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美学道范畴论纲

出版时间:2009-5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王哲平  页数:219  
Tag标签:无  

前言

以“审美视野中的‘道”’为博士学位论文之题,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02Bzx064)的最终成果——《中国古典美学“道”范畴论纲》,对我来说,无疑是一次艰难的冒险和严峻的历练。因为要尝试着把“道”范畴从哲学的语境移至美学的维度进行圆融不执的通观整合,以揭橥“道”范畴更为深邃丰赡的审美本质内涵,并试图在许多学者毕生求索的成果基础上有所推进,其难度可想而知。它要求研究者既要立足于美学的本位,又要有哲学的思辨、艺术的感悟以及伦理学、文化学、社会心理学、民俗学等多学科知识的积累;而且,有关典籍资料的爬梳剔抉亦相当繁杂,颇费精力。但是,“道”,是中国美学的元范畴;“道”范畴研究,是中国美学研究的基础性工作;“道”的独特魅力及其美学价值吸引着我走近它,体悟它,考量它。殚精竭虑,始有今日之粗廓。然而,对于一个如此重要、既深且广的中国美学课题,欲以有限的篇幅毕现其包摄万象、深富遐亘的真谛,一定还有某些尚未穷究之处。例如,关于“道”与中国美学史上诸重要概念、范畴、命题间的联系,本欲立专章作更充分深入的考辨,但由于问题繁复和时间关系,难以尽如人意。因此,本著的探讨权为初步的尝试和抛砖之作,进一步的问题容后继续思考,增补完善,或辟专文论述。管窥蠡测,难免浅薄,诚祈方家不吝赐教。

内容概要

本书尝试着把〔道〕范畴从哲学的语境移至美学的维度进行通观整合,以期揭示〔道〕范畴更为深邃丰富的审美本质和内涵,寻绎其衍变、延拓和生成的规律,昭示中国美学的独特精神。这对于形成跨学科的对话与交流,拓展当前美学研究的路径,建构中国美学范畴体系定会有所裨益。

作者简介

王哲平,浙江临海人,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新闻学系教授,文学博士、新闻传播学博士后,美国南加州大学富布赖特访问学者。主要从事影视传播、广电新闻和文艺美学研究。

书籍目录

中文摘要Abstract引言第一章 沿波讨源:“道”的原起与嬗变 一 “道”的原起 二 “道”的嬗变第二章 阐幽显微:“道”的审美特征  一 道家之“道”的审美特征  二 儒家之“道”的审美特征第三章 精义曲隐:“道”的内涵层次  一 “道”作为一种审美理想  二 “道”作为一种人生境界  三 “道”的认识论内涵第四章 沉吟视听:“道”的审美映现 一 绘画:“浮云出没有无间” 二 书法:“万古风流点画中” 三 诗歌:“豪华落尽见真淳” 四 音乐:“声音之道与政通”结语

章节摘录

第一章 沿波讨源:“道”的原起与嬗变“道”之理脉,源远流长。“道”由原初的一个具体指称,逐渐衍化为一个抽象的哲学概念,终又拓展成一个独立的美学范畴,其间经历了一个从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的逻辑进程。振叶寻根,观澜索源,我们不仅可以洞悉“道”的参伍因革,深富遐亘,而且亦能窥见中国古代贤哲探究审美问题的思维历程。故此,本章仅就“道”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流衍,举其大要述之。一 “道”的原起(一)“道”的本旨原始文化遗物本真的状态不仅是早期人类生存斗争和生活世界的一种历史浓缩,而且这些器物在形态上从简单到复杂、从粗糙到精致的巨大演变也是人类审美意识发生和发展的一种有力确证。如果离开对考古资料的实证考察,审美发生学研究将会变成一种纯粹的思辨玄想。因此.直接从考古发现的事实材料出发,追索远古时代的审美历史,已被公认为最具学术价值的一种研究途径。据张立文先生考证:“甲骨文中虽未见有道字,但有途字……其中,道途之途为本字,屠杀之途为借字。此后,途字多在道途的意义上使用。”“道”字首见于金文《貉子卣》和《曾伯簠》中。金文“道”字由首、行两部分组成,或由首、行、止三部分组成。

编辑推荐

《中国古典美学道范畴论纲》是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古典美学道范畴论纲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