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门问学录

出版时间:2004  出版社:凤凰出版社  作者:周勋初,余历雄  页数:416  字数:369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师门问学录(增订版)》是一部颇具特色的书,由著名学者周勋初教授主讲、莫砺峰教授讲了部分,由马来西亚籍学生余历雄记录,展示了南京大学文献学与文艺学相结合,研究中国古代文学乃至中华文化的特色。因内容丰富,方法独特等,颇受学界关注。现增加9篇书评、5篇访谈录,有益于对周勋初先生和南京大学古代文学、古典文献学的了解;新编人名索引和书名篇名索引,以便检索。

作者简介

作者:周勋初 (马来)余历雄 (Er Lee Siong)

书籍目录


师门问学录(一)(2001年2月25日至2001年7月1日)
师门问学录(二)(2001年9月9日至2002年1月20日)
师门问学录(三)(2002年3月25日至2002年7月21日)
师门问学录(四)(2002年9月7日至2003年1月5日)
师门问学录(五)(2003年3月1日至2003年7月23日)
师门问学录(六)(2003年8月9日至2004年1月5日)
两《唐书》采摭韩愈古文之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提要)
博士学位论文答辩资料
附录
日本《读卖新闻》关于周勋初教授赴日讲学的报导
扶桑正是秋光好——周勋初教授东瀛讲学侧记
多元文化的李白——周勋初教授的一度演讲
聆教有感
后记
增订本附录
增订本后记
马来西亚版后记
人名索引
书名篇名索引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师门问学录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6条)

 
 

  •   博士生都可以读一读的好书。
  •   我的导师介绍的。懂得很多道理
  •     ——读《师门问学录》
      
      
      
      新年伊始,案台上又增添了一本新书,正题是《师门问学录》,副题是“南京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专业攻读博士研究生课程的一份教学实录”,署名:教师周勋初、学生余历雄。此书经凤凰出版社印行面世(2004年12月第1版),即有智者呼应,见诸报章,谓之“当代《论语》”。倘考查该书编撰的学术背景,则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学生余历雄为外籍马来西亚学生,负笈远游,问学师门,周先生道德文章宣扬海外,此为一例;二是教师周勋初先生执教数十年,桃李满园,现届荣退之年,余历雄为其“关门”弟子,《师门问学录》作为先生的关门之声, 意味深长。
      
      这本《师门问学录》是编者余历雄整整三年求学经历的真实记录,她将漫长的千余天的师生间的问答内容展示在读者面前,确实令人震惊而欣忭。在全书二十余万言的字里行间,我们既看到了一位博学儒雅、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师者之风范,也看了一位诚敬向学、好思敏求、纯净率真的学生之形象。在这卷平凡而神奇的记录中,我们还看到了师道传统,看到了质疑精神,看到了困惑与解惑,看到了臧否人物的诚挚,看到了很多有趣的学术掌故。然读罢掩卷,还有几点深深的感触:
      
      一是学生的好问与教师的善答,显示了为生者的好学与为师者的博学。在《问学录》中学生对很多基本的传统学术问题均有咨询,比如有关中国文学批评史的问题,有关“桐城诗派”问题,有关《文选》流传与争论问题等等,先生是有问必答,且阐发引申,综汇前贤时彦诸说,提出己见。对有些学者质疑学术研究的“小题大做”与“舍内求外”等问题,先生也直言不讳,明辩事实,提出看法。目前教学改革,大谈启发教育,然中国学生不好问,上课教师满堂灌,以及因扩招,有的博士课程竟有近百人济济一堂,我想读一读《问学录》是不无启迪意义的。
      
      二是“言”的魅力,充盈于《问学录》,使读者获得知识的同时,感受到身心的愉悦。中国文化即有“言”的传统,从孔子师徒对话的《论语》,到《世说新语》记录魏晋的风流清淡、禅门灯录、《朱子语类》记录的师生问答,学识精深,充满睿智。而“言”之所以异于“文”,也有两点显象,一是抗颜直谏,二是机锋理趣。读《问学录》,先生对时下不良的学风,对一些名望甚高者学术的错谬,包括自己读书未尽而出现的误笔,均直言不讳,娓娓道来。而对一些学术问题,如从唐代僧人炼丹看三教关系、从李白的婚姻谈其文化思想,皆极为生动有趣,而在言及电脑给治学带来巨大方便的同时,却常常因“呆头呆脑”而犯错,真是幽默的警示。
      
      三是对培养研究生方法的启示。在《问学录》中,探讨范围非常广泛,如学术研究问题,学风建设问题,如何读书问题,学位论文撰写问题等等,尤其学位论文撰写,又包括选题、格式等细节和“注重才性,乘热打铁”、文章要讲求“气势”等要求,无微不至,而又始终围绕传道授业解惑的师道主旨。固然,学生的才华秉性与先生的学识睿智或许是不可学、不可及的,但这三年时间的涓涓细流汇成的这份厚重的问学答卷,难道不是对报上曾载的有些导师竟不认识自己学生的“荒唐”的当头棒喝吧!
      
      周勋初先生年事渐高,毕生从事的教学一线工作也划上圆满的句号,但那份对教学挚爱的真情和培养学生的深情,却在这“关门”声中余音不绝。只要我们认真读一读《师门问学录》,是会得到“竹中一滴曹溪水,涨起西江十八滩”(苏轼诗句)的效应的。
      http://www.nju.edu.cn/cps/site/ndxb/881/syxr.htm
  •   问学的意义
    细节之一:同样的事情,有人能做,有人不能做(学生笑)。前些年我回中大,见到师兄的孩子,才五六岁,背了很多唐诗宋词。那天,他靠在门上,父亲问他:“干嘛?”他做沉思状,答:“断肠人在天涯。”(学生笑、鼓掌)——陈平原《从文人之文到学者之文》
      
    细节之二:记得我读书的时候,有一天到胡小石先生家去,胡先生正在读唐诗,读的是柳宗元《酬曹侍御过象县见寄》:“破额山前碧玉流,骚人遥驻木兰舟。春风无限潇湘意,欲采蘋花不自由。”讲着讲着,拿着书唱起来,念了一遍又一遍,总有五六遍,把书一摔,说,你们走吧,我什么都告诉你们了。——程千帆《桑榆忆往》
    《师门问学录》是周勋初余历雄师生研究生课程答问的记录稿,见了这书名,忽地想起程千帆与蒋寅张伯伟诸门人答问的《书绅录》来——
    “我们布置的作业,周勋初先生要你们写的,和郭维森先生的方式就不同,这样你们就接受了不同方式的训练。这是力学上的应力试验,让你受各种强度的考验,适应各种要求。莫砺锋就是因为念过先秦著作,现在讲汉魏六朝文学,自然就懂了。他没上过大学,念先秦典籍打基础的好处,以后在不知不觉中会受益。”
    “你的基本功训练不严,写字不合规范。比如写行书也有规格。还有错别字,如‘竦密’应作疎密,‘聊’字卯旁少写了一撇。这是不该写错的,任何时候都要一丝不苟。”
    “一般的、别人已说过的不说,只说最有意义、最新颖的,那么你的文章就精了。陈寅恪作崔张故事考,说这两个形象是出于《游仙窟》,‘其它论者多矣,寅恪不复再述’。我论《饮中八仙歌》也只论述八个屏风,其它从略。”
    “(纪晓岚撰四库全书提要)虽然也还有错误,像余嘉锡先生写的辨证。余先生说:‘易地以处,纪氏必优于作《辨证》,而余之不能为《提要》决也。’余先生那句话讲得真好,我总是记着,感到有一种道德的美。”
    程千帆的答问,虽然是片言只语,却是以金针示人的,从学如此,该是后学的造化,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所以“如坐春风,一室笑声不绝”。那种古风荡漾的情境,令人神往。
    周勋初是学界闻名的文学批评史、笔记小说研究重镇,余历雄是马来西亚籍文史研究者,二人亦作前导尾随之游,于是便有了这本问学录。
    周勋初提及诸多文史话头,如魏晋玄言诗发展兴衰与“庄老告退,山水方滋”的关系,新旧五代史对冯道的不同评价与确立史学正统观念的关系,如何看待刘师培的学术地位,赵翼、钱大昕、王鸣盛三家史著之高下,摘引王国维陈寅恪引文需注意出处,《世说新语》对历代士人风姿与起居的影响,以陈寅恪《狐臭与胡臭》为例阐述“小题大做”的价值,甚至小到古籍版本的选用、论文的行文遣词、引书格式等细节问题,也详加指正。那一代人道德的美,学养的真,恍如隔世,又宛在眼前。
    “我们不要以宋代人的眼光来看唐代人,应该以唐代人的眼光来看唐代人,应该以李肇、白居易、张籍的眼光来看韩愈。”
    “无论宋祁是‘卒于外’或‘卒于京师’,二者有什么差别?其背后的意义是什么?如果能够提出这样的问题,然后根据所掌握的材料解决问题,那么,这个问题的学术价值就较高了。……古代士人‘卒于京师’,是否就显得比较‘体面’呢?这个问题有趣得很。”
    与程千帆答问的机语叠出相比较,周氏的略显平实了些,这大概与文史二体的叙述方式各异有关,文的一类,想像的空间大,史的一类,严谨的成分多,另一方面,也与二人的性格学风相关联,以篇名为例,即可见其一端:程的叫做《一个醒的和八个醉的》,周的叫做《诗仙李白之谜》。
    我常常想,那些使人昏昏的高头讲章,影响的不仅是他的票房,更重要的是断送了古风中的人文内涵,活生生的细节。以前述柳诗为例,胡小石的唱念和摔书,完成的是一次漂亮的以心传心,我什么都告诉你们了,夫复何言。
    卞孝萱对余历雄博士论文的评价是,另辟新路,“以文章证史”。余氏的成就,除了乃师的培养,还有自家的勤勉在。师生之缘,该是双向选择,相互砥砺的,有生如此,正是乃师的安慰。正如周勋初在序文中所言,余氏在南大修业六载,对南京的土特产很陌生,竟没有到过新街口的大商场一次。“我想在南京大学的学生中没有到过新街口大商场的,真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由此也可见他的用功。真是心无旁骛,一心向学。”
    记得赵元任夫人杨步伟曾回忆说,在德国的留学生,大多数玩的乱得不得了,只有傅斯年与陈寅恪是宁国府大门一对石狮子,是最干净的。每读陈寅恪,总是记得这类细节,关乎学术的记忆,只得退居旁席,浮滑如斯,所以仍是三脚猫,所以时时想往着自孔夫子以降的一代代的程门、道南之佳话,想往着吐纳往还的高古气息。
      
    忽然想起,那吟着“断肠人在天涯”的五六岁孩子,该是承继着胡小石的吟咏的,胡书一摔,心传于他。童叟之间,或许早已完成了彼此的心灵交流,而我们,不过是自以为是的旁观者。
  •   谢过指引,虽然不懂,但想看看。愧领了。
  •   最喜欢这种讲录式的书,从<论语>开始,直到顾随先生的<驼庵诗话>,叶嘉莹先生的<唐宋词十七讲>,再到三联出的一系列讲坛丛书,都是有味的灵动的书。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