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暗啞。微小。

出版时间:2004  出版社:天地圖書  作者:黃碧雲  
Tag标签:无  

作者简介

黄碧云 一九六一年生于香港。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传播系学士,香港大学社会系犯罪学硕士,香港大学专业进修学院法律专业文凭。曾任新闻记者。为合格职业律师。著有小说《其后》《温柔与暴烈》《七种静默》《烈女图》《媚行者》《无爱记》《血卡门》《十二女色》(选集),散文《我们如此很好》《後殖民誌》。曾获第三届香港中文文学双年奖小说奖,第四届香港中文文学双年奖散文奖,第六届香港中文文学双年奖小说奖,第一届香港艺术发展局文学新秀奖。
一九八七年于香港城市当代舞蹈团演出单人表演《一个女的论述》。二OOO年于香港艺术中心演出读书小剧场《媚行者》。二OO四年于香港牛池湾文娱中心演出读书小剧场《沉默。暗哑。》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沉默。暗啞。微小。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47条)

 
 

  •     “我从来不希望模仿小说 亦不善预言 生命之中总觉得每走一步 都迷迷糊糊 很努力 但仍不由自主
      如果我从此得到自由 自由也必成为我的咒诅
      命运的默示使我对未来的生活 心存敬惧
      是处境选择你而不是其他
      无论才华或不 沉默或话 竟都不由自主
      是你决定沉默而不是我 我将最后的重担给了你
      
      但不沉默并不如我庸俗的小说所想象那赚人热泪 那样悲情
      ”
      
      
      --------------------------------
      
      “都说金钱不能买到爱情如果金钱能够买到爱情 又有甚么不好
      金钱如果不能买到爱情 可能对死亡的恐惧可以 可能时间可以 意志可以
      
      时间 意志 恐惧 一切的总和也无法再是虚无缥缈的所称之爱情
      他和她只是接近
      接近终结 因而心生怜悯恩慈
      ”
      
      -------------------------------------
      
      “打开一本诚实的书就会头疼而不得不合上 太累了 我实在读不下去
      
      清醒的时候就想睡 应付着工作千百种的事情的时候 灵魂沉睡 并不清醒
      
      只有以灵魂沉睡的迷糊状态才可以生活下去
      就这样 生活那么大 可以挤掉任何言语 任何伟大而虚假的事物
      关上门 我谦卑之极的伏下来 处境选择了我 并且那么不费力的就赢了我 我在处境之中生活 无法抗拒 因为无法说话 就非常专注 因为黑暗就感觉空间
      
      因为蝴蝶的死亡而有大鸟在飞
      ”
      
      
      ---------------------------------------------
      
      
      
  •     费尽周折买到这本书,处心积虑放到你那里。假装不经意问你,看完了吗。你说没有,繁体字看不惯。我心中暗喜,没有看完,就没有理由那么快还给我吧, 那么我们就还是有牵连吧。
      
      除了大约27页的“连环夺命CALL” ,内容都已模糊。只是时间越久,越记得那个傍晚,小小的厨房,我洗菜你炒菜。几乎要贴着你,你不知道吗。从此便开始自言自语和你热恋。
      
      一年,对着你自言自语一年。结果证明是我太蠢太蠢。蠢妖怪见到美猴王立时真元涣散,再无气力念想唐僧肉。
      
      我说就这样吧。我的脸转向左边你不见了,转向右边你不见了。而你的脸,我也从此忘记了。
      
      说到做到,我不再抽你抽的烟。也不再执意将你儿时看过的童话书都看一遍。一个构不成级别的小妖怪,作为一段好笑的插曲,为你们日后的恩爱,添加好笑的佐料。
      
      愚蠢的妖怪消失在你别过脸之间。甚至不必转身。
      
      
  •      在如此差的境况中,我在读黄碧云。
       这才开始第一本,只看到一半,看完再决定要不要继续读下去。我不是个常看书的人,相比之下我更倾向于直观、省时的影像。工作的缘故,必须让自己读点儿什么;我将生命中八分之一的时间耗费在上班下班的途中,我认为必须读点儿什么。这本书小轻薄,便携,我随身带着。我必须改变从左到右,从前到后的阅读习惯,所有的文字都是竖排印刷的。我想我肯定很快看不下去的,家里收藏的港或台版小说没有一本是读完过的,只是因为读了简体版,觉得好,顺路收藏了原版而已。黄碧云的小说没有被引进过,她说的一些话是我们的政府不喜欢的。第一次翻开它是在轻轨站等车的时候,列车到站的时候,我还不舍得合上。倒不是说我觉得她的文字美轮美奂,或是她叙述的故事多么地蜿蜒曲折…… 恰巧这一切,她都没有。反而,是有些晦涩难懂的语言。
       晦涩难懂,是因为她话里有话。
       多看几页渐渐习惯了她的表达方式,一些沉在杯底的意思渐渐透彻了,但却不轻易见底。
       我倒不关心她想表达什么,一百个人看同样的句子对其产生的理解能照出一百种不同的生活。我们都是米雪儿。我惊讶于自己被她言中了。
       每天早上6点30分,闹钟会响起来,铃声设的是麦兜的《大包之歌》,没变过,变了我就醒不了,所有的动作都是习惯,被吵醒也是一种习惯。
       梳洗完毕之后七点钟准时从家里出发,转两趟车到达轻轨站。每天都会坐8点06分那班车,踩着上班时间8点半走进办公室。每天都站在第二节车厢的左侧,一是离上车下车的站台近,二是离电视近。有时候连续几天坐在我跟前的都是同一个人。有时候这让我很尴尬。比方说某一次,坐我跟前的一个美女用脚踢了我两下,一边假装咳嗽一边低声说:嗯``嗯``拉链``拉链`` 她朝我的下半身使眼色,我知道这次糗大了,我拉上说谢谢,但心里在想怎么办,好尴尬。第二天还是同一节车厢左侧,她仍坐在我跟前,直到最后我都不敢正眼看她。
       经常能在车上遇见同一个朋友。比方说有段时间每天都能碰见一个小学同学,那时她是我最要好的朋友,长大后却很少见面。她现在在外资银行工作,刚进银行时是普通的柜员。她比我更熟悉这些列车,每次上车她都往里边儿走,我问她为什么,她说下一站有很多人下车,你会被挤出去的。她喜欢说她的工作。在不同的圈子生活了十几年,我们能聊的也只有工作。每次说起工作她都是褒贬不一。工作本身她并不喜欢,但收入还算过得去,也想不出来自己还能干什么,这样已经很不错了,外资银行每年有十几天的年假,但却没有年终奖…… 所有的闲谈中我记得最清的是,她经常慨叹工作太辛苦,她已经很久没有见过太阳了——每天上班的时候太阳还没出来,下班时太阳已经落山了。办公大厦里也没有日夜和季节的区分,白天也开很亮的灯,夏天比较冷因为开很大的冷气,冬天却很闷热。最后一次碰见她,是她说她即将转去市场部工作了,本来不是太情愿,但多想想又觉得不错,可以学东西,弹性工作时间,能看见太阳了…… 之后便没在轻轨上遇见过她。
       轨道电视以广告和旅游节目为主,每天上班和下班播放的都是同一个节目。有时候看入神了,最精彩的部分到了,列车一到站就立刻转跳到某妇科医院的广告上去了。别指望列车开动后能继续接着刚才的节目看,反正每个人都会在某个站下车,连续性也显得没那么重要了。可我还没下车呢,这是我最苦恼的事情。
      “列车即将到站,为了您的安全,请勿靠近车门;请保管好您的行李物品,以免遗失,下一站是聚能ABC李子坝站……”重庆的每个站台都有冠名的,这很有意思。所以我在想,当初开奥运的时候我们的标语和口号为什么不做成“雕牌北京欢迎你……”“Welcome to Haier China”…...
       列车上还有一个比较难解的口号“乘客,您好。尊老爱幼是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请将座位让给老、幼、病、残、弱,以保障他们的安全……”听一个在旅途中认识的朋友说,一次她带一个德国人坐轻轨,德国人听了这句话很是不解,问她:为什么尊老爱幼是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我们也尊老爱幼,全世界的人都尊老爱幼啊。而且这不是很正常的事情吗,为什么要在车上反复地说,不是你们的传统美德吗?好像你们中国人都不知道似的……
       这种情况下还能怎么回答,只有沉默。
      有时候早点儿,坐8点01分那班,我可以慢条斯理地走向电梯口,不用四处张望着哪班电梯先到,哪班电梯会满员不下负二楼直接上去了,或者要不要去等货梯,货梯坐的人少,因为经常从掉下来。我不怕它掉下来,掉的次数多了,也习惯了,不过就是一个失重后弹起的过程,没什么可怕的,恐怖片里演的那种发生不了,吊梯掉不死人。有时坐8点10那班,就有迟到的危险了,这完全取决于等电梯的人数以及坐电梯的技术。
       抢电梯是一门艺术,生活的艺术,也是生存的技术。读大学的时候,我就练就了这身本领。其实说到底就一个技巧,千万别站在人群的中间,一定要靠两侧,从旁边侧身插进去。不过这法子不管用了,我现在是成年人了,还被冠上稍微有点儿素质的那一类,我得乖乖排队。
       当然也有插队的,多半是上六楼的。六楼是保险公司的培训总部,每天人山人海,但凡还有张嘴巴的叔叔阿姨,没文凭难找工作的年轻小妹全被招进来培训了。其他楼层的人都看不起他们,觉得他们文化水平低,素质也就相应低些。其实这两者之间并没有太大的直接联系,他们插队是因为他们只是头一次来这里做短期培训,不知道这里坐电梯要排队,也没人告诉他们。我刚来的时候还习惯性地站在两侧等。
       每天上班的途中除了看书,就是睡觉。朋友说你不怕包被偷吗?我不怕,里面没什么值钱的,只要能睡觉,那些钱你都拿去吧,用钱我买不到时间。今天下班的路上,我又睡着了,醒来的时候发现车停了,车上只有我一个人,旁边是加油站,车已经过终点站很久了……
      
      对不起,我发现自己写的不是书评,是今天的日记。
      
      
  •     “到後来就一直没有收到你的电邮。你最後不得不破坏你的承诺。
      你说:永远都会回电邮。好像说:永远有话。
      我说这是甚么意思。因为你永不愿意承担沉默。
      到後来沉默的重担还是给了你。沉默的是你而不是我。我想我应该很快乐。那个晚上我快乐得睡不著觉。”
      
      “他们说你不要写了,读者都不明白你在写甚么。你应该多点考虑读者。
      我就觉得很绝望。这句话我二十年前听过了,而且一直听了二十年。我没有甚么可憎恨的人和事,所有事情都过眼云烟,不留痕迹。我只最憎恨他们说看不明白,要我迁就。读就读,不读就拉倒。我要迁就老早就迁就了,何必现在还半死不活的书一本一本死不断气的卖。
      愤怒很短暂。蜷伏的姿势,我何其熟悉。
      眼泪一直流。累了,在床上睡一会。醒了又觉得,这样难。我只想很微小的、纵使也是微微放任的,但我又不会骚扰任何人的生活著,没有人要逼害我,也没有人要孤立我,我不那么重要,但就这样莫名其妙无法以我愿意的生活方式生存下来。
      要么离开。要么改变我自己。
      
      三天之後,我离开那间房间。我决定找一份工作。当律师吧。人人都说这是个好职业。
      每天跟我一样,有起码二百万人七时起床去挤巴士挤地铁上班,我没有权利觉得有甚么不好。”
      
      “她没话。所以就微笑。我从来没有见过她那么多的微笑。
      就像回到她的年轻日子。她是个爱笑的女子。
      没了声音她还可以打电话。我另一个姊姊打长途电话给她。我说:你怎么接。她有一个扩音器,按著脸颊可以将声音扩大发出。但她不会说话,也不肯去发声会去学。失掉声带的病人有个志愿组织叫做发声会,一个星期两次教病人发声。我姊去了两次就没去。「发声很辛苦。」她写。所以有扩音器都没用,只会发出一些低音哇哇像青蛙一样的怪声。但她一样拿著话筒和我另一个姊姊讲长途电话。那头问,她就拍打电话,是就一下,不是就两下,不知道就三下,电话密码一样拍拍响。”
      
      “我开始奇怪声音。为甚么那么容易有那么多话。为甚么谈话都可以变成表演(那么粗劣随便)跟美国人一样做那些叫做「脱口秀」(那个很多人都喜欢的汉堡包国家)。
      
      当所有人都争著说话。(能够沉默和静止真是好。)”
      
      “哪里会有遗言。要说的都已经说了。我姊比较幸运,她提早结束了她要说的话。
      
      没甚么好说的。她失去了声音以後,可能才发觉没有甚么非说不可的。连打麻将这么重要的吵事,都可以一话不说,一翻牌就胡了。”
      
      “我听。
      听到了我姊无声的微笑。你的远离。听到了轻微的达达的打字声(我写)。陌生灵魂悄悄的接近,鬼一样青青黑黑的,在半昧不明之中,一个一个的靠上来,接近生命之微小事物,孤独的必然与绝对。有个女子在游园。梆子隔几个世纪的文明在记忆之中遥伴。「老的老,死的死。」
      (细细:如果你还能够诚实而勇敢的生活。)(如果你还在。)
      「我只是觉得倦,以为睡著了便没事。」 ”
      
      看毕黄碧云的这本书,不过是午睡醒来后,和梦醒之间的一段时间,混沌倒也清醒,摘下若干字句以上。
      
      细细是哑的,在生命的中途, 所以哑竟被写出一种美好来,这样安静。打电话照旧能讲上半小时,啪啪作答。
      
      黄把此状写成一种喑哑之美,在《无爱纪》里也写过细嫩一词,说着说着就成了皮屑落尽后露着肉的疼,在这本里,倒是适可而止了,直到后来,也不过是这样,以为睡着了便没事,竟无端听出了一种祭奠的语气来。
      
      人常说,黄的书教人绝望,哪里知道绝望怎么是别人给的了的,这样稀有而磅礴的情感,你也要有底子才行。生命中这么多微小的事,哑着等你去看,哪里有那么多的穷途末路。黄说读者不懂她这句话听了二十年,听得很绝望,这句话是自矜呢,即便蜷伏着,也还有这样的底气。
      
      只是这微小之事,要很努力很努力,才能享有它们的样子。像被弹落后还闪着火星的烟灰,谁说灰飞烟灭呢,那倒可以说得上希望了。
      
      记得以前学手语的时候,阳光,夕阳,城市,树木,手指曲曲折折划过,意思便在了,只觉得无限美好,形象生动,认定手语是一门美丽的语言,像美丽的短句。这也是脱离了哑子的痛苦处境来看的了。
      
      看黄的书,有时也是这样,你知道字里行间的凛落与荒凉,只是那些字是好的,带着淡淡的古意与深邃,读完有思,怎么会顺着句子走火入魔。这是一部分人读书不懂保持距离,或者看不到那些喑哑与微小的托词罢。
      
      目的单纯些,美好就会多一些。
      每件事,说到底都是厌倦,所以黄的书只卖两千册,她也是快乐的,写作于她,也是一份微小吧,抑或是沉默的出口。看者也要摆正心态,对号入座才好。
      
      黄说,温柔与暴烈的意思是,如何以温柔去包容暴烈。不是征服。不是操,是满足。
      那也学着用喑哑去满足这生之嘈杂吧。
      
  •     内地人对于香港作家的认识,仍然带有局限性。无论是因为在交流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还是人们对于香港作家认识的集中性,人们对香港作家认识的局限,导致了一定程度上对香港文学认识的局限。人们在理解香港文学的时候,恐怕也带着一定的意识形态,而并非以完全解放的思想姿态。毕竟香港现在还处在一个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下,而普通人所认识的香港,恐怕也仅仅是一个资本制度表面下商业高度繁荣的香港社会。事实上,世纪末的香港人,已经开始出现了落寞、无奈、绝望的精神状态,这些在香港文学作品中有一定的表现,就如同为黄碧云的小说做编辑工作的编辑评论的:“这小说的落寞、无奈、绝望,是纯香港式的,甚至是世纪末香港的。”而香港社会这样的精神状态,恐怕是内地人无法看清楚的。
      
      在谈论到类似于落寞、无奈、绝望的精神状态时,人们可能随之联想到的是后现代性。后现代性是后现代主义的表现。从内容上看,后现代主义是一种源自于工业文明、对工业文明的负面效应的思考与回答,但是通常也会在表面上走向一种极端,即虚无主义。在后现代性的作品中,我们通常能看到较为浓重的虚无、悲观以及幻灭色彩。黄碧云的中篇小说《暗哑事物》同样展现了作者在文学上的后现代性。而其后现代性并非是作者主观的意识状况,而是源自于作者内心中的悲悯情怀。黄碧云后现代性的出现并非一种偶然,而是在世纪末香港的社会情况下,以描写罪恶为基础,悲悯情怀与骇人的人性丑恶交融在一起,所催生出来的。她的后现代性,实际上,是对后现代生活的反抗。
      
      有人对这样的观点表示否定。反对者认为,在黄碧云的小说中,表现的是一种由各种罪恶连接而成的荒诞、残忍、粗暴、甚至虚无的世界。同时,黄碧云小说的笔调十分冷静,将所有的罪恶一一刻画出来,这就是意识上的残暴。而黄碧云在年轻时期也受到过父亲的虐待,她自己也说,“我成长在一个暴力家庭,有很多暴力事情”发生。因此,她小说中的罪恶,很可能就是一种潜藏的暴力意识倾向,同时是深陷于后现代情绪的表现。
      
      黄碧云小说中所描写的罪恶,真是其思想中潜藏有暴力意识倾向吗?我看这是对黄碧云小说的一种误解。试想,怀有暴力倾向思维的一个人,是否会把暴力描写得冷漠而血腥,从而让读者产生畏惧?这是不可能的。按照心理学角度,一个有暴力倾向的人,会将暴力当做一种必然发生的行为,从而尽力将暴力行为美化。这样的过程,就如同当年希特勒要求摄影家里芬斯塔尔拍摄纪录片《意志的胜利》,那么,希特勒在这部记录片的形象中也就必然如同一座神的雕像。
      
      而黄碧云在小说中所表现的暴力与罪恶,是用带着解构的一种姿态,用极为冷静的笔调一一陈述出罪恶事实,从而展现香港人的精神状态。因此,黄碧云的小说中,罪恶与其后现代性是相辅相成的。但其最终目的,是为了由罪走向救赎。她的颓废中暗喻着救赎,而暴烈中又蕴含着温暖。
      
      实际上,黄碧云是以描写罪恶来描写整个社会的后现代性,因为罪恶是离她的工作最为接近的一个层面,她离罪恶的距离最接近,也就更熟悉。描写罪恶不是黄碧云的最终目的,而是一种手段,一种方式。通过这样的方式,她才能够更完整地穿插她对整个社会后现代性的一种展示。
      
       黄碧云的小说中很明显的后现代性很明显与她的生活经历相关。首先她所生活的大背景,是香港的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存在于社会下的人们的精神状态,在她的身上有一个很集中的体现。黄碧云二十六岁流浪法国、美洲,走到柬埔寨、越南又走过南斯拉夫与科索沃。而在她的作品中,很容易看出作者的一种不归属感。而她为什么流浪?我做一个大胆的猜想,这无非是作者想要从流浪当中减少由不归属感而带来的精神落寞。她是香港社会的一份子,自然也就从香港资本主义制度的社会情况下体会到一种精神的不归属。在资本主义社会,利益是一个最主要的问题。然而,利益至上作为一种精神贫瘠的标志出现在香港社会时,处于香港社会的人们,生活自然里会出现后现代性的标志。在一个后现代性的社会中,黄碧云无法获得一种归属感。因此,她选择一种流浪的方式来减轻由不归属感带来的落寞。就如同黄碧云自己所说,“这些年来,我时常四处流连,与家人甚少见面,而且风尘年纪令我与家人渐渐生分。他们甚至不知道我去了纽约,搬了屋,换了职业,回到香港之类。”可见,香港社会引起了黄碧云的不归属感。具体到一点,即是,香港社会的后现代性引起了这样的不归属感。
      
      香港社会的后现代性是十分明显的。是由什么造成香港社会的后现代性?很大原因恐怕与香港社会的贫富差距相关。有香港议员表示,香港目前最大的社会问题在于贫富差距,同时,香港的贫富差距远大于内地。贫富差距急需改变,但是这样的状况一时间没有办法得到一个良好的解决方式。同时,年轻人如果没有高学历,那么在香港内就无法获得生存空间。在这样的压力下,这些人群(底层人群、中层人群、即将踏入社会的年轻人)很容易产生绝望情绪。底层人群迫切希望境状得到改善,但是目钱没有彻底地改善方式;中层阶级需要面临的是一群即将踏入社会的高学历精英,同时,在工作的异化中,他们已经习惯了机械性地完成工作;即将踏入社会的年轻人,在这群人中又会分离出一部分——学历偏低的年轻人,他们想要获得工作,但是机会往往抢先一步被高学历人群所夺取。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要继续生存,一方面可能会产生类似于阿Q的自我安慰,而另一方面,更容易产生的是对整个社会、整个生活的落寞、绝望。在这样的条件下,香港社会的后现代性也必然会加重。
      
      黄碧云生活在这个后现代性逐步加重的社会中,并且每天都面对着这些人群,那么,自然会深受后现代性的影响。黄碧云的工作是稳定的,我猜想,她应该不会因为工作问题而产生后现代情绪。同时,她在香港大学社会系中的学习经验,也必然能够代给她一种冷静的、理性的思考。因此,在面对着这些人的时候,她所感觉到的,就不仅仅是一种值得同情的现象,而是在这些现象背后究竟隐藏着一个怎样的社会。她的重点,更多的集中在社会问题上,虽然说,她可能并没有一个主观的思维说,“我想要引起疗救的注意”,但是,她通过一个近乎赤裸地展现,让人们知道事实的发展状况。能够引起别人注意的,恐怕不是形容这是一个怎样的问题,而是,这个问题究竟引起了哪些状况。
      
      我猜想,黄碧云本身是带有一点后现代情绪的。这些可以从她的家庭生活经历中看出。黄碧云之所以对香港无法产生归属感,我想原动力在于早年其复杂的家庭生活。黄碧云的母亲是早逝的,父亲是警员。在香港这样一个压力繁重的社会中,一个警员有暴力倾向很正常。黄碧云自己的话也似乎印证了这一点,“我成长在一个暴力的家庭,很多暴力事件发生”。我们且不说黄碧云是否在以暴力事件来将自己的家庭妖魔化,但是,按照我们的正常思维,一个生活在暴力阴影下的儿童,在成长后可能有两种发展:一,被暴力漩涡席卷入内,最终成为暴力的一员;二,试图用自己的一切努力来改变暴力状况,最通常选择的方式,就是逃离自己的暴力家庭。在暴力阴影下,幼年的黄碧云可能就已经下定决心想要逃离家庭。其中,她也做过一次离家出走,但以失败告终,她的父亲的打得她在床上躺了一个月。在没有逃离条件的情况下,幼年黄碧云必然产生一种对家庭的厌倦、绝望情绪,这种情绪,可能一直笼罩着她,并且将影响今后她的发展。实际上,我们应该这样思考,黄碧云从这个曾经被暴力笼罩的家庭逃离出来的这个过程,并不是一种简单的逃离行为,而是一种对后现代生活的反抗。她的逃离是为了从后现代生活中养成的情绪习惯中脱离出来,能够理性地看待这样的事件,并且展示给人们看。有人对此持否定,认为逃离是懦弱逃避的一种表现。实际上并非如此。如果她选择逃避,选择沉溺于后现代性情绪,那么,她将不是今日冷静的黄碧云,而是一个被自我情绪困扰着的书写者。因为按照情绪的正常发展,一个沉溺于后现代性的黄碧云,自然会将书写的重心集中在情绪的累积,而不是一种事实的冷峻展现。
      
      可见,在黄碧云作品所表现的后现代性中,不是消极的态度,而是一种对后现代性剥离的理性的思考,甚至带有一种对后现代性的积极反抗。她将所有的一切展示在人们面前,用冷漠的语调,用血淋淋的状态。她所表现出来的冷漠,更准确地说,应该称为冷静,这与她的职业是相关的。黄碧云拥有香港大学社会系犯罪心理学硕士学位,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工作实践中,她都应以一个相当冷静、理性的姿态去面对罪恶的发生。而实际上,在黄碧云的潜意识中也可能有这样的想法。她或许认为许多罪恶的发生,都多少与香港的后现代性相关。我们在此必须注意的是,黄碧云所提到的罪恶,不仅仅指通常人们所认为的刑事犯罪,而是更广义地延伸到基督教义中的人类原罪观点。
      
      所以,黄碧云用冷静的语调向人们陈述这样的事实,是想让更多的人能够看到,在香港浮华的背后,究竟还有着怎样的罪恶。而这样的一种近乎赤裸地展示,只是为了让人们能够在观看的过程中,蓦地生出一种恐惧感,从而拒绝罪恶的发生。这是实际上也与破碎美学有着异曲同工的妙处。如同韩国导演金基德在拍摄电影时,体现人类残酷用尽一切手段,而最终目的观众一眼就能看出,无非是要保护人类所拥有的善良与美德。黄碧云的出发点或许没有这么高——如同金基德一般站在全人类的角度上——但是,我们可以很明确地感觉到,黄碧云在小说中的罪恶展示,是一个引导罪恶走向救赎的过程。也如前文所提到的,向人们警示问题的最有效途径,并非告诉他们这个问题是什么,而是把一系列由问题带来的结果直接给他们看。这就好比在紧张的战场上要射下一个人,那么最好的方式,是射中他的马,因为这样直达重心。而黄碧云,就是这样一位聪明的猎手。
      
      
  •     就好像你12岁的那一年,打开电视机看模特大赛奇怪为什么里面的每个女子都瘦得像骷髅。后来你知道,那才是美。那样是美,因为很多人尚未达到,很多人太想达到。
      即使是今天,你也从来未曾想变成那样的——瘦骨嶙峋,或许是一开始的震撼在你心里种了芽,对于减肥只是有着适度的热情。
      而黄碧云,你可以喜欢、可以思考,但是请不要沉溺。思考会让人痛苦,何况有些伤痛的情节在她的书里一遍遍重现,闪回、再现。除非你更多得体会生命的悲凉,不然何苦要一次次割开愈合的伤口,明知会痛。
      她去过很多地方,她会跳你一直想学但至今未去学的探戈,她对内地有偏见,认为大陆既穷又脏,人们身上留着残留的兽性。这或许是她的书迄今不能在大陆出版的根源。你看了她好几本书,你知道她的亲人曾在文革中被批斗至死,她难过、她悲伤、她憎恨一党专政,她比谁都讨厌你现在居住的地方。可是你不能附和,你身上的所有你每天吃的所有你在享受的生活,都是这个哪怕只能说是贫瘠的大陆所给的。更何况你并不觉得它贫瘠,你从小学的政治告诉你要爱国,中国会越来越强大。你不曾经历过文革,也没有那么强的爱与恨。尽管你在书里发现了自己与她的一些共同点——敏感、沉默、非物质化却又一直在经受着金钱的诱惑,还有可以一眼望到底的爱情本质。
      但是你知道写这本书的人,你与她的距离,不仅仅是时空的。
  •     “我们离开了规律的谨严和思考的阴森凝注,去在艺术形象中寻求静穆和气韵生动,拿较明朗较强烈的现实去代替观念的阴影世界。”
      
      读黄碧云这本唤做《沉默、暗哑、微小》,断断续续,竟也翻到了最后一页。
      
      还难忘第27页我用记号笔划出的语句:
      
      “如果我感到痛苦的饱受剥削,只不过是因为我每天挤地铁到肋骨发痛,而每个月只得到极为微薄的薪水,每天又受到当事人的连环夺命急call所压迫。就是这么实在。”
      
      以及第73页:
      
      “人们是那么静默。那么多人脸挤脸背靠背,但那么的无人无声。”
      
      竟然相隔这么多页的句子,这样连接在一起,也不觉得失去了逻辑关系。这就是黄氏风格,要明白,她精于临摹状态,精于用碎句,用假设,用心理活动,用典型地香港式的投诉语气影射,声嘶力竭,文字似乎都被拉扯到临界点,再过那么一寸,海水都要沸腾到空中。
      
      深知无奈的深度,于是多出一些耐心。耐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却总是缺乏的。惰性犀利而带着我无法拒绝的诱惑,可以少想一点,就一点。做研究生要烦开题报告,她迟迟不原意去图书馆;工作肯定是需要寻觅,她却还想争取一些早晨可以自然醒的让人心酸的微笑权利;又参加了一个同学的婚礼,吃着寡淡地婚宴,她摆脱不了梦魇的困扰。
      
      微小的每个灵魂都沉默着审视世界。有大不同,还好自己不是黄碧云笔下的“我”,白天上班晚上赶去夜校,写字楼里遇到鬼魅身影,或是冷冰冰反复泼自己冷水。时而冗长没有标点的句子逼你一口气读完,随后你看到只有几个字的几段。
      
      “微小姿势,聆听与爱无关。”
      
      批判讽刺外在社会,可是要刺醒的对象是否听到了书中无声地鞭笞?!还是描写精确到地铁广播都丝毫不差也可能没有一个真正被描述的对象会在业余时间去读到文字呢。大概只有刚辞职的我可以读完书,走出快餐店赶夜班的公交车回到住处。没有工作的大学时期,我期盼着可以摆脱父母口中的对与社会一无所知的孩子气的可怜模样。工作应该可以拯救徒有热情,周而复始漫无目的的日子。应该,这话是以后注定要在职场继续摸爬滚打的我很讨厌的一个词。我只喜欢这样的语句:“文件已于某时某分发至你邮箱。”绝对不拖泥带水。
      
      我依旧可以笑着入戏,戏里的某某某,摆出一些姿势,对抗、凝固。
      
      深浅不一,是踏雪中的脚步痕迹,无数你和我对那痕迹毫无眷恋。
      
      高音昂扬,低音醇厚,入戏太深的人,抽离时候总是剧痛。
      
      
  •     万幸,我在花朵十八岁时没有读她。又万幸,我是个每天上班挤地铁的小白领时还没有读过《沉默·暗哑·微小》。还万幸,我读到这本书时,文字已经定性,心智又还完全。这文字无法侵蚀我了。
      《沉默·暗哑·微小》像其他的黄氏文字一样,细碎,有点像低频震波,或是恐怖电影中的耳语声,不知不觉中让人着了道。但偶尔会有如Fado的高亢悲歌,一下子击中心里。这就是我喜欢她的地方。
      只是假如我十八岁时就读过她,一定会对社会有很片面的认识。其实她的生活肯定过得也不错啦,就算纯文学赚不到钱,总还有其他的差事在做,总是写这样的文字算不算走火入魔?还是说这样的文字真的是黄碧云的必必,她把她的绝望传染给世界,这样就会觉得生活在这个黑暗的世界能安全些?
      嘿嘿,最后一段纯属瞎写。
  •     自從在圖書館碰巧發現黃碧云的小說之后、就愛上她的文字。
      
      覺得、一般情況下、男人的文字深刻、而只有女人的文字才可以那樣的細膩與直接。 她就是那樣細膩的直接的把你的大腦顛覆一下。
      
      在圖書館借了那本[ 沉默。暗啞。微小。]之后、忍不住就買了一本。找了兩個小時。跑了四家書店。買到的時候、覺得比撿了錢還要高興。很好、我還是一如既往的喜歡看書。繼續做我的宅女、然后兼職一下文學小青年。這樣也挺好的。
      
      
      
      
      
      城市里的人、在經濟蓬勃的向前狂奔之時、為了不被時代所遺下、卻早已被命運丟棄。上班真辛苦、一個好雇員、每天吃四顆頭痛藥去上班。無論是哪里、上班時段的地鐵、公車一定都很擠。沒有人說話、那么多人擠在一起、卻沒有一點聲音。
      
      不管在哪個時代、都少不了貧困。工資越多、看到的就越多、欲望越強烈。欲望是彩色的。LVGUCCI勞斯萊斯也是彩色的。人永遠都無法滿足。東西又漲價了、不拼命哪來錢吃飯、等政府養啊。哈哈。所以人們都很拼命。一到上班時間、人好多、好熱鬧。卻像僵尸城、人們無聲的拼著命。
      
      以前向往的自由、還有沒有人記得。如果我從此得到自由、自由也比成為我的詛咒。那些偉大的宣言與志向、也笑一笑就假裝遺忘了。沒有時間考慮、便假裝忘了吧、就是說我長大的。美好的借口。每天的咳嗽是因為空氣污染而不是因為對人類的失望。
      
      最后、所有人都沉默了、沒有誰還能說些什么。生活那么大、可以擠掉任何語言。任何任何偉大而虛假的事物。
      
      [ 我只是覺得倦、以為睡著了便沒事。 ]
      
      哥哥說他不會看這樣的書、他說看完以后會感到生活是一片死水。
      他看到這本書的只字片語便不愿意在讀下去。
      他是強迫自己樂觀的人、然而我不是。
      
      看完以后、的確是一種絕望的心情。始終覺得文字的神奇、用一些字拼湊起來的片段可以讓人絕望、這是一種什么樣的力量?
      
      =========================
      
      过了那么久再看黄碧云的书,果然让人痛的要死。
  •     
      这一年猎人横行。 ----张悦然
      
      2004-10-5
      
      我只是觉得倦。
      
      “我只是觉得倦,以为睡着了便没事。”中午时分,读完了黄碧云新书《沉默。喑哑。微小》中的第一篇,这是结末的一句话。
      
      《沉默。喑哑。微小》和李碧华的《饺子》都有令我比较喜欢的封面。《饺子》因为电影的原因罢,变得极为畅销。但最后还是买了黄的这本。其实她们对于我而言,差别不是很大。
      
      很奇怪的是,我素来有些抵抗港台文学。大抵被那些什么刘墉林清玄那些中国式“心灵鸡汤”的小美文弄坏了脑子,觉得这个地域的人们都太斯文和气,没有力度。当然这话极其不负责任。
      
      但最近的我,研究起了朱天文、朱天心姐妹,还有便是黄碧云。朱天心的随笔写得十分可爱,留得厚厚竖版繁体字的《古都》慢慢来读罢。黄碧云的有些亦算得喜欢。但如果连连去读,便觉得放在小说中不当说的话太多了。小说当写得宛如涟漪,至于点在湖面上激起了多少波纹,当是阅读之人的事了。挖得这样深,倒像是算命先生,言多必失了。
      
      又看到一篇评说黄碧云的文字,觉得说得极是正确。那就是,黄的文字极其容易影响读者。读者写出来的东西便也是这种味道。但其实无论黄,李碧华,亦舒,张小娴还有朱天文也还都是站立在张爱玲那致密的小说之树下,没有一个逃得过。
      
      不过言简意赅是多么令人喜悦啊,除却纸厂和出版商。我厌恶自己废话连篇。倘若我能写一个没有任何状语定语补语的小说,不知道会如何。
      
      在网上看了黄碧云写给薇依的文字。薇依仍是那个写《在期待之中的薇依。但是已经物事人非了。薇依是伟大的薇依,自己不受洗礼,她的书却让如此之多的人受了洗。我曾想写个关于受洗的小说,亦只是开了个头。
      
      我回头要打开文档看看,一年过去了,无数个只是开个头的文档,夭折在半路的小孩呵。不行,我决计救活几个。
      
      
      
      
      
      
  •      先是从《温柔与暴烈》开始看的,honey说,“下次你再邮购书的时候,帮我也买一本,我送人。”
       第二天,我同学聚会,回来的时候,honey说,“我和你商量个事好不好,你能不能不要再看黄碧云。。。”
       我抬头,“为什么?”
      
       这几天把工作辞了,在家里待着,总跑出去。
       进门的时候一边脱鞋,一边看到honey穿着我说象庸俗男人穿的家居短裤,杵在门口,黑黑的睫毛粘着泪,手里拿着《沉默,暗哑,微小》,“honey,你能不能不要再看黄碧云。。。”
      
       既然还要再绝望中活着,为何不能在绝望中寻找安慰。
      
  •     小說還未結集之前, 內地雜誌《書城》刊登了《沉默詛咒》。
      
      我在酒店床上讀著, 眼淚一直涙, 後來就咬牙大哭起來。
      
      後來在亮麗的酒店房間, 溫暖柔軟的睡床上, 睡得很甜。
      
      如果我們, 或前或後都必須走到這個關口, 然後言語失去了力量, 是因為我們不再需要理解; 是因為理解, 不會帶來安慰; 是因為安慰, 最後只是生命的負擔。我們各自承載生命的種種, 然後或前或後越過言語, 成為沉默的曼陀羅。
  •   写得真好...
  •   正在重温这本,还是更喜欢七宗罪
  •   态度真学术……
  •   小雅姐姐真不愧是读研的。汗。好专业。
  •   就我所读的几个黄碧云的小说,我确实不是很喜欢她。等我读完之后,再写一个非专业的评论吧
  •   写的真好,很有见地。
  •   什么后现代不后现代的,写书的人不在意这些划分和流派。我更想看楼主读了这本书的感受。好看还是不好看?感动还是不感动?有共鸣还是无共鸣,仅此而已。
  •   很客观很明智。
  •   对。
  •   嗯。很细腻。很到位。
    后面几段写的很好呀。辛苦了。^_^
  •   shaka你现在才确认我们朋友啊……感觉很委屈呢
    昨天晚上喝了大杯咖啡导致夜里睡不着了,想想不如写完了,嘿嘿
    谢谢哈,基本我也就是想说 55元港币如果你有这个空余买一本也可以,但是内容就是这么一回事,读读我的评论也就够了,如果手头紧的话~
  •   她的骨子裏就有那麽一股悶悶的 説不上是控訴還是怨懟的氣
    我特別喜歡那一段影射自己寫作的那種近似于偏執的自語
    "我就觉得很绝望。这句话我二十年前听过了,而且一直听了二十年。我没有甚么可憎恨的人和事,所有事情都过眼云烟,不留痕迹。我只最憎恨他们说看不明白,要我迁就。读就读,不读就拉倒。我要迁就老早就迁就了,何必现在还半死不活的书一本一本死不断气的卖。
    愤怒很短暂。蜷伏的姿势,我何其熟悉"
  •   是的,这段话很醒目。
    过于大的城市里都有层层叠叠的怨气,人言可畏。
    做自己,写自己,就更是有极大勇气的行为。
  •   讀她 一再一再讀也需要勇氣阿 @@
  •   我很想收藏她的全部作品,无奈她的书太贵啊.穷学生,买不起啊
  •   现在要买到黄碧云的书 是不是很难了呢。
  •   這本書哪裡能買到呢...我在網上找了很久,既沒有電子版,亞馬遜、京東也沒有...好絕望~~~
  •   如果...读过...
  •   碧云,我叫郑碧云
  •   我。。18岁读着它。。。纠结个。。。
  •   16岁我读安妮
    20岁我读三毛
    21岁我读她
    读黄碧云 你要知道什么是沉溺
    我想我没有完全沉溺
    因为我更爱三毛的那种自由的心灵
  •   “如果我感到痛苦的饱受剥削,只不过是因为我每天挤地铁到肋骨发痛,而每个月只得到极为微薄的薪水,每天又受到当事人的连环夺命急call所压迫。就是这么实在。”
      
      “人们是那么静默。那么多人脸挤脸背靠背,但那么的无人无声。”
      
      16岁时读过它,是不是就该明白"人生总是这样,很多情感在声色犬马间流逝,想抓都抓不住"
      
  •   即使早早明白"人生总是这样,很多情感在声色犬马间流逝,想抓都抓不住" ……又有几人能真正逃离 究竟 捕风捉影的命运……
  •   说得都不敢看了。。怕这种情绪控制不住
  •   我刚想写点什么,就被那HLL的价钱吓到了,所以,还是算了。
  •   我买了55而已。是正版的、港币买还等于打八折呢
  •   这么说,刚刚好,我们都在救那些小孩子了?呵呵。
  •   但其实无论黄,李碧华,亦舒,张小娴还有朱天文也还都是站立在张爱玲那致密的小说之树下,没有一个逃得过。
    黄曾在一栏节目中说,“张爱玲人文素质很差。”
    朱天文评论过张,“她的小说有一种女人似的深刻的怨气”
    她们之间的差别太大了。
  •   她书中的薇依是否就是法国的那个西蒙娜・韦伊???
      
      读她的书,进入得慢,出来得也很慢,,真的要潜水一样,沉下去,才读的出劲道来
  •   知道从那里能买到麽?
  •   在一个淘宝店买的。
  •   iamfinethanks,你记得是哪一期《书城》么?好想看的@_@
  •   某四, 我記不起了, 最少是兩年前的了。你能找到嗎?
  •   。。。。。。汗,两年以前,还好,不是二十年以前,谢谢iamfinethanks哦:)
    另。我非常努力地找到了一个电子版的,说是转载自《自由时报》@_@
  •   好喜歡這篇。
    想到自己一個人讀黃碧雲的文字,
    被掏心掏肺的挑開然後痛起來的大哭的很多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