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人的现代化思想”研究

出版时间:2010-3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作者:周建超  页数:231  

前言

  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人的现代化问题深为广大学者关注,并引起了广泛的讨论。这些讨论主要集中在重新“回到马克思”,即从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而获得的本真含义来阐述中国共产党人关于人的现代化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创新性贡献。一些学者还就人的现代化的定义、内涵、特征、指标体系、评估方法、实现路径,以及人的现代化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等问题,提出了新的视角和论述,这为我们进一步研究人的现代化提供了坚实的学理基础。但在上述研究中,许多学者往往忽视了运用历史反思中所获得的有益启示,以揭示当代中国社会在推进人的现代化进程中所遇到的错综复杂的现实矛盾背后所隐含的历史因子。换言之,我们可以从对近代中国先进思想家关于人的现代化思想的历史反思中获得经验和启示,以为促进当代中国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历史的智慧。事实上,人的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事业中最关键、最深沉、最艰难的工作,是现代化建设的前提和基础。正如当代西方现代化理论家英格尔斯指出:一个国家可以从国外引进作为现代化最重要标志的科学技术,移植先进国家卓有成效的工业管理方法、政府机构形式、教育制度以至全部课程内容,但这种引进或移植如果忽略本国的基本国情,其结果往往收获的是失败和沮丧。这就是说,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缺乏一种能赋予引进先进国家现代制度以真实生命力的广泛的现代心理基础,如果执行和运用着这些现代制度的人,自身还没有从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上都经历一个向现代化的转变,失败和畸形发展的悲剧结局是不可避免的。再完美的现代制度和管理方式,再先进的技术工艺,也会在一群传统人的手中变成废纸一堆。这表明:先进的现代制度要获得成功,取得预期的效果,必须依赖运用它们的人的现代人格、现代品质。无论哪个国家,只有它的人民从心理、态度和行为上,都能与各种现代形式的经济发展同步前进,相互配合,这个国家的现代化才能够真正得以实现。正因为人是实现社会现代化的前提和主体,其状况如何直接决定着社会现代化的成败。所以,自中国告别古代走向近代以来,在中华民族饱尝了落后挨打的辛酸痛楚和现代化事业的一再曲折后,一些先进人士和知识精英开始把思考社会发展的焦点聚集在中国人本身上,他们认为改造中国国民性,重塑国民的灵魂,实现人的现代化,是开启我们国家现代化大门的钥匙,是实现中华民族振兴的必由之路。因此,从鸦片战争失败以后,在中国近代史上便形成了持续不断的中国国民性研究和探索人的现代化实现路径的热潮。然而,由于挽救民族危亡的急切,近代中国的许多政治思想家们并没有足够的理论和知识储备来理性地科学地对待国民性改造的重大课题,以致他们对中国国民性的反思以及对实现人的现代化的艰难性、复杂性、长期性的理解不够深刻,从而直接影响了近代中国改造国民性的可能性和科学性。但是,他们在探讨改造中国国民性时留下的大量宝贵思想资源却是我们今天重新审视传统中国国民性,以建构现代国民新的灵魂,最后实现人的现代化不可多得的历史资源。

内容概要

《近代中国"人的现代化思想"研究》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从宏观史学的角度,结合政治学、社会学、文化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以中国早期现代化运动的演进为逻辑起点,以近代中国急剧变化的社会现实为背景,依据广泛的历史资料,深刻阐释近代中国“人的现代化思想”的进步脉络及其赖以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通过对严复、梁启超、孙中山、陈独秀、毛泽东等改造国民性之思想大师的深刻剖析,揭示“人的现代化”在近代中国救亡主题下的复杂性及其与近代中国社会经济整体变迁的互动关系,并对“人的现代化”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历史地位、其对当代中国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历史影响以恰当评价。

作者简介

周建超,1964年11月生,江苏金坛人。现任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入选江苏省高等学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首批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秘密社会与中国民主革命的教学与科研。先后在《马克思主义与现实》、《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江海学刊》、《史学月刊》、《近代中国》(台湾)等重要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90多篇。出版专著《秘密社会与中国民主革命》,合著《毛泽东邓小平现代化理论研究》、《青春热血五十年》、《周恩来与新中国政治文明》等。曾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江苏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等。

书籍目录

前言第一章 辛亥革命前的改造国民性思潮 一 改造国民性思潮演变的逻辑进程 二 改造国民性思潮的性质和特点 三 改造国民性思潮的历史评价第二章 严复与近代中国教育的现代化 一 逻辑起点——教育救国 二 目标模式——三民教育 三 途径方法——中西融贯第三章 梁启超与《新民说》 一 《新民说》的缘起 二 新民的理论渊源 三 新民的理想模式 四 新民的逻辑起点和途径第四章 孙中山的改造国民心理思想 一 思想的缘起 二 改造国民心理的目标模式 三 改造的基本途径 四 历史的启示第五章 五四启蒙与文化现代化 一 五四启蒙独特的思想背景 二 五四启蒙的现代化张力 三 五四启蒙的历史价值第六章 五四时期陈独秀的改造国民性思想 一 思想之形成 二 批判与寻根 三 改造之方法第七章 青年毛泽东的改造国民性思想 一 思想的产生 二 国民劣根性的批判 三 理想新国民的重塑 四 路径的选择 五 主要特色附录一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国民性改造思想研究述评 一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国民性改造思想研究的基本概况 二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国民性改造思想研究的主要论题 三 对深化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国民性改造思想研究的思考附录二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的国民性改造思想 一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国民性改造的目标模式 二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国民性改造的基本路径 三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国民性改造的两难困境附录三 关于中国共产党“人的现代化思想”的历史考察 一 中国共产党“人的现代化思想”形成溯源 二 中国共产党“人的现代化思想”的发展进程 三 中国共产党“人的现代化思想”的基本经验  附录四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社会和谐发展的统 一 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与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 二 构建和谐社会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互为统一、逐步推进

章节摘录

  (二)维新派新民之道的艰辛探索  继洋务派后,资产阶级维新派登上了历史舞台。他们深受中国甲午战败的刺激,认为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在于“新其政不新其民,新其法不新其学”,①在于“中国民气散而不集,民心默而不群,此其所以百事而不一效者也”。②于是,他们开始突破洋务派“中体西用”的思想藩篱,认识到中国不仅在科学技术、政治制度方面远远落后于西方,即使在体力、智力和道德精神方面也是不如西方人,存在诸多弱点。他们明确指出,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政治制度,首先需要中国人具有相应的知识水平、精神状态和心理素质,“盖政如草木焉,置之其地而发生滋大者,必其地肥硗燥湿寒暑与其种族最宜者而后可。否则,萎矬而已,再甚则僵槁而已”。③这样,维新派在主张学习和引进西方物质文明和政治制度的同时,开始悉心探索对人(即国民性)的改造问题,以启迪国民的现代意识和自主精神,并在更公开和更大范围内鼓吹这一主张,以使更多中国人接受和响应,在这方面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是严复和梁启超。  严复(1854~1921),福建侯官(福州)人,是在甲午战争以后登上历史舞台并对近代中国产生深远影响的一位杰出的启蒙思想家。严复早年考入洋务派所创办的福州船政学堂,学习五年,毕业后在南洋水师的军舰上实习。1877年被清政府派到英国格林威治(Greenwich)皇家海军学院留学深造两年余。

编辑推荐

  在历史上,扬州、泰州地区曾是蜚声遐迩的东南重镇,具有襟带淮泗、控引江南的地理优势,利尽四海、民生所系的经济地位,磅礴郁积、精光勃发的文化积淀。以扬州、泰州为中心的苏中、江淮地区,也是全国经济、文化发展的要津。山川形胜,人文氤氲,孕育了灿烂的文化,其影响力赓续至今而经久不衰。  《扬泰文库》是扬州大学“扬、泰文化与‘两个率先’”重点学科的标志性成果,包括审美文化、扬州学派、经济管理、社会文化4个系列,80余种学术专著,共计2000余万字。文库汇集了众多学者的智慧和学识,体现了将扬、泰地区优秀的古代文化与灿烂的现代文明有机交融,相得益彰,交相辉映,发扬光大的理念。文库规模宏大,影响深远,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近代中国“人的现代化思想”研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非常好的一本书值得购买
  •   现代化之重点内容之一就是人的现代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