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神家族

出版时间:2004年10月  出版社:印刻出版有限公司  作者:陳玉慧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書為陳玉慧創作以來高峰代表作,透過一個台灣女子的尋根溯源,以複瓣玫瑰的結構一層層揭露家族的幽黯與祕密,同一旋律在不同章節變奏交響,各自獨立又緊密銜接,一波波推展出衝突、分裂、對抗,而至和解的終樂章。這是一部男性不斷缺席的家族史:一心想開飛機而拋家棄子的外公、為政治獻身離鄉背井的叔公,以及被肉欲放逐在不同女人間而不能負責的父親,缺席的男人造成愛的缺席,無愛的女人只能彼此折磨、傷害,卻又不得不相互依賴。
陳玉慧所建構的陰性史觀,再再與傳統男性大敘事背道而馳,女子的小情小愛,成為敘事重心,卻最終撐起所有的重量,顛覆傳統框架。她透過小我的描摹,影射整個台灣的命運,糅雜三代人近百年的台灣歷史,融貫民俗、宗教、歷史與人物回顧,深刻思索「台灣人」的意義,並試圖解答「我是誰?」的困惑與焦慮,允為台灣近年來長篇小說的重要收穫。
(摘自誠品網路書店)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海神家族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3条)

 
 

  •     四年前開始寫部落格,選定最愛的《一位陌生女子的來信》作為首篇書評起,就迷上陳玉慧的文字。在搜尋褚威格生平時找到的那篇文章中,她以"陌生女子"的口吻,將這位奧地利文豪的人生精彩之處,以一封書迷的傾慕信手拈來,真摯、純粹又精簡。霎時讓我著迷其文字的感動力,讀起她部落格的每一篇文章來。驚喜地發現她也在大一時首次讀到《陌生女子》來信,順著這個奇妙的連結,慢慢窺見網頁裡同樣有喜歡毛姆、赫塞、愛倫坡、西蒙波娃、莒哈絲等人的痕跡。沒多久,進入臉書如火如荼的時代,從她塗鴉牆持續不輟的創作中,每天都能感受那情感的熾烈燃燒。說來荒謬,身為陳重度粉絲的我,竟遲至今日才展讀她的長篇小說代表作,也許該怪電子媒體太過蓬勃發展?
      儘管很熟悉陳玉慧的剪裁力優秀到令人嫉妒,看完這本書仍震撼不已 —還有什麼書寫題材,會比作家自身的秘密更精彩呢?一位擁有豐沛不竭筆力的女作家,卻醞釀二十年、耗時五年才寫成這部作品,光想像漫漫時光裡作者內心的掙扎,不難揣摩創作這種療傷之作的艱難,這是在閱讀乾淨流暢的文字之時,幾乎不會注意到的。
      
      但家族史的寫作不可能是百分之百真實,如《如何書寫臺灣歷史》一文所述:「當逝者無言、生者沈默,當家園毀敗人去樓空、歷史場景褪色消散,如何還能夠、還可能再現真實呢?」,以三和綾子遠從琉球來到臺灣尋找未婚夫為例,她下船時正好遇到吉野在前一天的霧社事件中慘死,不可思議的巧合讓人幾乎確定,其中難免有些虛構不實—或者是文學性的需要,也或者是為了補綴史料的殘缺及遺漏。然而,與其說這些虛幻想像可能違背真實,不如說為了自我療癒而寫的這本自傳體小說,是透過「我」這一虛設人物,去扮演深入每個角色內心的觀察者(千里眼與順風耳「無遠弗屆」的意象,應該與此有關),如此才能設身處地把父母、祖父母、叔公、阿姨們的人生走一遍,也才可以透過文字創作的過程,真切感受他們於過去片刻的軟弱、焦慮與迷惘
      
      在"母親靜子的愛情"裡,提到陳玉慧的父親離家,靜子也失了魂、對子女們疏於照顧,那沒有愛的成長過程,僅僅簡潔的幾筆,讀著讀著眼淚就流出來了(真難想像寫的人要怎麼承受回顧時傷口的撕裂)。而"父親二馬的外遇和寃獄"雖以體恤當事人脆弱的平靜語調敘事,不著一字的恨意卻是不言而喻。各個章節娓娓道出大人們終其一生拼命壓抑的許多秘密,連讀者都要被不斷堆積的痛苦逼得喘不過氣來,實在想像不出,身在其中的這些人們是怎麼存活下來的。哀傷的情緒就這樣瀰漫於整本書中,沈重得無法呼吸的最後時刻,作者與放逐肉欲的父親竟然和解,簡直使人無法置信,難道這也是虛構情節??
      
      思考了幾天,不能說已然理解作者放下執著的頓悟是怎麼一回事,但大概作了些推測。《海神家族》有一奇特點必須加以思索,那就是為何陳玉慧會想要把個人歷史和公眾歷史結合,來呈現她用以釋放自我的這部作品呢?這並不是很常見的形式,照理說她可以選擇筆記體形式作為創傷書寫,比如莒哈絲《情人》、或《蒙恬筆記》之類,除了照顧讀者意識,也兼顧作者童年記憶的釋放(畢竟是自我療程),也就是說,明明是自我追尋的主題,為何要扯到家族歷史與台灣命運呢?
      
      超越恨意、傷慟,竭力自持所寫成的這虛實交錯之作,細細閱讀之後稍微能領略到,此趟「設身處地」的時空之旅,在書寫的漫長歲月裡,漸漸帶著陳走出她的命運定調軌道。逼迫自身去覺知並剖析鉅大痛苦的過程,使她寬容地體察到罪惡之人其實也有著「身不由己」,甚至他們和自己一樣擁有渴望被愛、付出的共同情感。只是,人世間的傷口並不能用簡單的言語去論斷。家庭、學校、鄰里等微觀社會,乃至宏觀的社會意識、歷史宏流所形成沈重的宿命,芸芸眾生若非心思澄澈,誰也難以擺脫重重枷鎖。
      
      他人的開悟,讀來充滿感動,但自己的人生,何時能找到通向圓滿美好的出口?這並非思索就能有答案,如契訶夫言:「智慧是快樂唯一可能的源泉,可是我們在自己四周卻看不見,也聽不見智慧之事」,心行合一,豈是易事?
  •       一个家族的故事,随着这个家族中每个人的故事的娓娓道来,展现在面前的却是台湾日据时期以及国军入驻时期的历史。没有对具体历史事件的描述,偶尔的也不过是一两个事件名称的显露——“雾社”、“二二八”……但家族三代人的恩怨情仇无一不是与这些事件息息相关。
        大多数情况下,人们不会把自己的命运和时代联系在一起,但实际上每个人的身上都逃不脱时代的烙印。在时代的滚滚车轮下,每个人的命运被碾的粉碎却又以一种更为扭曲或更为戏剧的方式纠结在一起。
  •      不管是谁缺失父亲/父爱是多么不幸的事,可这是历史,已不容更改,是海神家族的历史,是近代大陆台湾普通人的历史,小说里主人公的父亲在大陆,台湾分别有过三个女人,三段姻缘,将他以及整个父亲缺失的家族串连起来。透过一个家族的人物突显了在一整个没有男人的家庭(大陆老家、台湾),女人必须勇敢的面对一切滚滚而来的历史洪流,即使它冲散了亲人,但只要心里还有信念,相信亲人还在,就算有些遥远,都过来了,活下来了。
      
       日本外婆,台湾外公,二叔公最终合葬在一起,两个同母异父几十年彼此不说话的姊妹又说话了,女主人公和一同带去台湾的只认识16天的德国男友结婚,都是和解,和过去和解,和历史和解。
      
       其中穿插了一些台湾民间风俗介绍《拜天公须知》《丧礼须知》《拜地官须知》《拜七娘妈须知》《安太岁须知》《妈祖绕境或进香须知》《婚礼须知》《出生礼须知》,既有台湾当地特色,又有很多在大陆已失传的风俗礼仪,台湾在文化传承方面的确做的更好,很多古老的风俗还在保存并延续。
      
      
  •     读不懂,妈祖的两个部下,千里眼和顺风耳,贯穿始终,跟旧家庭,新女性神马关系?仅仅是崇拜嘛?
      
      最后二叔公跟心如说,他就是她的亲生父亲是什么意思?是他跟绫子的女儿,还是他跟他第一任妻子的女儿?
      
      穿插个外国人,讲他同父异母的姐姐,就是为了最后揭开静子跟心如的心结嘛?
      
      反正,读不懂第一人称写的小说,不喜欢看!
      
      作者的文字感还不错,对绫子着墨非常多。
  •      之前读了张戎的《鸿 三代中国女人的故事》,这两天断断续续的读完陈玉慧的《海神家族》,都是描写三代人的故事,都是置身于三代人生存在历史大环境,都是反映了中国当时的情景,一个是中国大陆,一个是中国台湾。
       恕我直言,我还是喜欢《鸿 三代中国女人的故事》多一些,不是觉得陈玉慧写的不好,只是觉得她写的太苦太怨,直到最后我才看到一点幸福与温暖。
       可能这与两位作者的人生经历相关,当然这也与我个人的成长经历有关。张戎对于当时中国环境的描写,直切心扉,甚至让我一度感到恐惧,但是她的文字,我总觉得还是透露出一丝轻松。我喜欢轻松的感觉,我喜欢美好的结局。
       如果非要给两本自传体类型的小说评一个分,我想我会给《鸿》95分,给《海神家族》85分吧。
  •     在历史时境中寻找身份认同
      ——读《海神家族》
      
      范典/文
      
      
      近来,港台文学“入侵”大陆市场呈汹涌之势,无论朱天文、龙应台、张大春,亦或马家辉、林夕、董启章、西西,凡随笔小说游记类一上书架,便夺人眼球、下手恨晚。这显然在弥足体系空白、互补两岸文化上起到一定作用,且使大陆读者打开了视界,领略到独特的海外风情和欲语还休的历史时境。
      
      陈玉慧的书最近才为大陆读者见识,实在可惜,因为在她的文字里滤去了一层浮躁和不安,代之以冷静、平实的风格,正是这个充斥急功近利的烦嚣尘世所稀缺的。她的小说《征婚启事》、《CHINA》获得好评之后,构思20年动笔5年的作品《海神家族》紧接着出版,此书讲述跨度半个多世纪的故事,日本女子三和绫子因得不到亲人的爱护,毅然远嫁台湾,不想未婚夫在雾社事件中被杀,走投无路的她遇到了台湾青年林正男,然她嫁给林只求早日脱离苦境,真正的爱情在她与丈夫胞弟林轶男间暗暗展开。林正男为了飞行梦想,加入日军队伍与美国作战,最后落到死无葬身之地的下场;林轶男则参加党派组织,去国离乡。剩下女人抚子养家,在想念的隐痛里,这个家族便一代代绵延下去,父亲缺席的家庭,母女间的爱恨,女性孤立无援的宿命感统统得以展现。
      
      此书在掌控整个故事,三代人的爱恨情仇时运用了一种倒行回溯的结构,以第三代“我”从德国返回台湾老家寻根作为串联,在向德国男友“你”的倾诉中一幕幕展现家族众生面。无论是外祖母三和绫子、外祖父林正男、叔公林轶男、母亲静子与心如阿姨、父亲二马,都以各人为主心骨展现一章,如有多余的叙述便在其余章节补足。这使庞大复杂的家族故事分裂为一个个小单元,线索明晰,且又相互交织。“我”在讲述妈祖的两位保护神千里眼和顺风耳给德国男友听时,在这位海神护佑下的台湾土地上,那些生命的个体在经受着时代浪潮的冲击,在一次次承载着历史使命同时,也书写着命运的奇遇或奇迹。
      
      因作者自称此书是一部“混合式自传”,在里面添加很多虚构的故事情节,使得书中的戏剧性更加浓郁,人物形象也更为饱满立体。如果稍对作者陈玉慧有所了解,便不难发现在她书中,总会出现一些代表中华文化的元素符号,像本书中插入的妈祖祭拜须知,像《CHINA》中将CHINA这个英文单词在两种意义(中国,瓷器)上的结合展现,她说最新创作的小说叫《茶人儿》,不用细说便晓得她此次写的主题与何有关。正是这样一位台湾女子,在定居德国后,对于自己的身份感有了更深的摸索和认识。
      
      虽然《海神家族》更多强调的是信仰妈祖的台湾家族,但不难在书中发现,这个家族严格意义上说来并非正统的台湾本族,其中三和绫子是日本琉球人,而父亲二马则是安徽当涂人,当时台湾作为特殊地域,一方面是日本殖民地,另一方面作为国共分裂后国民党撤军部队的大本营,它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雾社事件、二二八事件、抗日战争、抗美战争、台湾戒严时期……一幅幅历史特定时期的印迹都被安插于此书中,恐怕很多我们都在影视或书籍中见识过,如侯孝贤电影《悲情城市》及最近刚出版的小说《杀鬼》都是表现二二八事件,而种族间的歧视及台湾当地人歧视外省人的故事又多出现在以“眷村”为题材的或戏剧中,朱天文(《小毕的故事》)、赖声川(《红色的天空》)、李宗熹(《胭脂盒》)都描述过此类故事。尤其在语种问题上,台湾人讨厌讲普通话的“阿凸仔”(外省人),就像书中的母亲静子一心想嫁给二马,她母亲三和绫子就极力反对,并不惜断绝母女关系。
      
      此书站在女性的立场为这三代女性的悲苦命运作了脆弱的呐喊,因在庞大的历史环境下,男性尚且失去了自主和信仰的力量,遑论这些手无缚鸡之力的女性?而作者更多是强调了这些女性在经历爱情、婚姻等个体命运后的隐忍、坚强的性格,她们如何在直接参与历史书写的男性背后默默的坚持,历史的正面总是留给奋勇杀敌、执政当道的男人们,而把背影留给了这些女性,作者从自身性别意识出发,去为女性争得一席之地,恰恰这种角度的更换,使此书有了一种大历史语境下的私小说的特征。
      
      作者承认自己写此书是为了向国外人士介绍台湾,是为了解决自己内心对身世的迷惑,台湾这个地域的独特性,其在历史中承载的特殊使命,使其一直在国际上保持着政论性,也使得民众在意识上产生一种不确定感,当然这在很多文化名人(因他们代表了台湾人的心声)心上都切切实实存在,不单是陈玉慧一人。如果说此前她留学法国、就职德国期间为稿费而书写,那么现在的她的确是在追求一种更真实的书写。李安曾说过:“民间的没有秩序的、没有组织的东西,我觉得是很重要,它不只是补充的材料,而且可能是真相的来源。”陈玉慧以历史大事件大环境作为情节依托,以自传和虚构成分混合铸就了这个家族故事,不仅对自我身份提出疑惑并解决了这种疑惑,也对大陆及台湾两地在政治待遇下的异同作出了客观审视。
      
      她的文笔于冷静中见细腻,说她是白描化显然太过笼统,因她自认受到好莱坞式编剧的影响,摒弃对白(Dialoge),而对行为(Action)本身更感兴趣。因此她建构了繁杂的故事情节,却没有犯多数女作家常犯的毛病(对感兴趣的情节大肆描绘勾勒),也使得此书在保存大含量内容同时仍不失其袅婷匀称的“身材”。
      
      其实,“妈祖”在书中是一个定力偶像,她在缺失信仰缺失家国安稳局面时,常常以一种女神独有的温婉和神力进驻于海畔民众的心间,她应证了此书女性之于历史的重要性,而将两位助手神将“千里眼”与“顺风耳”作为一种男性主导地位退步的象征,实际上也暗合了书中男女爱情的三角关系……
      
      它也有不完美之处,因其风格的规整性,作者言写书要实现两大功能性:教化性和娱乐性,而一个好的作家便是“在二者之间寻找平衡”。本人认为,其教化性即作者写此书的目的,其娱乐性即繁杂弯转的故事情节,但是在寻找“平衡”时难免会让作品落入规整的窠臼当中,而处理这两者关系估计仅花费精力是不够的。
      
      ——已载于《都市快报》,有删节
  •     以前要想了解台湾,只能从政治渠道观望!而且还得将信将疑!这可全得怪到李登辉和陈水扁头上。现在好了,小马哥是个比个他俩好很多的人(至少现在我这么认为),至少他让我们开始认识和了解新世纪的台湾!
      但台湾的历史怎么办?以前的作品都太过于直观,也讲的太正面,说白了里面有太多的教育意义了,或是政治观点太多了!《海神家族》让我看到了不一样的台湾,至少我认为他真实,有故事。而且是从我这种普通人的视角在观察。
      了不起的一本书!
      年底台湾又要搞什么选举了,民进党和国民党还是争得不可开胶,读完这本书后,我才发现我现在心里在支持国民党,就是因为他让我和台湾走的越来越近,看的越来越清!
  •     在二十一世纪世界华文文学高峰会议开幕式上的致辞中,台湾领导人马英九言之凿凿地阐发了一番意味深长的政见谠论:“海峡两岸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尤其是在威权的年代,文学很多是为政治服务的,但是我在台北市长的时候就提出来一个观念,现在要倒过来,政治跟行政要为文化服务,要为文化界排除障碍,让它有更广阔的空间,这个是我们政治人物应该做的。”随着两岸展开直航,抛开政治敌对情绪而展开的合作与对话正在深入到包括旅游、文化等在内的各个领域。政治文学的宣教功能也逐渐被淡化,不见硝烟的兵戎之气一点点消弭后,文字终于回归它温顺雅致的本来面目。
      2010年春节前夕的某个飘雪之夜,结束观看反映台湾眷村生活的舞台剧《宝岛一村》,信步走出剧院时,工作人员已在门口发放在剧中引发乡愁的“眷村包子”,虽然只是购自北京某个以包子而盛名的老字号,仍然不得不佩服台湾文化工作者那温情而细致的形式感。捧着热气腾腾的包子,脑海中反反复复地重放剧中最感人至深的一幕:流离失所到台湾宝岛的大陆军官们,在朝向祖国故土的方向,伸出双臂凭空作拥抱状,动情地歌唱起沉绵笃厚的《松花江上》,几度让全场观众潸然泪下。
      “外省人”、“眷村”、“荣民”……这些具有特殊意义的名词将永远停留在史籍古典之中,无论海峡两岸关系的拉锯在未来以何种方式、何种结局收场,中国人在历史上,从来未曾经历如此漫长而特殊的一场离别——明明是一家人,却只敢偷窥而不便正视,同一族群的人们仿佛生死阴阳的间离,空留下万古长夜的隔绝与悲呜。
      与马英九先生的期许十分切合,《海神家族》并没有试图挣脱真实往事的藩篱——日本殖民统治的白色阴影笼罩在台湾岛的每一寸土地,台湾居民被当作战争机器卷入到太平洋战争中;“二二八事件”引发全台湾岛的动乱;国民党在与共产党的争斗中败下阵来、强拽着一群无辜的人逃离至这个大洋中的孤岛,偏安一隅,从此以天堑为牢、茫茫不知归路;直到八十年代末期,台湾解严,开放民众到大陆探亲,无数亲人相见时,要么空对一抔黄土空悲戚,要么黑发已成白发人,目光交错时老泪纵横……政治总是无血无肉、无情无义的残暴,试问以上哪一出事件不是惊心动魄、荡气回肠的?故事中三代人运途的交错,凌乱又纠结,如藤蔓绕缠的枝节,注定与强悍庞杂的时代绑定在一起。《海神家族》里每一个成员都有资格为时代、为命运悲哭,可是正由于这强烈的历史感更让这几许哭声也分外多了肃穆与厚重的气息。
      《海神家族》用大时代下一个家族“成员的消长和分离、感情的毁灭和重生”的私人化写作,不禁让人心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的恸丧。台湾岛何以远离祖国大陆,如孤舟至今漂流在外?不远的将来,又会以怎样的姿态重新踏上回归的路?这绝对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值得大书特书的一笔,很可惜,我们所有人未曾有机会望见将来之事,倒是可以以多重视角的观照,为台海两岸过去几十年间欲迎又拒、欲合仍分的真实状态和情境作一个阶段性的描摹。《海神家族》的故事里沉淀了如此漫长的岁月,所以情思绵密之中又见磅礴气势,她的诞生到底是生逢其时,完全有资格进入台湾甚至中国文学史的浩繁卷轶之中写下重重一笔。
      “我们的家是一个没有男人的住家”,《海神家族》通过一个家族三代女人的命运的流放,作为一个家庭中最重要轴承作用的男人屡屡缺位,影射了台湾的孤岛生存状态:“台湾是一个很奇特的所在,台湾只是像一个国,却并不是一个国”——被一只只无形的手来回推搡揉捏,见不到真相的最底端。私人感受与集体记忆有机地交杂在一起,更增加了这部作品“零丁洋里叹零丁”的境界和深度。
      当然,作者陈玉慧并没有停留在一味宏大地叙事之中,反而是运用了许多寓意深沉的意象来辅佐情绪的表达与铺陈。比如林正男痴迷于飞行,遇到了日本女子绫子之后,“他是飞机的话,她便是他的停机场”,飞行梦一度被搁置在残酷的生活表态之下,在心里沉睡,就像绫子收藏在柜子深处的昂贵和服,标志着它们主人的梦想与希冀都曾经那么鲜活过。
      故事中的“我”浪迹天涯,四海为家,始终带着家族遗留下来的两尊佛像“顺风耳”和“千里眼”,他们是整个东南亚一带人们坚贞信奉的妈祖神的两个护卫。据说渔家妻子在丈夫出海捕鱼之前,总要给这个万能的神祇上香,保佑家中亲人平安而归。20年的流浪生涯中,这两尊保护神跟随着她,仿佛家族里的跟她有关的血缘、牵挂与纠缠始终让她无法完全割舍。思亲时那喃喃的低语可以拜托“顺风耳”捎过去,忍不住落下来的几行清泪也可以让“千里眼”看见,情牵,一念一线间。
      先把理不清的争执搁一搁,普通人民情感的回归与交融始终才是第一位的。放在多么久远的时候再读《海神家族》,她都像茫茫沧海中的一柱明明灭灭的灯塔,始终为眷眷的游子们所见。她用深远的文字符号打出了一个无比苍凉的手势:台湾岛以及与这个岛屿有关的所有人都在等待,等待万古长夜的隔绝与苦守之后,那一场透彻、完全的救赎!
      
  •     作家的秘密 陈玉慧
      转自http://blog.udn.com/jadechen123/1585185
      她的新浪blog:http://blog.sina.com.cn/chenyuh
      
      莒哈絲的秘密曾寫進她的筆記本,去年底,這些筆記本出版了,作家的秘密已公開了。
      
      
      
      
      
      我一向認為,作家的秘密才是最精采也最值得書寫的內容,但即然是秘密,便無人知曉。我自己也有秘密,至死可能都不會寫。但我也以為我應該寫。我讀莒哈絲,知道她的秘密,現在對她更了解了:作家的秘密和他們的作品都很像。作家的秘密便是他們的作品風格。
      
      
      
      
      
      莒哈絲用第三人稱寫筆記:那莒哈絲今天做了這個,那莒哈絲又如何那個。彷彿她不是她自已,只是她筆下的人物,這譬如她這麼寫:那被人祈求的莒哈絲,或者:那位密特朗總統的友人莒哈絲。
      
      
      
      
      
      她說:我沒有生活,我並不是在寫我的生活,寫作取代了我的生活內容,寫作掏空了生活於我所倖存的,我無法區隔自己的生活和書寫,我無法區別我的曾經和真實。
      
      
      
      
      
      可不是,我每天坐在家裡,一直以為出去應酬甚至只是買菜煮飯都浪費時間,我沒有嗜好,何況娛樂?我一直迴避生活,怎麼可能有生活?我的生活就只有寫作。此外,所剩無多。
      
      
      
      
      
      寫作真是奇怪的工作。寫作讓你抒發內心的感受,有時讓你欣慰,但大部份的時候又讓你孤獨,寂寞,讓你與外隔絕。是這樣嗎?我可不想做這樣的作家,即無才能,又得像張愛玲那樣足不出戶,幻想自己長頭蝨。
      
      
      
      
      我現在知道莒哈絲為何寫〔情人〕那書。她是因為找出了當年的筆記本,若沒找到,可能那些記憶過於遙遠,再也寫不出來了。那些筆記才是作家的赤裸人生。
      
      
      
      
      
      
      
      
      一九四三年到四九年,戰爭前後的越南,她在學校發的筆記本上寫了許多,她原以為她再也找不到了,但八十年代初,她在鄉間的藍櫃子裡找到了,她興奮地打電話給出版社,﹂看看我找到了什麼好東西!」那是她在印度支那的少女時代,那是﹂情人」出現的現場。
      
      
      
      
      
      她還有更多筆記本,記載她失去的的第一個孩子,她兄弟的死亡,她丈夫阿特曼從反抗軍隊裡的歸來,她兒子的出生,那些筆記有的讀來己經是小說的原型。
      
      
      
      
      
      
      
      
      我沒有那些經歷,我的經歷全發生在我一已身上。或許我仍是幸運的?難道作家都要通過種種災難才能寫?那我寧願再也不要寫了。我也不想生前沒有知音,死後才成名。我沒有留名青史的意圖。一點都沒有。
      
      
      
      
      
      粉紅色那本,封面寫著莒哈絲。以第一人稱敘述,﹂在回家的路上遇見一名會講完美法語的中國人」,他開著一部大車,一路跟緃著她,她上課時,他穿生絲西裝站在校門口,把車子停在學校大門外,之前,他從她家駛過,大約按了卅五次喇叭,這位情人,讀者可能會以為有著溫柔的眼神和性感的外表,或許也有人會想到電影裡的梁家輝。
      
      
      
      
      
      但這位中國情人醜死了。
      
      
      「Leo是一個可笑之極的人物,和他在一起真是難受極了,他很瘦很矮,沒有肩膀,但還自認為很英俊。在車上時,和他在一起還好,因為別人只看到他的臉孔,雖然醜,但至少還有個樣子,且別人看不出他是矮子,如果和他一起走在街上,我便會走在他百米之後,如果有什麼事會讓人丟臉,那Leo真讓我丟臉極了」。
      
      
      
      
      
      Leo很醜,但他有錢。他們的關係繼續,她母親認同了他,唯一的要求是不淮和她女兒上床。原本,女兒被母親一再狠打,被哥哥一再虐待,但是Leo改變了女兒的地位,因為他給了她家很多錢,莒哈絲一家當年便仰賴Leo的金援。這是真事,不是小說。
      
      
      
      
      
      莒哈絲曾三度書寫她的中國情人,每次的描繪都不太相同,與事實全有出入。事實是他極醜,她以他為恥,事實是,她與他上床,以及他給她許多錢。
      
      
      
      
      
      莒哈絲在八五年出版﹂疼痛」一書,其中有一章提到她早年丈夫恩特曼當年從集中營返家的經過,是筆記本抄下來的:他們都回來了,但他沒回來,等待漫長,﹂坐在離電話亭最近的沙發上,那是星期天,今天柏林己被拿下了,報紙都這麼說,一切進入尾聲,突然一切確實起來,確實,更確實,他死了,死了!死了?四月廿七日,現在是四月廿七日…我再也受不了了,我告訴自己:什麼事必須發生,這是不可能的,不但等待,還必須寫下這樣的等待…」
      
      
      
      
      
      筆記上還有更多,她丈夫回來了,有些寫法令人驚悚:他去大解,那是又粘又深綠色的泡沫糞便。十七天他都拉這種排泄物,她也只記載這些排泄物。
      
      
      
      
      
      莒哈絲在筆記上繼續寫,如果有人覺得我只寫排泄物太奇怪了,那麼我要祝福那樣的人有一天也有個情人拉那種屎。
      
      
      
      
      
      莒哈絲是幸還不是幸?她擁有那樣的恐怖故事,卻可以把故事那深入骨髓的痛苦寫出來。反觀自己,我個性膽怯,不願面對苦痛,情願漂流,疏離。我一點不想過她那樣的人生,我也沒辦法像她那麼寫,我一定不會注意糞便,我也不會書寫糞便。
      
      
      
      
      
      我開始回想我自己的人生秘密,我一直向自己隱瞞什麼?或者向別人?我的秘密是什麼?我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我的人生主題是什麼?我也有許多筆記本,但是它們沒有透露任何秘密。
      
      
      
      
      
      但我和很多人一樣,老可以從莒哈絲身上看到自己。
      
  •     在屏东家里的客厅的案头上有个非正式的神台,上头有两幅长者的遗像,是父亲前些年回江苏老家探亲时用傻瓜相机翻拍回来爷爷奶奶的相片。稍带模糊的影像里爷爷戴着瓜皮小帽,疏落的山羊胡十足古人的模样,奶奶则是皱着眉头像是心事重重,听父亲说爷爷嗜赌曾令家人为难,或许奶奶在拍照时是在担心这个。印象中两位老人家似乎都没能捱过文革,为地主的身份付出惨烈的代价。在父亲心中多年来对父母亲的悬念,就转化为经常的捻香祝祷,祈求疪佑后代子孙免于生活的磨难。
      
      常有书写家族史的计画,只是庞杂的脉络下始终缺乏比较有系统的整理,于是在读陈玉慧的《海神家族》时,总不免回想起多年来的宿愿:当有能力重新观照自己的家族零星的记忆时,有没有可能组建起我这破落家族的生命史记?
      
      我的焦虑在读《海神家族》时尤其严重,明明是部关于家族记忆的小说,陈玉慧运用了许多零碎的段落建构起某段时间的记忆,就像看着一幕幕时而淡入淡出的画面,也许只是个简单的生活场景,也没特别交代事件的来龙去脉,在几代人物间来来去去,却在读者的重组过程中追索起家族庄严的图象。
      
      那些围绕着日本殖民时代就存在统治者与被统治者间的矛盾情结,台湾重回祖国怀抱后面临的认同问题,社会始终纠结的巨变,那些认识台湾发展历史中经常出现的浑厄历史,这一脉相承而来以女性为主体的家族历史,竟在男性意外的缺席下突显了历史存在的无限悲凉:无论外在客观环境如何变化,女性所死守植基在家庭传统观念中任劳任怨的厮守,为了子嗣的延续必得坚强的哀愁,却是台湾近代历史中时而出现的家族悲剧。
      
      不禁令人想起读《消失的台湾医界良心》中女性以未亡人身份出现的历史冤案中忍受伤痛与屈辱的漫长历程,终于在得到平反后吐出郁积胸口的闷气。陈玉慧明白这趟生命史的追索所必然承担是紧密与台湾近代史结合的庶民生活图象,一个一个出现的人物在其时所背负深沉的幽黯情欲,终得在蓄积了相当的能量之后,以不同的形式发泄出来。其间可能存在的背德与离弃,伤痛与自残,都将是延续生命的抒发管道,或是对男性无端缺席的抗议,或是对自身宿命的讴歌,尽管发出的音响是如此微弱,如此无力,根本就是默认而接受这一切。
      
      让人感兴趣的反倒是几个男性的缺席究竟突显了女性必然的宿命?还是在特殊历史情境中男性始终身处的紧张地位?在家族史的铺陈当中男性或许因着不同的事由不断在互异的场景中更换自己的身份地位,不变的却是女性终而认定的角色,所必须承担的传统价值。而家族史突然以女性作为主体,却是曾听说过的许多追索二二八血泪史及白色恐怖时期幽黯事件历程中常见的场景。于是护卫着这岛国的诸神中明白风雨飘摇只暗示了家族史之所以成立,就是有个生活下去的坚持,不为搞清楚历史的真相,不为追偿不公平待遇的沉重代价,那似乎早已经不重要了。
      
      那逼得我也该面对自己所从出的那个家族隐晦的朦胧记忆,像陈玉慧般经历一段自我挖掘的过程,重新发现家族存在的意义。深切明白那会是段漫长而虚幻的历程,但无论如何还是该鼓起勇气走进那幽黯中,试图解释说明奶奶脸上的愁苦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   厚重的台湾历史,值得看!
  •   谢谢!正找呢。
  •   不太喜欢这本书的氛围,很阴郁。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