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观念与文学史建构

出版时间:2012-10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陈国恩  页数:392  字数:303000  

内容概要

  《珞珈语言文学学术丛书:学科观念与文学史建构》是新世纪语境下探讨现代文学学科观念与文学史重构问题的一部力作。举凡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起点,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和现代旧体诗词的入史,“民国文学史”、“汉语新文学史”概念的功能意义,海外华文文学的基本问题及研究模式,当前文学批评中的批评家角色和批评功能,纯文学和文化保守主义思潮,文学经典的意义变迁与中国形象问题等,皆为当前学术研究中的热点,既具前沿性,又有理论价值。作者在精细分析中展示了敏锐的眼光和严谨的态度,诸如华文文学不能进入中国现代文学史等观点是海内外首度提出,得到学术界充分肯定。书中各篇文章先后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学术月刊》、《江汉论坛》等重要刊物及高校学报上发表,或被《新华文摘》作为封面推荐文章全文转载,影响广泛,文采卓然,值得一读。

作者简介

陈国恩(1956—),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闻一多研究会会长。海峡两岸梁实秋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鲁迅研究会副秘书长。出版著作《浪漫主义与20世纪中国文学》等10余部,主编教材《中国现代文学》等4种,发表论文200余篇,合作主编博士原创学术论丛19种、闻一多学术会议论文集4种、《文学传播与接受论丛》2种、苏雪林学术会议论文集1种。已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个和教育部项目1个。省部级项目4个。多次获浙江省、安徽省、湖北省政府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优秀图书奖和优秀教学成果奖,2006年获宝钢优秀教师奖。目前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鲁迅与二十世纪中国研究”,主持国家精品课程《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建设。

书籍目录

第一辑  学科观念与文学史编写
关于中国现代文学史起点问题的对话
少数民族文学怎样“入史”?
民国文学与现代文学
“汉语新文学”的功能优势及研究方法
能够写出一部什么样的中国现代文学史?
学科调整期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教材编写问题
再谈现代旧体诗词慎入现代文学史的问题
第二辑 华文文学学科及研究模式
3W:华文文学的学科基础问题
海外华文文学不能进入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从“传播”到“交流”:海外华文文学研究模式的选择
香港电影的后现代性流变
澳门新移民文学的语境及发展前景
第三辑 批评观念与批评家角色
文学批评的状态和批评家的角色
纯文学究竟是什么?
寻根文学的寻根之失
新保守主义与全球化语境中的中国现代性问题
40年代左翼期刊译介俄苏文学文论的流派特色
挣扎在欲望与救赎之间——论西方人性观的演变
第四辑 文学经典与中国形象
鲁迅的经典意义与中国形象问题
伦理革命的困境和传统文化的绵延:从《伤逝》
到《寒夜》
经典阐释与当前中学鲁迅作品教学
京派文学的时代性与超越性
闻一多的信仰者心理
论《原野》戏剧音响的多重功能
知青作家的草原小说与内蒙古地域文化
第五辑 珞珈学苑之风景线
陆耀东教授的学术道路和治学风格
易竹贤先生的鲁迅研究与胡适研究
龙泉明教授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中国现当代文学博士生研讨课的设计及实践
近年来武汉大学的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
武汉大学鲁迅教学和研究的世纪回顾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   如黄摩西与梁启超大唱反调,说过去把小说看得太轻——“言不齿于缙绅,名不列于四部”,现在则把小说看得太重——“出一小说,必自尸国民进化之功;评一小说,必大倡谣俗改良之旨”。他认为小说虽有“即物穷理之助”,但其作用不及“哲学、专科书”,虽“固足收振耻立懦之效”,可效果也比不上“法律、经训原文”。小说只是“文学之倾于美的方面之一种”,“属于审美之情操,尚不暇求真际而择法语也”。如果“一秉立诚明善之宗旨,则不过一无价值之讲义、不规则之格言而已。恐阅者不免如听古乐,即作者亦未能歌舞其笔墨也”。周作人也在《论文章之意义暨其使命及中国近时论文之失》中使用“纯文章”一词与“杂文章”对举,以强调文学的独立性。 由此我们不难发现,无论中西,纯文学的概念都是在与对立面的关系中获得其规定意义的:“纯”是相对于“不纯”而言,正因为存在着“不纯”的文学,即文学承担了过多的不应由文学承担的使命、责任和功能,造成了对文学审美内质的伤害,所以才要提倡“纯”的文学,使文学回到非功利的、纯粹审美的本体上去。但问题一旦回到了纯文学的本体上,即追问纯文学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学,要求明确纯文学的内涵和边界的时候,情况就变得复杂了。在康德那里,他是通过多重的区分才建立起纯粹艺术的标准的。他先把艺术与自然、科学和手艺区别开来,再把机械性的艺术与真正的审美的艺术区别开来。可是即使是真正的审美的艺术,他也设置了一个无目的的合目的性,从而为审美的目的性留下了余地,也为后来者强调美的泛功利性提供了依据。尼采就在康德的基础上,侧重于强调艺术是权力意志的直接表达,其实是不赞同康德的非功利性的美学思想。尼采认为,康德的无功利这个概念模糊了艺术和美的边界,它将艺术引向一种无生命的世界,而真正的艺术是酒神精神和日神精神的结合体,不仅不应是无功利的、绝对狂欢的,相反,它应该由权力意志提供协调感性和理性的基础,在引起生理和心理上陶醉感的同时,表现出强健的生命力来。 问题的困难之处在于,文学是人学,是与人的存在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而人的存在是一种综合性的存在,既是感性的存在,又是理性的存在,既是诗意的栖居,也是政治、经济、伦理的实践。文学要综合性地反映或表现人的存在,就必然要涉及人的存在的上述众多方面,不可能仅限于诗意栖居的一维。其实即使是诗意的栖居,它也要通过人的其他存在方式表现出来,如在面对现实的危难或困境时对理想甚至天国的公平和正义的想象,在反抗绝望的斗争中对于个体精神力量的充分自信甚而准备好为崇高的目标而献身,在无奈的时候转换人生态度,或以寄情山水回避矛盾,取得心理上的补偿,或恣意放浪以宣泄负面的情感,减轻内心的压力,这些如果反映在文学中,都必然要涉及非诗意栖居的内容。审美之所以难以做到彻底的非功利,原因就在于它是与人的存在有关的,它是为人的,而人的存在意义在相当多的时候要通过审美以外的方式表现出来,因而审美的判断难以彻底拒绝这些非审美的内容,难以完全做到彻底的无目的性:如果真的做到了彻底的无目的性,它对人也就失去了意义。

编辑推荐

《学科观念与文学史建构》作者在精细分析中展示了敏锐的眼光和严谨的态度,诸如华文文学不能进入中国现代文学史等观点是海内外首度提出,得到学术界充分肯定。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学科观念与文学史建构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新书,论文综合收录的。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