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翻译考察

出版时间:2008-9  出版社:南开大学出版社  作者:李晶  页数:213  
Tag标签:无  

前言

  我赞成博士生的论文可作为学术著作出版,因为一篇好的博士论文应该是一本很好的专著,其出版肯定会有助于推动我国的学术研究的发展。但我却常常不愿意为自己的学生的论文作序,理由之一是在指导论文期间,已竭尽全力,将自己的所知悉数与学生交流过意见,到现在已经似乎再没有什么新东西可说。再者,经过数年认真刻苦研究,论文作者在这一领域已取得相当成就,论文应该是该领域的最新成果,学术攀登的新的高峰。所以一提到写序,虽体会到学生对导师邀请时的一片盛情,但仍有惶恐之感,实在难以推脱,也只好勉为其难。  李晶写“文革”翻译史,是需要有一点勇气的。南开的博士生,以前写了清末民初的翻译断代史和“五四”时期的翻译断代史,其所写的时代距现在已经过了大约一个世纪。人们对那时的情况虽不能说已有定论,但毕竟已看得比较清楚。“文革”就不同了。它刚刚过去不久,其中好多事情需要分析认识,尤其对那段时间的翻译情况,要能恰如其分地给予定位,确非易事。李晶自己又没有这方面的亲身经历,这使得这项工作难上加难。但李晶做了,而且写出了一篇很好的论文。  这当中的困难之一是材料的收集。“文革”虽然刚过,但有关翻译的材料散乱,没有现成的材料可供使用。为收集和整理材料,李晶可谓费尽周折,所经辛苦只有亲临其境者才能体味。其二是文章的结构安排与写作。对每篇博士论文,这一问题都是非常重要的。但翻译史的写作要夹叙夹议,材料的选择、理论的穿插、各章节之间的次序和衔接颇费心思。

内容概要

  《当代中国翻译考察》借助了翻译研究学派的理论,将翻译研究的领域从语言学领域扩大到文化领域,对当代中国1966-1976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翻译史进行研究,主要参照了勒菲弗尔等人关于翻译受到意识形态制约的理论。但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理论的应用上,而是更前进了一步,研究了翻译与意识形态的互动,特别是翻译对意识形态的反作用。《当代中国翻译考察》的亮点即在于,完善和发展了勒菲弗尔的理论,更清晰地勾画出了翻译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说明了这种关系的本质以及翻译在人类发展史中的作用。历史清楚表明,翻译不仅仅是主流意识形态的奴仆,为其服务并受其利用;翻译还可以通过引进外来的思想和文化,对主流意识形态加以改造,进行限制,甚至可以制造舆论,推动对主流意识形态的颠覆。翻译的政治不等于现实的政治。作者通过研究明确地揭示了这一点,这是《当代中国翻译考察》的重要理论探索。

作者简介

  李晶,女,1964年11月生,天津市人,研究生毕业,南开大学英语语言文学翻译方向博士,天津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发表论文主要包括:《直译·意译·形似·神似——(汤姆叔叔的小屋)两译文对比赏析》、《美国翻译理论与教学的新发展》、《翻译与意识形态——(水浒传)英译本不同书名成因探析》、《翻译与"眭别意识"——从女性主义视角看艾米莉·狄金森两首小诗的翻译》、《贯穿二十世纪中国翻译史的意识形态操控行为》等。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文革”翻译史研究缘起1.1.1 “文革”翻译史的时间界定1.1.2 “文革”时期中国翻译的总体特征第二节 “文革”时期中国翻译的研究现状1.2.1 文献综述1.2.2 文献总结第三节 研究意义与研究方法l.3.1 研究意义l.3.2 研究方法第二章 “文革”时期中国翻译概貌第一节 翻译活动的语境变量2.1.1 政治局势2.1.2 外交格局2.1.3 文艺动向第二节 翻译出版的总体状况2.2.1 整体趋势2.2.2 外译中出版趋势2.2.3 中译外出版趋势第三节 翻译活动的趋势特点2.3.1 对内译介2.3.2 对外译介第三章 "文革"时期中国翻译的“本”研究第一节 翻译的委托和组织者——“赞助人”3.1.1 赞助人与主流政治意识形态3.1.2 赞助人的作用第二节 翻译的主体——“译者”3.2.1谁为"译者"?3.2.2 目标文本建构过程中的译者主体性3.2.3 译者与主流政治意识形态和赞助人之间的权力关系第三节 翻译的目标受众——"读者"3.3.1 特殊年代的读者3.3.2 没有空白——翻译与地下读书运动3.3.3 读者的解读:禁书年代里的“美偷渡”和“心灵反叛”第四章“文革”政治话语霸权下的译本特色——翻译的文本变量考察…第一节 译本选择4.1.1 外译中作品的主要内容及译介动机4.1.2 中译外作品的主要内容及译介动机第二节 翻译策略4.2.1 文本的翻译形式4.2.2 译文的遣词造句4.2.3 加注和删改4.2.4 集体翻译与特殊署名第三节 译作评论4.3.1 译本的政治化解读4.3.2 工农兵对文学译本的阐释第五章 “翻译的政治”——"文革"时期中国翻译的“本性”探索第一节 翻译的政治与现实的政治5.1.1 “翻译的政治”5.1.2 翻译的政治与现实政治的“重合”第二节 双重权力话语制约下的翻译活动5.2.1 有形权力与翻译5.2.2 无形权力(意识形态)与翻译第三节 翻译活动的双重追求和潜在效应5.3.1 翻译活动的双重追求5.3.2 翻译活动的潜在效应第六章 结语第一节 研究回顾总结第二节 特定历史文化语境中翻译的定位6.2.1 文化稳定期与文化转型期翻译活动的“分水岭”6.2.2翻译在"文革"时期社会一文化大多元系统中的位置:边缘抑或中心?第三节 “文革”翻译史与西方译论:阐发与思辨6.3.1 “文革”对中国译学研究的影响6.3.2 从“文革”翻译史研究看"文化学派"的翻译理论6.3.3 译史研究方法论——由《翻译学归结论》所想到的第四节 余论附录l “文革”时期典型译本扫描图附录2 1966年至1976年出版翻译著作概况统计分析参考文献后记作者简介

章节摘录

  据《读书》杂志前主编沈昌文回忆:“‘文革’中期,据说是江青想读韦尔斯的《世界史纲》,所以组织了一批所谓的‘黑帮’来翻译这本书,其中包括费孝通、谢冰心、吴文藻等人,他们用很短的时间就翻译了出来,在我供职的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像这种翻译的工作并不能真正地实现他们的价值,但他们还是做了,这在当时叫‘废物利用’。”他们当时的翻译工作包括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前,接受党和政府交给的有关任务,共同译校的尼克松的《六次危机》以及《世界史纲》、《世界史》等。王道乾也参加了《世界史》的翻译工作。  在“文革”第二阶段,中央下达翻译“一国一史”的任务,即每一个国家都要有一部通史翻译出来。许多翻译家被抽调出来,参加这一工作。对此,张芝联有这样的叙述:“1973年春,上面交来一项紧急任务,要我翻译一本小册子——《戴高乐将军之死》,要一个月里交卷。事后才知道,这是为迎接法国总统蓬皮杜访华的准备工作的一部分。我受宠若惊,日以继夜地、高质量地完成了任务。1973年6月,此书作为内部读物出版。9月,蓬皮杜总统访华,我被邀请参加欢迎总统的国宴,名见报端;这在当时可以说是一种‘殊荣’。”  科学家兼翻译家是中国科学翻译发展史上的显著特点。“文革”中一些科学家兼翻译家也从未停止耕耘。  袁翰青(化学家、化学史家、中国科技情报事业的奠基人)“文革”中作为“大右派”、“反动学术权威”被批斗、隔离审查,1969年到1971年在干校劳动。1974年翻译了联合国编印的环境科学名著《只有一个地球》,但没有署上他的名字;同年,他受命翻译了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Joseph Needham)的《中国科学技术史》(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第一卷总论第一分册,内部发行。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当代中国翻译考察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