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基本功

出版时间:2011-12  出版社: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作者:冉乃彦  页数:326  
Tag标签:无  

前言

前几年,有两个享有盛誉的社会调查公司,调查了同一个问题:当前老百姓最关心的事情是什么?调查结果得出了一致的结论,那就是:怎样培养孩子。    21世纪是一个发展迅速的时代,也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在这重要的历史阶段,如果能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为社会需要的德才兼备的人才,既是家庭的幸福,也是对人类作出的重要贡献。    但是,现在不少家长付出的努力,往往和达到的效果不成正比。常听到不少人说:现在的事真怪了!为了孩子的成长,老师急病了,家长急疯了,唯独孩子自己反而不着急。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家长的观念和方法跟不上时代    原因可能很多,但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有一个,就是家长的观念和方法跟不上时代。所以本书就是以“家长观念需要12‘变”’和“培养孩子自我教育能力需要10个策略”两部分为主要内容与家长交流。这两部分的内容合起来就是《家庭教育基本功》。    这两部分内容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在社会上已经传播多年。    “培养孩子自我教育能力的10个策略”,是我们科研课题获奖的成果,最早发表在1996年的《少年儿童研究》上,后来有许多网站、报刊转载。我出版的专著中有五本收进这部分内容。教育部出版的《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一书收进了七条策略。在北京一些学校(如光明小学、灯市口小学)还把这10个策略写在墙上。    “家长观念需要12‘变”’是我研究家庭教育最早的成果,已经在各种家长学校讲了十多年,有关内容也在各种报刊和书籍中转载。直到2009年,我将此内容的全文发表在博客上,发现反响异常强烈,才引起我的重新思考:原来观念转变的问题并不过时,许多家长读后仍然感到很有启发,尤其是一些年轻的家长。    所以,应家长之邀,我把这两部分原来4万字的内容,补充了新的研究成果,增加到18万字,出版了此书。    在讨论这两方面问题之前,我特别想强调,每位家长必须先了解我们这个时代。因为对现在和未来社会的需要不了解,就不能抓住当前培养孩子的关键内容,培养的方法也就会不恰当了。    需要重新认识时代    教育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有很强的时代性。不同时代出生的孩子,有着显著不同的特点,尤其在这飞速发展的时代。教育只有在符合时代特点的时候,才是社会进步的动力;而在违背时代特点及在陈旧观念指引下家长的努力,却成为阻力。因此成功的家庭教育,一定要首先符合时代要求。    送见面礼的故事    我们在小学一年级实验班进行新课程研究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令人深思的事情。    刚刚开学一个多月,实验班向一些教研、科研专家员做“汇报课”。下了课,只见一个小姑娘走到一位漂亮的女教研员面前,向她深深地鞠了一个躬,落落大方地说:“老师,初次见面,我特别喜欢您,很想和您做朋友。请接受我的见面礼。”说着,她从兜里掏出一张50元面值的钞票,递给那位老师。    那位老师一下子怔了,急忙站起来,语无伦次地说:“我很愿意和你交朋友,初次见面……可是我没有带礼物……我把这50元钱还你得了……”    一个6岁的小姑娘,所作所为是那么得体、那么大方;而成年人的回应,反而那么狼狈、那么不知所措——刚刚送来的见面礼,怎么能立刻退回去!    那天,在办公室,课题组自发地展开了议论。大家认为,这个6岁小姑娘送见面礼的行为,充分反映出社会对孩子的深刻影响。    一是小姑娘懂得交往的重要性,并善于主动交往。小姑娘可能并不知道一些专家的理论——“21世纪是交往的世纪。一个人如果不善于交往,在21世纪将无法生存。”但是,她在当今现实的生活中,密切接触周围人群和大众传媒,通过耳濡目染,有了认识,有了实践,有了体验。    二是小姑娘懂得了货币的作用。她虽然没有学过经济学,但是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国情下,货币处处可见。她对货币的交换价值颇有体会,她一定觉得“初次见面,对老师不了解,贸然买了礼物,万一不喜欢多不好,干脆,给老师50元钱,老师愿买什么就买什么吧”。    这就是时代给每个人的深刻烙印。社会的急剧发展,使得每隔十年,甚至五年诞生的孩子,都有着十分不同的显著特点。对这些特点及其产生的原因的研究,在搞好当代家庭教育方面是有重要意义的。    当今社会有很多特点,我认为至少有以下四个特点特别值得重视:    (一)走向知识经济时代    知识经济是市场经济的高级阶段,它是以知识、智慧和创新来推动经济发展的。    这种以知识密集型和智慧型为核心的市场经济,向我们的教育提出了挑战。发展现代科技,培养创新精神成为当今教育的历史使命。    但是创新精神不是空中楼阁,它的出现要建筑在独立人格的基础上。而中国由于长期处在农业的自然经济中,由此形成的各种传统意识,使人的发展没有完全摆脱联结于血缘、地缘纽带中的人依赖人的关系,致使独立人格发展不够成熟,个体的价值也得不到尊重,更缺乏培育创新的土壤。    市场经济的出现,对我国最大贡献是使独立人格成为社会的需要与可能(如投资方向,决策能力,自我推销,自我表扬都需要善于合作、有创新精神的独立人格)。与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相对应的是人的主体性。因此培养孩子自我教育能力基础上的创新,是符合时代的第一要求。    市场经济体现物的价值,必然关注人的价值。但市场经济追求效益最大化,追求利润最大化,也会对价值观教育产生负面影响,这是在家庭教育中需要注意的。    (二)走向全球一体化时代    人类的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当前社会发生了生存状态的根本性改变,人类互相依赖感更强烈,并愿意结成整体,世界将成为一个“地球村”。全球性的生态危机,促使每个人、每个国家,都把局部的利益和人类整体的命运联系起来。    “双赢”理念的产生和“强强联合”举措的出现,迫使我们重新思考教育应该如何适应这走向全球一体化的时代,由此教育中的“自主—合作”理念则积极体现了时代的要求。    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使人类出现了新的交往格局,现实社会和网络社会中的频繁交往,使一种世界历史1生的关系正在形成。    网络是双刃剑,网络使青少年认知方式产生了变化,一方面,网络给了青少年获得丰富多彩知识的极大便利;网络有助于他们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网络在有一定虚拟化的环境中扩大和深化了他们的交往。另一方面,网络中鱼龙混杂的信息,会使缺乏辨别能力的青少年深受其害;网络的虚拟性也会误导一些青少年回避现实生活,阻碍他们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网络还可能造成青少年不善于,甚至惧怕现实的社会交往。    (三)走向晚辈文化时代    当社会发展缓慢的时候,长辈所掌握的文化尚能代表那个时代的特征,晚辈通过长辈的传授,仍可以适应社会的需要,这时的社会则处在长辈文化时代。    放牛娃的人生    中央电视台的记者,曾经到边远地区采访过一个放羊娃。    记者问他:“你为什么要放羊?”    放羊娃答:“为了赚钱。”    记者又问:“赚钱干什么用?”    放羊娃答:“为了娶媳妇。”     记者再问:“娶媳妇有什么用?”    放羊娃答:“让她为我生娃。”    记者追问:“生娃干什么?”    放羊娃答:“长大了给我放羊。”    这就是一个放羊娃为自己设计的一生。但是,我们都知道,这种人生设计绝不是放羊娃自己的发明,他的父亲,甚至他的爷爷,就是这样生活的。因为,在那个落后的地区,社会发展缓慢,老一辈的观念,传到他的下一代、第二代仍然能够满足他认识上的需要。    而迅速发展的社会,长辈所掌握的文化逐渐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只有那些和时代同时成长的一代,能批判性地继承长辈文化并迅速掌握最新知识且不断创新的年轻人,他们所掌握的文化才代表了时代的特征。这时的社会就叫做晚辈文化时代。    当中国的第一个女总统    有一次,母亲和她的4岁的女儿一起散步。    女儿若有所思地说:“我知道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有女总统、女总理,唯独咱们中国还没有一个女总统。”然后,女儿悄悄地对母亲说,“妈妈,您的女儿,就想做中国的第一个女总统!”    妈妈听了,心花怒放,脱口说了一句:“闺女啊!你要是当上了女总统,你妈可就是皇太后啦!”    没想到,女儿很不高兴地说:“妈妈,我当我的女总统,您还是普通老百姓,甭想沾光!”    事后,这位母亲十分感慨地对我说:“我在单位大小也是一个领导,还是一个光荣的共产党员,怎么觉悟还不如一个小姑娘!虽然是开玩笑,为什么就非想当皇太后?可我闺女为什么马上就表示反感?还是自己脑子里封建思想的油泥太多,比不了人家年轻人啊!”    为此,在这个迅速发展的时代,必然形成新的“子教三娘”的代际关系,宣布晚辈文化时代的到来。晚辈文化时代是要求两代人互相学习,共同成长的时代。    在晚辈文化时代,陈旧的教育模式必须改变,长辈用调羹喂孩子知识,教师在讲台上发布真理的做法将成为历史,于是,新型的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则应运而生。    (四)走向人的转型的时代    生产力的发展,促使人的生存方式出现巨大的变化。逐渐增多的共同利益,日见密切的社会联系,使一种世界性的关系正在形成,它不能不对人的本质产生重要的影响。    人的本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整个人类历史无非是人类本性的不断改变而已”。社会的发展客观地产生了对新型的人的需要,教育应该培养能推动世界历史的主体,即走进世界历史的人。    在这样的历史使命面前,人的转型应该成为教育的主体。过去的单一主体必须走向共同主体。这样的主体就需要完成人格上的根本转型:一是思维方式的转变。它的主要特点是开放性,达到与他人的“视阈融合”。二是价值取向的转变。它认为既有个体作为存在的价值,又有对与他人共在的价值的肯定,双重规定性是价值主体的存在形式。    简单地说,当代新型的人应该具有“自主—合作”的特点。    在当前形势下,这样一种人的转型教育则能将主体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在深层次中结合起来,这是十分值得探索的。因此,更加自主,更加懂得合作,更加善于创新,才是走向共同主体时代新人的特点。    本书的目的,就是将凝聚着家长实践经验和学者的理论探讨的“家长观念需要12‘变’”和“培养孩子自我教育能力需要10个策略”的两部分内容,介绍给更多家长,引导家长培养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和策略。

内容概要

  本书从家长教育出发,深入探讨了中国的家庭教育问题。家长的观念和方法要跟上时代,与时俱进;培养孩子要紧跟时代的脚步,自我教育。本书旨在通过家长12“变”,充分掌握培养孩子的10个策略。教育并不是一层不变的,只有在符合时代特点的时候,才能培养出适合社会的优秀人才。

作者简介

冉乃彦,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中国教育学会自我教育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首届访问学者;兼任中国家庭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北京关心青少年教育协会副会长;长期从事青少年儿童研究、家庭教育研究、自我教育研究、发展心理研究和科研方法研究等工作。2005年获得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书籍目录

前面的话
上篇 家长12“变"
 一、把误解变成理解
 二、把唠叨变成提问
 三、把泄气变成鼓劲
 四、把禁止变成疏导
 五、把溺爱变成留爱
 六、把单调变成多彩
 七、把恨子变成恨己
 八、把应何变成主动
 九、把互怨变成探讨
 十、把片面变成全面
 十一、把加压变成启发
 十二、把失望变成期望
下篇 培养孩子的10个策略

章节摘录

作为炎黄子孙恐怕谁都知道,几千年前鲧用堵的方法治水,一事无成;而大禹用疏导的方法,则能驾驭凶猛的洪水,让它乖乖地变害为利。可遗憾的是,已经进入21世纪的人当中,仍然有不少为人父母者,竟然当起当代的鲧,热衷于用堵的办法去教育孩子。怕孩子摔了,走路就不许跳;怕孩子噎着,吃饭就不许笑;怕孩子被拐走,就不许出屋子;怕孩子烫着,就不许摸炉灶……这样培养孩子,虽然表面看起来十分安全,但是培养出来的是傻子、呆子,成了废物,其实并不安全。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主张放任孩子,对孩子不负责任,允许他们去从事与年龄不相称的活动,而是主张寻找一种把禁止变成疏导的积极方法。    (一)在帮助孩子明确是非方面的疏导    有的家长只是简单地要求孩子:不许乱问,不许乱说,不许顶嘴。看起来,孩子不说、不问、不顶嘴了,就好像问题没有了。其实完全相反,更可怕的是问题被掩盖了下来。例如,有的家长不是潜移默化地培养孩子的学习动机,而是盲目地要求孩子考试必须打100分,没有达到100分,也不许孩子解释、申辩。孩子怕受惩罚,就把卷子上的分数全都改成100分,看来,越是禁止问题就越多。而马克思采取的就是相反的办法,他注意让孩子发表意见,有时还要故意让孩子造一点反,因为这样更能了解孩子,更便于帮助他们成长。    对于社会上出现的一些不文明现象,有的家长是用隔离、禁止接触的方法,来保护孩子不受熏染。但是,这样在保险箱里长大的孩子,肯定没有免疫力,一旦离开保险箱,照样受熏染,甚至更为严重。    有的家长不是禁止,而是在日常生活中采取引导的方法,让孩子在接触中辨别是非,增强抵抗能力。    有一位家长,每天带孩子乘公共汽车上学,在车上有时候会出现吵架的现象,这时候,这位家长没有像有的家长那样,怕不良行为污染了孩子纯洁的心灵,就禁止孩子去看、去听,而是认为这是一个锻炼孩子、提高孩子分析能力、明辨是非的好机会。    于是,他悄悄对孩子说:“孩子,你仔细听听他们是为什么吵架,分析分析谁对谁不对?下车后我考考你。”下车以后,家长先听孩子的分析,然后再加以点评。    天长日久,孩子的分析能力得到提高,在班上,遇到同学之间出现吵架的事情,他就能够有条理地进行分析,使双方都心服口服,重新和好。    班主任发现了这个孩子有超出一般同学的能力,就任命他为班长。    在网络时代,有的孩子迷恋上了网络游戏,终日待在电脑前,荒废了学业不说,连吃饭睡觉也都忘掉。有的家长只知道采取禁止的方法,打骂、关在屋子里,不给零花钱,但效果有限。这样的家长,除了需要帮助孩子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危险性之外,更需要分析孩子之所以犯了网瘾,根本原因是什么?不找出根源,就无法对症下药,就无法进行恰当的疏导。    根据有些专家的研究,孩子们迷恋网络的深层次原因有两个:    一个原因是家庭生活缺少温暖。有的是家长整天忙于赚钱,对孩子内心在想什么,冷冰冰的很少关注;有的是全家人天天围着分数转,凶巴巴地只问学习成绩如何;更有的家庭日日战争不断,孩子生活在惨兮兮的家庭氛围中。这样家庭中的孩子怎能不去别处寻找温暖?    另一个原因是家庭生活枯燥、单调。孩子正在成长时期,需要大量地获得丰富的知识,得到深刻的体验。当孩子不论休息日,还是工作日,整天只是上课、完成作业;在家中也只是吃饭、睡觉,精力充沛的孩子,怎能甘于生活在这样枯燥、单调的日子里?    为了寻找温暖,为了远离枯燥,孩子们很容易投入网络游戏的怀抱,因为它不仅能够提供给孩子五光十色、让人兴趣盎然的游戏,还能够满足孩子获得成功、得到安慰的内心需要。    所以,要想解决孩子的网瘾,如果没有改变家庭生活中上述两方面的条件,没有对这两方面的疏导,单纯地禁止肯定不能见效。    (二)在帮助孩子学会生存方面的疏导    有的家长禁止孩子去学做饭等本领,只是在充分供应方面下工夫,为孩子的衣、食、住、行准备得十分周到,可是父母不在身边时,就闹了笑话。有个孩子参加夏令营活动,竞连带皮的鸡蛋都不知道如何吃,他怯生生地问老师:“这个硬邦邦的东西是什么?”老师说:“这是鸡蛋啊!你没有吃过吗?”孩子回答道:“我在家吃的鸡蛋是软软的、白白的,不是这个样子……”试想,这样的孩子离开了家长能生存下去吗?    有的家长考虑得就比较长远。为了让孩子日后有生存能力,家长就主动教孩子学会做饭。第一课是学习摊鸡蛋,第一次孩子十分紧张,看着吱吱作响的油锅,还没有把鸡蛋壳敲开,就把带皮的鸡蛋全扔进锅里。家长不着急,继续耐心地讲解要领,第二次孩子还有点紧张,虽然把鸡蛋壳磕开了,可惜把鸡蛋全摊在锅外边,家长也不生气,第三次孩子就比较从容了,成功地完成了第一个“摊鸡蛋”作品。孩子通过这次实习,不仅自豪地品尝到了自己亲手摊的鸡蛋,更重要的是获得了珍贵的自信心。    (三)在帮助孩子增长智慧方面的疏导    有的家长只是让孩子死读书,禁止参加一切活动,剥夺了孩子的许多爱好,以为这样可以使孩子不分心,把考试分数搞上去。其实,考试制度在不断地改革,死读书的方法会越来越不灵。有个聪明的家长,他规定孩子星期天不许做作业,只许玩,而且要玩出水平,结果孩子学习成绩反而一直很好。    星期天只许玩    和那些星期天把孩子整天关在屋子里写作业的家长相比,小江的家长真算是怪得出奇了。他规定孩子在星期天一天不许做功课,只许玩。    可是,您不服气不成。他的孩子小江虽然这样玩,可是学习成绩总是名列前茅。    这其中的奥妙,家长是这样向那些疑惑者、羡慕者介绍的:一方面,玩是孩子的天性,不让孩子玩实在是太残酷了,而且也做不到。稍微管松点,他就会偷偷地玩,上课玩,做作业的时候玩,甚至躺在被窝里也玩;真要是管得特别紧,到了孩子连偷偷玩都不可能时,孩子就该病了。其实玩并不像成人以为的那样不好。相反,玩正是孩子的重要的一课。学知识,学本领,学团结,总之,德、智、体、美、劳,都在玩中存在。    另一方面,星期天玩一天,对孩子来说,有两点他自己就会掌握:一是星期天之前,必须把学习任务全部完成,这样第二天才能痛痛快快地玩;星期天玩够了,也没的可想了,星期一就能踏实地学习了。    这位家长的精明之处,就在于他既能“童心未泯”又能“老谋深算”。首先,他“童心未泯”,了解孩子的心理,懂得孩子的心理需要。他能站在孩子的立场上用儿童的心理理解和看待“玩”,又能以成人的角度,帮助孩子处理好学与玩的关系。    看来,在帮助孩子增长智慧的问题上,家长应该是一方面鼓励孩子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开阔眼界,加深体验;另一方面教会孩子各种安全知识和自我保护的方法。这样,让孩子不但有真才实学,更有积极适应社会,在各种环境下都能发展自己的能力。    P27-31

编辑推荐

爱孩子更要尊重孩子;管孩子更要给孩子空间;沟通中形成共识,启发中产生精品。    冉乃彦编著的《家庭教育基本功——家长12变培养孩子的10个策略》的目的,就是将凝聚着家长实践经验和学者的理论探讨的“家长观念需要12‘变’”和“培养孩子自我教育能力需要10个策略”的两部分内容,介绍给更多家长,引导家长培养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和策略。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家庭教育基本功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7条)

 
 

  •   看完这本书,认识到家长是孩子最重要的教育者,家庭是孩子最重要的教育环境。你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子,家长首先要做出表率,甚至为了孩子改变自己固有的性格。
  •   谁都知道,和柔弱的幼苗最害怕冷风吹一样,稚嫩的孩子最害怕泄气话。可是在家庭教育中,泄气话还是经常从家长的嘴里漫不经心地冒出来,刺痛了孩子的心。经常听到家长对孩子说什么“你怎么这么笨!”,“你这辈子算完了,我对你不抱什么希望”,甚至说“你看××人家多光荣,我要是你干脆去死,省得丢人”。
    说这些话的家长,当事后自己看到效果不好时也很后悔,可是火一上来,老毛病又会再犯。原因就是头脑里有下面两个误区:
    一是家长对孩子期望值过高,脱离了孩子的可能,当期望达不到时就变成了失望,泄气话就会脱口而出;其实期望值过高,由于本身就不实际,一开始就隐藏着失败,而且过高的目标,只能使孩子望而生畏,反而会丧失动力,只有提出通过他们自己的努力能够达到的高度,才能唤起孩子的积极性。
    二是用“恨铁不成钢”的好动机来原谅自己的坏行为。有的甚至误以为用泄气话来刺激刺激孩子,可以推动孩子进步。其实对于幼小的孩子来说,泄气话给他们带来的只是一个坏的心境,而坏心境是孩子进步的最可怕的腐蚀剂。
  •   家庭教育是一门艺术,家长多学习一些就可以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   对于孩子的教育,多少家长都愁坏了,不知道怎样教育孩子!目前市场上的家教书千篇一律,很多书都没有特点,所以买书就要睁大你的眼睛,寻找对自己有用的书!我之所以选这本书,就是他很适合我孩子的教育问题,对我有很大的触动!
  •   当了家长以后,才知道家教是一门很大的学问,需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改正自己,才能给孩子树立好的榜样。这本书就通过通俗的语言,讲述了教育理念,易于理解,便于实现,非常好。
  •   之前在网上看到过一段文字,论述的家长的六个境界,其中有一点说到,境界高的家长,会为了教育好孩子,不断地去学习。其实,我觉得光学习还不是最主要的,更重要的是,能够为了教育孩子改变自己的一些习惯的思想。这本书,就从家长的12个变化说起,告诉人们应该怎样做个好家长。
  •   看完很受启发,觉得家长要想教育好孩子,就应该先改变自己。
  •   平常都是家长告诉孩子做这做那,学这学那,其实,家长才是最应该学习怎样去成为一个合格的家长的。
  •   朋友推荐看的,当时书名就深深地吸引了我。我们做家长的,往往在说孩子这里不好,那样做不对,却很少从自己身上入手。
  •   这是做家长的和做教师的都应该读的一本好书,内容贴近生活实际,那些详实的案例,理性的分析,带我们走进孩童世界,认识他们,了解他们,矫正我们错误的观念,指引我们正确的育儿方向
  •   这本书非常好,独到的思维方式,引人思考的理念,读完非常受益。
  •   不错的书,小身材里有大智慧
  •   还没认真看了
  •     凑单买的,结果发现也是好书!摘:世界上的事情都在变,变则通,变则活。不变则是一滩死水,不变没有出路。女孩子有“女大十八变,越变越好看”,让我们感悟到什么是青春多彩,活力无限;孙悟空有72变,就能把妖魔鬼怪杀得鬼仰魔翻,使我们领略了什么叫神通广大,智慧无边。孩子们更是在日日新,天天变,家长们对此深有体会,但是我们家长自己是否能随着时代变化呢?
  •   推荐父母好好读读
  •   书还是比较容易让女儿理解的
  •   是看到一本书上介绍的,说教太多,将就吧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