。到时候是不是还能继续乐观,我表示怀疑
  •   但因为本人基础差,看竖排的繁体字看得恶心,又买来简体版。以前读作者关于进化论的书,都有不小的收获,但这本书读得更容易,因为可以说是一本论战的书。在思想界,悲观论者总是比乐观论者有市场,而一般来说,我们也觉得悲观者更有深度。此书讲时代的进步,未来的希望,在今天尤为宝贵。对于普通人而言,悲观容易沦为犬儒,只有乐观些,才更容易坚持理想与价值。
  •   单位时间工作换来的商品和服务是与日俱增的 生活在变好 我们没有理由不乐观
  •   真正想了解经济进步史的人可以看看
  •   乐观不是徒有其名的,理性的思考让乐观更具有说服性。值得看看
  •   什么才是推动现代世界的创新永动机的飞轮?为何创新成了惯例?是科技的驱动?是资本的功劳?是货币的应用?是知识产权的授予?是政府发力?——都不是,是交换的威力......
  •   包装是比书大的盒子,还好途中没有晃来晃去弄折,不过这是隐患,应该注意
  •   书不错,但是楚天物流超级乱,我们家距离他们不超过500米,居然两天了不到货?!电话都木有一个,却眼瞅着他们信息上说派送中、客户延迟交货的胡言乱语,我极度无语!
  •   自私的皮球第一页略有破损,不过不影响阅读。整体来说挺好
  •   和众多经济学者的悲观视角不同 作者给出事物的另一个视角 值得一读
  •   书里送的广告签儿很旧了,书的切面实在是渣渣粒粒不知道为什么。不过知道内容不错。
  •   什么才是推动现代世界的创新永动机的飞轮?为何创新成了惯例?是科技的驱动?是资本的功劳?是货币的应用?是知识产权的授予?是政府发力?——都不是,是交换的威力。思想观念日益频繁的交换带来了现代世界速度日益加快的创新。    正是因为有这么多的贫困、饥饿和疾病,全世界必须非常谨慎,不要挡了那些业已改善了很多人生活的东西(专业分工和交换的贸易、技术以及信任)的道。    这是这本书要告诉你的。    我想,当人区别于动物能进行思想交流开始,不同观念之间的竞争就已经发生,左的右的悲观的乐观的。交换是一种双方自愿的情况下才会发生的,是互惠互利的过程,这需要交易双方都有“交易创造财富”这样的基本观念。然而当一个社会错误的毁灭性的观念占上风的时候,灾难的来临简直是不可避免的。人类史上的无数战争退回到自给自足贫困状态无不是如此。单方面的意愿是无法完成交换的。    这里说观念,也有人称之为素质。信息管制洗脑教育出来的网友满脑子混乱的想法。红会郭美美、强拆等事件令他们愤怒。反压迫是一种本能,这不需要什么思考。然而他们内心里又对政府充满期待,寄希望于政府的各种宏观调控(所有的这些恰恰是阻碍了自由交换)。但他们并未意识到这其中的矛盾。观念的力量不可小觑。然而观念的改变不能单凭一些结论性的语句就可以扭转,它需要一个思想交换的过程。    这是我为什么极力推荐这本书的原因。
  •   很有意思的一本书,喜欢这个作者
  •   资料详尽,逻辑清楚,会颠覆之前错误想法的一本书
  •   都不错。比起同时买的《下面,我该干些什么》,书的质量好多了。
  •   很不错的书,推荐一下!!!!!
  •   一次买了很多,价格很便宜
  •   看着不错,能学到很多东西
  •   看了前50页,感觉比较新鲜,很多观点都还可以,但现实生活中实际指导意义不大。
  •   书的内容没有书名那么吸引人,内容很枯燥
  •   真的很棒!很好、很强大
  •   内容很贴合实际,值得推荐。
  •   这本书还没有读完 不知道是自己理解水平的事 还是他太深奥了 呵呵
  •   送货特别快,这一点很满意
  •   自由主义入门推荐作品
  •   这本书是给别人购买的,自己没看呢,不好评论,但是书我看了,质量很好
  •   痛苦的思想教育,愉悦的精神大餐
  •   还没看,看了再追加评论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