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学刊

出版时间:2009-6  出版社:中国社科  作者:罗勇 编  页数:211  

内容概要

如果说从20世纪30年代罗香林发表《客家研究导论》开始算起,客家学作为一专门学问已经有70多年的历史了。在这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中,客家学研究队伍不断扩大,研究机构日益增多,研究论著层出不穷。在政治、学术和社会的多种因素推动下,客家学学术繁荣的局面已经举世瞩目。伴随着客家学发展的是客家人族群认同的不断加深,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全球化浪潮之下,客家人已经成为一个世界范围内的“想象共同体”,人数已达8000万之多(2004年第19次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宣言)。另一方面,客家人族群认同的加深也刺激着客家学术的发展。客家学学术发展与客家人族群认同互动的趋势使客家学日益成为一种专门的、多学科关注的、日新月异的,又具有强烈现实需求的学问。    纵观中外学术发展史,任何一门学问的出现并得到学界认可,均会自发形成一个学术共同体、一套话语体系、一系列理论发明、一种或多种专门刊物等诸多标志其形成的“标识”。其中,学术刊物在专门学问建构历程中尤其重要。其意义至少有两个方面:构筑一个学术共同体发表见解和讨论问题的平台;培养和形成一支相对稳定的研究队伍。2006年,台湾“中央大学客家学院”创办《客家研究》杂志,客家学有了一个专门的学术发表园地。然而,《客家研究》毕竟是在中国台湾创办和发行的刊物,而且篇幅有限,众多大陆学者不仅很难发表作品于其上,甚至无法及时阅读到该刊物,难以满足客家学日益发展的需要。    赣南师范学院地处客家地区,学校客家研究中心长期从事客家研究,积累了一定的研究实力和学术基础。为了进一步推动客家学术的发展,为客家学的建构贡献绵薄之力,并与《客家研究》遥相呼应,构筑两岸乃至世界客家研究国际性学术平台,客家研究中心决定创办《客家学刊》。

书籍目录

研究论文 客家人文性格与客家文化特质刍议 江西的矿山开发与客家聚居区 清代竹堑地区族群界域的形成 生态变迁、族群关系与国家认同——“客家”族群认同建构的历史背景理论探讨 全球视野中的客家研究 客家族群制造的神话叙事 客家研究:范式的转移及其思考 有关台湾客家研究的两点想法 从屋顶风格比较看客家文化与韩国文化异同研究报告 石仓地契的发现、牧集与整理——来自浙南山区一个客家村庄的报告 圈子中的村治——一个客家村落的村庄政治书评 客家研究的新硕果——王东《那方山水那方人:客家源流新说》评要

章节摘录

    研究论文    客家人文性格与客家文化特质刍议    一、客家人的人文性格    我这里使用了“人文性格”的概念,与通常使用的“民性”概念相近,但更合乎人类学、民族学的学术规范,其含义主要是指一个族群或一个民系特殊文化方式中社会心理和精神气质方面的内容。一个民系或一个族群的人文性格,实际上就是区分此族群与彼族群、此民系与彼民系的文化特点。这样的特点不是凭空产生的,更不是任由人们随意总结或杜撰出来的。根据存在决定意识、物质决定精神、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唯物史观,同时也根据文化生态学说关于文化方式是对生态环境的适应的看法,对于族群或民系文化特点的形成起决定作用的因素,一是该族群、该民系所处的生态环境,包括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两个方面;二是该族群、该民系的基本的经济形式或生计模式。另外,人类学还认为,民族及族群文化的形成与民族、族群本身的形成同步,民族及族群不断发展变化,民族及族群文化也随之不断发展变化。因此,族群人文性格又与族群的孕育、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进程密切相关。    就客家人来说,客家基本住地处于万山环抱之中,大山长谷、林菁深阻,山高水冷、山多田少,虎狼为害、瘴疠肆虐,这是客家人所处的自然环境;由此决定的山地农耕经济是客家人的基本生计模式;多民族多族群共存于赣闽粤交界区域,族群接触、斗争、互动、互融是客家人所处人文环境的基本面貌;客家民系就是在这种艰苦的自然环境和复杂的人文环境下,经过漫长的披荆斩棘以耕以殖和残酷的族群互动互融而孕育形成、发展、壮大起来的。因此,多山的环境、山地农耕的生存方式及多民族多族群间的长期斗争融合,是客家人文性格得以形成发展的基本因素,也是我们认识和讨论客家人文性格的理论前提。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客家学刊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4条)

 
 

  •   这是内地关于与客家学研究新近出版的一刊物,由赣南师范学院客家研究中心出版,有众多大腕的文章,值得一看!
  •   研究客家文化必看之书
  •   我对客家文化不太了解,但是知道客家人中有很多优秀人物:孙中山、叶剑英、廖仲恺、陈寅恪、邓小平、郭沫若、韩素音、胡文虎、胡耀邦、李光耀、刘亚楼、卢嘉锡、丘成桐、宋美龄、宋庆龄、王力、叶挺、曾宪梓、朱德、杨成武、陈丕显.
  •   创刊号,收藏用的!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