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3金门大炮战

出版时间:2008-5  出版社:黄河出版社  作者:沈卫平  页数:433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1958年8月23日,毛泽东在北戴河做出决定炮轰金门岛。  历史应该记住这一时刻,公元1958年8月23日17时30分。  人民解放军战史上最大规模之一的炮击行动拉开帷幕,呈现在人们眼前的画卷是一幅将神奇、壮美和震撼力融为一体的泼墨。  第一波作战暗语“台风”,持续时间15分钟。对北太武山金门防卫部,发射6000余发炮弹。对金门县城东北的敌58师师部,发射了3000余发炮弹。对位于小金门岛中路的敌第9师师部,发射了5000余发炮弹。对小金门林边、南圹的敌25团、27团团部,发射了6000余发炮弹。对大担、二担岛敌营房、炮阵地,发射了近3000发炮弹。对料罗湾敌运输舰,发射了1000余发炮弹……  第二波作战暗语“暴雨”。第一次火力急袭后暂停了5分钟,让海风吹散硝烟,让炮管稍稍冷却,17时50分再度开始,持续5分钟。重点压制开始零星还击的敌炮兵阵地。  第三波为一次短促急袭,19时35分开始,每门炮打4发,对预计中的敌抢救、维修、灭火予以打击杀伤。

作者简介

沈卫平,1952年出生,北京人。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曾在空军部队服役。大学中文系本科毕业。长期从事新闻工作,致力于两岩及国际问题研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先后有报告文学,电视片脚本、论文多部问世,曾获中央级文学奖。现在总政治部某部服役。

书籍目录

01 “鸡”、“蛋”碰撞备忘录 1. 海峡的呐喊 2. 炮火飞鹭屿 3. 血战古宁头02 地中海漩涡 1. 曙光初现在中海 2. 示威吉尼斯 3. 蒋“总统”梦系中东 4. 火星溅落台湾海峡 5. 粟裕大将多谨慎 6. 对敌“龙王爷” 7. 缓击金门 8. 毛泽东在游泳池接见赫鲁晓夫03 解放头顶 1. 孔雀东南飞 2. 未雨绸缪 3. “同志们,要打仗了” 4. 聂凤智“无为大治” 5. 空中转场 6. 银燕展翅搏雷电 7. “八七”九霄激战 8. 战鹰8号 9. 国民党空军习性04 于无声处 1. 含辛茹苦筑阵地 2. 炮击金门最后敲定 3. 叶飞北上北戴河 4. 蒋介石巡视金门 5. 三个宝贝疙瘩 6. 确定作战方案 7. 确保突然性 8. “台风”与“暴雨”05 弹着点 1. 胡琏搬家 2. 硝烟弹雨漫金门 3. 伤心“翠谷”06 蓝蓝的料罗湾 1. 海鹰,出击! 2. 醉仙岩“大仙”无醉意 3. 鱼雷艇瞒天过海 4. “台生”、“中海”遭厄运 5. 出击接敌 6. 175好样的 7. 敲锣吓雀,窒息金门 8. 玉碎 9. 料罗夜海07 “牌” 1. 停射三日 2. 12海里邻海线 3. 艾森豪威尔出牌 4. 中美交锋 5. 赫鲁晓夫开口 6. 狼来了 7. “第七舰队混蛋” 8. 金门泥淖 9. 蒋介石的“高明”战略08 炮魂 1. 炮锁金门 2. “海边青松”安业民 3. 钢钉青屿 4. “共产主义战士”王邦德 5.“铁石汉子”胡德安 6. “特别炮兵”有线广播09 前线的男女老少 1. 厦门前线民兵 2. 不爱红装爱武装 3. 英雄历史10 彼岸帅、将、卒 1. 金门“十兵九赌嫖” 2. 蒋经国金门打气 3. “高级乞丐”俞大维11 米格墙  1. “不许轰炸大陆” 2. 豪勇孤胆战漳州 3. “给美国人看看” 4. 教训和复仇 5. 空中侦察窥金门 6. 响尾蛇出洞 7. 毛泽东的“绞索论断” 8. 国军“烈士”未“成仁”12 两国三方演义 1. 让蒋军留在金、马 2. “毛泽东才会这样做文章” 3. “我们至少可以再活一星期” 4. 未发表的《再告台湾同胞书》 5. 杜勒斯“挨了一记耳光” 6. 杜勒斯:一切为了美国

章节摘录

  01 “鸡”、“蛋”碰撞备忘录  1.海峡的呐喊  转动地球仪,有一只报晓的雄鸡正在引吭高歌。它位于亚洲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上苍把它安放在一处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上。这就是你我他13亿龙的传人赖以生存、古往今来令无数英雄竞折腰的华夏江山。  如若有兴趣,将“雄鸡”放大100倍,由1:5000000换成1:50000,便可以更为清晰地看到它的细部,在它的胸腹部下面,摆放着参差不齐密密麻麻体状不一的“鹅蛋”、“鸭蛋”、“鸡蛋”、“鸽蛋”,以至于“蚂蚁蛋”、“跳蚤蛋”们:拱卫屏护着辽阔海疆的无数海岛。某年度高考地理试卷,曾以填空方式要求考生们能够正确回答:中国500平方米以上的岛屿有6500多个,群岛和列岛50多个;它们之中,60%集中在东海,30%分布在南海,10%散落在渤海和黄海;面积最大的是台湾岛,海南岛次之;最大的冲积岛是位于长江人海口的崇明岛;沿海最大的群岛是舟山群岛;版图最南端是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最东端为钓鱼岛东面的赤尾屿,最北端的岛叫小笔架山;中国海岛总面积8万平方千米,约占国土面积的8%o。  兴趣如若再深入一步,在视角前边加上政治的、外交的、历史的镜头,便会看到:中国最屈辱的岛是香港;最凄哀的岛是台湾;最悲壮的岛是金门;最遗憾的岛是厦门。  一部中国古代史是同北方疆域的狼烟烽火联系在一起的。而中国近代史、现代史上若干雄浑跌宕曲折热闹的大戏则是从诸多有名的海岛上启幕开场的。  1958年短短64天,毛泽东潇潇洒洒把45万发炮弹从厦门甩到了金门。蒋介石则咬紧牙关把12万发炮弹从金门打到了厦门。一场亘古未有震撼世界的炮战,释放出能量强大的冲击波,至今,这个世界仍能从浩渺的空际感测到它所传达的信息。  在多事的金厦海峡和台湾海峡,这并非“鸡”同“蛋”之间的第一次碰撞。但愿它们在相互接近、融合的过程中这是最后一次碰撞。聊以宽慰的是它们每一次碰撞发出的都不是山河破碎坍塌的声响,而是这个民族发自心底的呐喊,以及这片国土不同意再被割裂的抗争。  2.炮火飞鹭屿  厦门古称鹭屿。  当中华文明逐渐从黄河流域向南扩展,越过了长江流域,福州、漳州、泉州这些沿海城市也开始兴盛繁荣的时候,这个岛还是杂草丛生、匪盗出没的蛮荒之所,成千上万只白鹭在茂密的榕树丛中筑巢繁衍,在湛蓝的天空和海面翻飞翱翔,欢快鸣啼歌唱着它们的幸福天堂。  厦门后来迅速崛起得益于它的军事意义。明代对于倭寇的防范,使它与金门一起,成为福建沿海最重要的水寨之一。1627年,老谋深算、海盗出身的福建都督郑芝龙下决心把他的大本营设在厦门,就是因为这个地处东经118.0404、北纬24.2646、面积118平方千米的海岛,“高居堂奥,雄视漳泉”,“海道四达,帆樯毕集”,“扼台湾之要,为东南门户”。  1661年,郑成功收复台湾,起兵于厦门。  1683年,施琅二次征台,仍以厦门为大本营。  1949年,蒋介石怀着灰暗神伤的心情两赴厦门,严令汤恩伯固守此岛。  “厦门自古要塞之地,东南门户,闽台要冲。台湾安危从来磐于澎湖得失,而澎湖安危,磐于金、厦得失。安居台澎,金、厦战事至关重要,金、厦保卫战是台湾保卫战的开始。”此时蒋氏,在西南尚有数省地盘,百万大军,但他已对那里的战事不抱信心。他真正看重的地方是厦门。福、漳、泉可以丢,厦门不能丢。厦门易手,他在台湾是睡不安稳的。郑芝龙之后,其子郑成功在厦门居住了12年。  今人游鼓浪屿,攀日光岩,观剑石,饮酒泉,到处都留下了“国姓爷”的传说,时时都有一个伟大的灵魂陪伴着你。  初到厦门,下榻于虎溪岩上一小招待所。黎明即起,推窗眺望,不远处有一铁色巨岩,苔藓斑驳,似有古朴镌凿隐匿其间。及近,仔细辨认,乃“郑氏宅邸”四字。一问方知,我在郑成功的行宫旧址酣睡了一宿。  老子遗臭万年,儿子流芳百世。郑氏父子,一个给厦门留下耻辱,一个给厦门留下荣光。  一代枭雄郑芝龙聚啸江湖,称霸闽海,最后被明朝招安,堂堂正正做起了边疆大吏。盗匪得势,沐猴而冠,靠得是凶残、狡诈、权术,大奸大雄,亦人亦鬼。“有枪便是草头王”,中国几千年封建史变来变去讲的就是这么一个故事。真龙天子没有一个是龙的儿子,全是刀枪的儿子。但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他到底未能跳出目光短视的羁绊,用自己曾被悬赏万金的头颅去祭了自己朝秦暮楚的“聪敏”。1646年,郑芝龙权衡利弊三日,终于不听儿子苦谏,叛了南明隆武帝,降了清朝顺治帝。后来被康熙帝处死,当他在北京被绑赴菜市口枭首示众的时候,不挣不叫,不哭不悲,只是瞪大了眼珠仰望着南方的天空,似欲把那苍穹瞪出一个窟窿来。  郑芝龙却也功莫大焉,为中华民族生下了一个好儿子。然后满怀着霸业有继的期冀送儿子去念书。20岁的郑成功到南京入太学,师事名儒钱谦益,儒家文化深深熏陶着他。新登基的南明隆武帝朱聿键初见他时,见其身材魁梧,气宇不凡,甚爱之,抚其背日:“惜哉。朕未有女以配卿,卿可尽忠吾家,毋忘故国。”并赐予国姓“朱”。“忠君报国”的意识便在他头脑中扎下了根。儿子终于脱胎换骨,他继承了父亲用尸骨堆积起来的资本,同时,抛弃了父亲的匪气盗性,具有了比较完备的人格。  郑成功给厦门重起了一个名字“思明”。他加紧操练三军,那时,他的视线并未东南顾,而是一直盯着西北方的。  1658年,郑成功带甲17万从厦门北伐,舳舻连江,气吞河岳,旌旗蔽日,势盖云山。于戎马倥偬中,心声达于吟事,途中口占一绝,诗云:“缟素临江誓灭胡,雄师十万气吞吴;试看天堑投鞭渡,不信中原不姓朱。”何等的洒脱与自信!可惜天不助力,金陵大败,只得收拾残兵败卒,全线退守厦门。  历史现象颇值玩味。略早些的史可法在扬州抗清,名扬天下,功彪青史。稍后的郑成功在福厦抗清,凡大战六次,中小战百余次,加上一次远征南京,其抵抗之坚,历时之久,杀伐之惨烈,均非同期他人可同日而语,而各种版本史书大多轻描淡写,不褒不贬,无毁无誉,现今一般人也多知其征台,鲜知其抗清。作一个假设,如他打下南京,越过长江,纵横中原,饮马黄河,剑向京都,鞭指长城呢?历史大概便不再吝啬,会向他喝彩的。于是乎,我发现,将中国版图横向切,长城是一条线,黄河是一条线,长江是一条线,浙闽粤沿海是一条线。发生在第一条线的对异族的抵抗,大书特书。第二条线,有口皆碑。第三条线,仍受尊崇。到了第四条线,书还是要书,也只剩下秉实照录的份了。吴三桂在山海关降清,几百年的唾沫能把他淹死几个来回,以后再叛清也没有人赏他一个“好”字。郑芝龙在福建降清,骂声也有,却像细雨和风。郑成功的孙子郑克壤在台湾降清,历史甚至为他唱起了赞歌:识时务者为俊杰。可见,中国人不认别的,就认中央和正统。新的中央,即便是少数民族取得中央统治地位,并突破长江天堑,大举南进,抵抗便越来越失去原来意义,任何昨天还冠冕堂皇不可动摇的理由都没用,祭起“恢复汉室”的旗帜也白搭。中华民族的传统,历来是族争引起战争,战争决出正统,正统主导统一,统一高于族争的。汉人占绝大多数的所有中国人,最终都将臣服于能够用传统文化和正统政制统一国土的力量。  统一神圣。统一万岁。  所以,郑成功的征战生涯如仅限于在福厦抗清,历史给他打分大概不会高。  清军环攻日紧,厦门形势穷蹙,郑成功不得不考虑寻找一处退路了,于是,他始把目光南移,聚焦于让他父亲发迹腾达的海岛。  部众大多反对,认为征台无前途。南明遗臣张煌言甚至赠诗劝谏:“寄语避秦岛上客,衣冠黄绮总堪忧。”郑成功再三筹思,决心下定:“本藩矢志恢复,切念中兴,恐孤岛之难居,故冒波涛,欲辟不服之区,暂寄军旅,养晦待时,非为贪恋海外,苟延安乐。”十分明显,字里行间,首先想到的并非“收复”,而是解释为何兵锋不向西北而向东南。还需把“退”说成“进”,以稳定军心。这很有点类似以后的蒋委员长经常宣布的“转进”。  1661年4月21日午刻,风恬浪静,日丽天清,郑成功以400艨艟,载2.5万兵,皆衣金龙甲,军威甚盛,舰队首尾长10里,浩浩荡荡向台湾进发。历经8个月苦战,1662年2月,38岁的郑成功收复了被红毛蕃侵占了38年的台湾。  当大限将至的郑成功从荷兰驻台湾长官揆一手中接过降表时,他大概没有想到,临终前的这一笔,已足千古,历史并不在乎他征台的原始动机和原因,历史只记得是他郑成功第一个从西洋鬼子手中为国人拿回了一方宝地。为此,他确立了自己并不逊色于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的民族大英雄地位。  这一笔,亦是厦门的骄傲。  1949年,毛泽东发布进军令: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  万炮齐鸣,千帆竞渡,百万雄师,锐不可当。下南京、占上海、陷杭州。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毛泽东要用他全新的哲学和全新的政制尽快统一这片古老的国土。急电叶飞10兵团:不事休整,立即入闽4月,叶飞尚站在南京的对岸。9月,叶飞站到了厦门的对岸。  20年前,一个瘦小的青年学生离开这个海岛城市去寻找真理。20年后,一位34岁的年轻将领指挥10万大军从三面完成了对这个海岛城市的包围。  望远镜中,一草一木都那么熟稔的故乡历历在目,叶飞慨叹万千,激情浩荡。  10月16日发起总攻。血战两日,厦门解放。  重登日光岩,站在郑成功、施琅操练水军的位置放眼环望,远山葱茏,碧海无涯,下一个合乎逻辑的目标,将是解放海峡另一端的那个海岛。  “解放”,那个时代极富魅力和号召力的词汇,曾激励过多少人不惜提着头颅去赴汤蹈火。在中原大地、长江两岸,这个词意味着种田人有土地,当牛马的做主人驱尽阴霾换上一个晴朗的天。只有站在日光岩,才能更明晰更透彻地感受到,这个词在崭新的意义上又凸显出了那个永恒的主题:统一。  40年后,老将军不无遗憾地对我说:那时,他并没有继郑成功、施琅之后成为第三人的奢望,但他的确以忐忑兴奋的心情在期待渴盼着毛泽东的最新一道命令。  历史阴差阳错,竟让将军万里征战的足迹凝固在了厦门。  毛泽东从未到过厦门。他深入福建最远的地方是上杭的古田,在那里,他召开了一次极其重要的军事会议,为他把一支万把人的工农红军发展成数百万国防军奠定了根基。  1958年,手握百万大军的毛泽东弯下腰来,用放大镜仔细研究那个他不曾涉足的岛屿。然后,他微笑着对左右道:厦门现在还有白鹭么?然后,他信口吟哦了一首杜工部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好诗啊!  历史已经赋予毛泽东这样一种力量,千里之外,他一声号令,从那个岛屿飞上青天的不是白鹭,而是一行行炮弹在运行过程中所发出的炽亮的白光。  他已经抱定决心,要痛快淋漓地教训一下曾几度把他围剿得山重水复、如今只能龟缩海隅的老对手。  他又环顾左右:当年,郑成功从厦门发兵收复台湾。后来的施琅,也是在这个地方造船练兵,然后渡海作战的。如要最后完成中国的统一,厦门这个岛子很重要哟。  说这话时,他调集的459门大炮正在厦门各就各位,所有的炮口都朝着东南方。  3.血战古宁头  厦门东向偏南,便是大、小金门岛。  大金门呈哑铃状,面积124平方千米。小金门位于大金门之西,面积15平方千米。金门古称“仙洲”,又称“浯洲”,传说晋之前和大陆和厦门相连,后因地壳变动才抽离到厦门之外。明洪武二十年间(公元1387年),江夏侯周德兴经略在岛西置有守御千户所,并在所内东西北各筑一道金色城门,总称“金门所城”。“仙洲”因此而更名“金门”沿用至今。  金门,是个甚难畅述的海岛:它曾是海盗出没之所,但也有大儒驻足;土地荒瘠,耕稼不易,却又文风鼎盛;僻处南方,而竟遍地高梁,宛若北边;迭经战乱,风光名胜却绝顶的秀美迷人。反差矛盾,错综交叠,恰恰是金门的特殊魅力所在。  就是这么一个距大陆最远点10千米、最近点1800米的海岛,在厦门你每天都可以看到它,却不可能舟渡登临。像高悬头顶的月亮,陪伴你照耀你,可望之而不可触摸之,永远蒙罩着一层神秘的面纱。  1993年,我在一个只有0.4平方千米、名叫角屿的小岛上过元旦,这是属于大陆的距金门最近的一个海岛。碰上好天,连低倍望远镜都不用,站在海滩礁岩突出部,对岸人、屋、木、石历历在目。黎明风顺时,可以清楚听到那边的鸡鸣狗吠。连那道窄窄的海峡也像一条很普通的江河,似乎拼力一跃,即可飞渡。我的正前方,有一面过去只能从故事片上才能看到的真实而刺眼的青天白日旗在飘扬。我的身后,则是一面从小就把她的一角系在了脖领上的五星红旗。两面绝对不能相容的旗帜目前处于和平共处的对峙状态,站在它们当间,我感到正站在了两个世界的临界线和历史纵横的焦点上。那一刻,“国土分裂”像一幅难以销蚀的石雕组画深深印刻在我的脑海中。  适逢退潮,投石可逾的海峡变得更窄,眼见两岸的海滩在迅速裸露延伸,似迫不及待地要奔跑靠拢、拥抱握手。  对岸有一持枪哨兵,这是我见到的第一个会动会喘气的货真价实的“国军”。我很兴奋,向他使劲挥手,扯着脖子喊:你好!  片刻,他也开始挥手。  我更兴奋自己被他发现,那时,我惟一的希望就是自己的手臂能够无限加长。他呢?  大陆人眼中,金门=台湾。谁都明白,这是一种寻求慰藉的自欺欺人,但当眼前蓦地出现一片葱郁狭长的对岸,人们的确能够幻生出“那个宝岛原来离我们这么近哟”的美好遐想,以及这一片国土说啥也不可丢弃的感情。  台湾人眼中,金门是个什么概念?偶遇一台胞,他告诉我:就像你们北京人看新疆、看西藏。我颇诧异。但这是事实。四十年来,它完全隔绝于大陆,也半隔绝于台湾,来往金门,是必须持有一种类似大陆人去深圳沙头角那样的特别通行证的。台湾人可以随心所欲地去遨游全世界,金门例外。  尽管枪炮声早已停息,但金门岛依然壁垒森严,“国军”最精锐的部队猫在山洞里把望远镜对准只有一个步枪射程之遥的大陆。防止伞兵降落的铁钉遍布全岛。在所有可能登陆的海滩,精心安放了一层层用水泥桩、铁丝网、深壕构置的鹿砦。埋设的地雷像天上的繁星无以计数,以至于时常有人畜挨炸的事件发生。伪装过的密密麻麻的碉堡封锁着港湾和公路交叉路口。仔细观察,茂密的树丛间伸挺着黑洞洞的坦克炮、榴弹炮炮口。纵横交错的地下道路和隧道通向营房、炮台、哨位、饭店、医院,甚至一家电影院。数万全副武装的军人像地老鼠一样长年在炸开坚石修建的地下工事里生活和工作。一位外国记者写道:这座岛屿可以为一部火爆的詹姆斯·邦德电影提供理想的外景地,被掏空的它看上去就像一块布满窟窿的瑞士奶酪。  执行戒严令是严厉而认真的。私人不可拥有小汽车、收音机;电视机的频率调整器固定在当地的军用波长上;商店基本不卖或限购篮球、足球、排球、汽车轮胎等等一切可用于漂浮泅渡的物品,有一阵子甚至对乒乓球都严加控制;岛上居民曾多次要求军方为他们建造一些游泳池以弥补靠海而不能下海游泳的遗憾;夜晚实行宵禁,绝对不许点灯,街上也根本没有路灯。黑夜降临,这边厦门灯火阑干,那边金门墨黑一片。  据说,金门近年解禁后,状况已略有改观。  可以理解,金门距厦门太近,而且是一个被大陆三面环围含在嘴里的小岛,尽管1958年毛泽东就已经放弃了攻金的念头,但猛虎侧榻,岂敢傻睡打呼噜,数十年来,它就像一只高度警觉的猫,连做梦也得支棱起耳朵、闭一只眼眯一只眼。  从古代到近代,金门和厦门之亲同手足,情如伯仲,中国大概找不出另外两个这样的岛来。这不仅仅因为历史的金门在行政区划上多隶属于厦门,还因为它们得天独厚的军事地理方位,两岛唇齿相依、互为犄角,加上小金门、大嶝、小嶝、大担、二担、鼓浪屿、青屿、角屿等众多卫星岛环侍左右,在冷兵器时代,天造地设般筑就了一座难攻易守,进退裕如的坚固水寨。1662年,郑成功率军南征,清军乘虚袭破厦门,欲再下金门不逞,郑班师,轻而易举重夺厦门。  过去,金、厦人他方巧遇,就像现在东三省人凑在一块,是互认同乡的。两地从方言、习俗、服饰、祭祀到人文传统、房合样式等均完全相同、如出一辙。自然,金、厦本是一家的最好证明,还是遍布两岛的有关郑成功的遗迹和传说。厦门自不待言。金门料罗湾是郑成功祭江誓师征台处;后浦是他观兵练兵的地方;北太武山成功洞是他俯瞻沿海形势及弈棋圣地;夏墅海域则是他修造兵舰的地方。还有什么小金门会盟处、国姓井、点将石等等,数不胜数。郑成功镇守金、厦如同一篇未竟的史诗,慷慨有之,可以狂歌,亦能当酒。从一片历史的映照里,国姓爷金戈铁马,陆海驰奔,金门、厦门则一直是牵系着他每一步的起跑线。  两个曾经联手挽救修补破碎河山的连心岛,突然有一天兄弟阋墙,兵戎相向,并且数十年间视若仇家互不往来,成为再度破碎的国土的微塑,这大概是古人、今人均未曾料及的。  1949年9月,叶飞10兵团兵临金、厦。十万胜利之师对付五万惊弓之旅,应如牛刀宰鸡、重锤击卵。问题是,无渡海经验、无船,力量便大体扯平。方案不外有三:先厦后金;先金后厦;金厦并举。最佳自然是第三方案。还是因为筹船不易,叶飞遂拍板,先厦后金!集中船只、兵力,打下堡垒遍布、工事坚强的厦门,再顺手牵羊,扫荡设防薄弱的金门。  攻厦第一天,险象环生、残酷异常。尽管周密准备计划了月余,一俟实施,渡海作战与陆战的种种不同与特殊便突显出来。攻击鼓浪屿的船队刚刚出海,便被风浪吹乱打散。一部被迫回航,一部继续前进,但已无法保持队形,也无法在预定的地点登陆。失利,在所难免。第一波登岛的400余名将士,尽管英勇顽强,毕竟孤立无援,苦战竟日,终于全部倒在了这个1.7平方千米、巴掌大的海岛上。从此,这个名贯天下的风光岛多了一处供后人凭吊瞻仰的胜地:英雄烈士山。山崖上题有叶飞的一首悼亡诗:勇士鏖战急,热血染军旗,雄威镇敌胆,英魂化虹霓。好在鼓浪屿血战令汤恩伯头脑眩晕产生错觉,以为此地便是叶飞的主攻方向,忙把预备队一个师拉上去增援,叶飞则乘机大举从北面高崎、石湖山方向突击厦门本岛,终于破门,一阵痛快淋漓的拳打脚踢,将老对手汤恩伯撵下大海,伸手摘下了这颗璀璨的东海明珠。

编辑推荐

  北戴河会议,毛泽东决意炮轰金门。叶飞上将再度领衔攻打金门;数百门大炮瞬间怒吼,拉开了震惊中外的金门炮战的序幕;国民党“金防部三位副司令命殒翠谷;打停结合,毛泽东、蒋介石隔海斗智斗勇。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8/23金门大炮战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2条)

 
 

  •   还原历史、感慨伟人的睿智,金门炮战、防止两岸分离的一次双赢的较量。
  •   了解了炮战的前因、过程。
  •   还原历史~
  •   老公是个军事迷,这本书他认为很经典。
  •   这个是帮朋友买的,说实话我没有看过。
  •   很不错的一本书。我用了再晚上看完了。
  •   前两天出差去厦门,据当地同事介绍所住酒店的位置正是当年金门炮击的地点,于是对当年的历史急于了解,正好在当当网看见这本书,买到手一通狂读,好书!!
  •   书的质量太差,比盗版还差,拿在手里看两天都成一页页的了
  •   历史永远似这样扑所迷离,我相信中华民族总有一天会走走一起的,中华民族大团结万岁。
  •   纸张有点粗哦
  •   这书不错,图文并茂,作者下了功夫,文笔也很生动
  •   文笔一般。权当资料保存吧。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