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山·上山·愛

出版时间:2001-4  出版社:李敖出版社  作者:李敖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上山·上山·爱》是李敖继《北京法源寺》后的第二本长篇小说。
小说中的故事发生在三十年前和三十年后,各有一位女主角在二十岁生日那天,都在同一座山上、同一个房间、同一张床上,前后虽有三十年的间隔,但两人并不陌生,因为她们是母女;但又陌生.因为她们从没见过面,母亲生产时立刻羊水栓塞昏迷死亡,在人间,女儿接替了母亲,也在三十年后的同一张床上,跟母亲当年的情人,躺在一起。她全不知道,具买之中,她接替了生命,也接替了爱情。当年的情人也在最后才知道,事隔三十年,原来她们是母女,他不愿说出真相,为了死者和生者,他只好把一切长捐心底。小说结束在乱伦的悬疑里,没人知道最后的故事……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上山·上山·愛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8条)

 
 

  •     李敖大师的书我拜读的不多,这本书最先吸引我的是故事架构,两个女人一个男人,传承的爱情。我想看大师如何把这个简单的故事演绎成一个好故事。很显然,他让我失望了。我觉得这书甚至都不能被称之为“小说”。
      李敖总是自诩自己是“中国有史以来少有的大才子”,通过他的作品,你是能看出他知识储备量和文字的驾驭能力的。赞他“学贯中西”,这不算夸张。他同时也向你证明了一点——优秀的学者绝不等同于优秀的作家。
      关于李大师和国民党的宿仇这几乎是人尽皆知,他对国民党已经痛恨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在这种强烈情绪的作用下,他出炉的每部作品都是披裹着不同外衣的同一个内核。看这书,我有一种强烈的被上课的感觉,李大师就像个不能停止的喷唾沫的讲话机器,一个人居然也能上演车轮战,一遍遍不停的在我面前唾骂、鞭尸国民党。那架势就是,如果我不赞同他的观点,我就会被他划到敌对阵营和国民党一起挨骂,迫于这种压迫感,我除了赞同他没有别的选择。
      除了价值观和人生观的输出,此书势必也要宣扬一下大师的爱情观。之前看过大师的情书集,和此书有一些雷同的原文,比如“男女关系好像一起上一座山”这类的,对于大师的感情观,我没有态度,说不上赞成或反对,随便看看,一笑了之。
      我自以为,这书中,最值得看的大概就是两性描写了,每当他停止咒骂,回归到书中的两性关系的时候,我都会如释负重的短暂松一口气。
      小说第一页写着“清者阅之以成圣,浊者见之以为淫”,我自认自己是“清者”,没有看到“圣”,并偏爱着这书中“淫”的那部分。
      
  •      李敖就像个孤独的行者,总是走在自己的路上,一旦别人跟他说,你不对,你应该,李敖会有万种狡辩,来证明我为什么要这么干,并且我对了你错了。如果有人说,《上山·上山·爱》的前半部分写的实在是又无聊又无趣,我坚决同意。前半部分的无聊不是“清者以为清,浊者以为浊”,而是清者觉得太淫乱,浊者看着不过瘾。从情理上出发,我不会相信一个姑娘会在欲罢还休前听一个人讲人生大哲学大道理。这就好比在做爱前看着“大海航行靠舵手的”的壁纸,唱着耶和华的圣歌,我觉得十足好笑。当然,我们不能否认万劫先生遇到了这样一个姑娘,不能否认万劫先生和猫头鹰木偶无聊的对话里,会有一个姑娘在一旁傻笑。反正我是没笑?你笑了吗?
       用最近流行的话讲,《上山·上山·爱》的前半部分不接地气。也许,对于不接地气活在民国里的人,就会有这么不接地气的爱情。也许,对于万劫这个处处要讲大道理大智慧的人,就会碰到一位十足欣赏他的姑娘。用李宁的广告词讲,一切皆有可能。书中的万劫与一个认识七天的姑娘在一起七天,那个姑娘(叶葇)从欣赏他到倾慕他到难分难舍他,也是情有可原。当你遇到你心中的偶像要跟你做爱的时候,你就保证不会那么快就坠入情网吗?反正我不敢保证。如果有一天,范爷跟我共处一室七天,只要她有一点暗示,我就会毫不犹豫地接受。这么好的机会,别说她跟我讲一天哲学说一天人生,就是讲两天又何妨?
       如果我是李敖,这部小说我会怎么写?我会写先遇到君君,然后看到她母亲的坟上刻着我的老情人名字的时候,再展开对三十年前的回忆。我觉得这样写的好处,可以引人入胜,带着问题把读者引入书中的情节,总比按时间顺序叙事要好得多。我也是事后诸葛亮,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数落巨人,也许我连这么好的故事都想不出来,也未可知。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思路,写作这个东西不能你觉得好就是好,你觉得差就是差。文章的优劣之分是比较难分清楚的,思路不同固然写法有些出入。你选择开车,因为开车快,可是我选择坐地铁,因为地铁环保,两个都对。写作不像做数学题,一加一的答案只有一种。反观现在的语文考试,阅读理解的固定答案,真是误人子弟。
       这部小说真正出彩的部分在我看来是从万劫先生入狱开始,从那之后的行文不再有啰嗦不再有矫情,一字一句,都带动着整个故事。这要拿到男女亲热上讲,就如同九浅一深,前面的九浅都是为了后面的一深。可是写小说不是男女之间的做爱啊,九浅突出一深,多么长的铺垫,会让读者受不了的,读者宁愿九深一浅,读者可等不了那么久噢。
       《上山·上山·爱》,不光是这部小说,算上《北京法源寺》和《红色11》,李敖写小说或剧本其实最出彩的不是靠情节,不是靠虚构曲折的故事,而是靠里面的人生大道理大哲学。李敖的小说中的故事,都是现实多虚构少,虚构也是在现实中点睛一笔,在重点处重点,而不是像一些人的小说,虚构多现实少。没有人生经历的人,虚构当然多,因为他没有现实可以炫耀,也没有资本。纵观到今天为止大陆的八零后作家的小说,玄幻穿越校园居多,现实理想居少,为什么?因为他们没有现实可以炫耀,他们的内功还不深厚。只有在现实情感中升华的小说才是有真实情感的小说,否则你写个玄幻,你都不知道你在哪,你感情何来?
       可是,大道理说多了也会让人觉得啰嗦觉得烦,一个道理一个观点你说一遍就足够了,可是你不能翻来覆去地讲,天天讲月月讲,这不是阶级斗争。也许,李敖的书我看的太多了,每次听他讲一些人生大道理大哲学都觉得似曾相识。这就好像你听周董的歌,哪张专辑都有中国风,哪张专辑都是一样的曲风。这也难怪,一个人的思想定性了之后,他难免会对一个事情有同样的观点,今天说A观点,明天又说B观点,怎么行?如果李敖的小说中没有了这些大道理大哲学,会剩下什么呢?李敖总说自己的杂文写的好,比鲁迅写的好,鲁迅杂文把愤怒摘出去之后就是空架子,而李敖摘出去犀利还剩证据。可是你李敖的小说呢?把大道理大哲学摘出去了,还剩下什么可读性呢?
       一部好的小说,可以称之为上品的小说,不能说哪里都面面俱到,但是也起码要差强人意,不能无限地发挥优点而不重视自己的缺点。所以小说难写,小说很难写,李敖的小说不要给我们感觉不是在写小说,而是在为了讲人生聊哲学而写小说,看着像是杂文。一部看着像是杂文的小说,不能说不是一部好小说,杂文之外的部分,可要精雕细琢了。一个作家,没有长篇小说是靠不住的,没有代表性的长篇小说是靠不住的。李敖已经有了,《北京法源寺》可以说是小说中的上品,再写其他的小说,就不要那么着急嘛,再精细点再如琢如磨点,会更好。
       小说要想不朽,有大道理大哲学蕴含在里面没错,知识性强也没错,可是要和情节和结构有一个无缝的衔接,这是一部不朽小说的前提。再一个我看最最必不可少的是,不朽的小说中要蕴含着大时代的方方面面,让人从文字中从纸张中看到这个时代,看到这个时代的生活,这个时代的人的思想,这样才能大气磅礴、气象万千。李敖的第一部长篇,《北京法源寺》有这种历史的时代感,有这种时代的沉重感。《北京法源寺》里没有跟国民党纠缠的部分,让我看着真是好生快活。李敖,一写和国民党的故事我就觉得太狭隘了,不过也难怪,在台湾在那个年代又怎么躲得开国民党?国民党真讨厌,毁了一个好作家,让他无时无刻不与你斗争,真是可怜了一杆好笔。
       李敖的文笔其实不赖,可是是在写杂文上面。我一直认为鲁迅为什么小说的成就不如杂文,很大原因是他太愤世嫉俗,和那个社会太你来我往,妨碍了潜心创作。我对鲁迅的评价也适用于李敖,如果李敖少些和国民党纠缠,会更有精力写小说,不至于杂文好于小说。难道一般有良知有个性有正义情感的人,都是杂文比小说好吗?从这看来,所谓政党毁了多少有五四精神的人啊!还有,李敖不那么自恋我会更喜欢他,卖弄自己文章好可以,但是别过火,天天加多宝,聪明人就加多宝吗?其实和王老吉还不是一个味道。
      
  •      是的,我承认,李敖总是在卖弄和自夸。我把这本小说视为他的自传,有自己感情原型加上一些艺术的渲染而成的小说。看似黄色露骨,其实长篇大论背后,我看到了李敖内心深处的悲凉和深情。
       “再见了,情人,最后分别你我的,不是悲情世界的荆棘;分别你我的,是我们自己的——大门。”明明是因为被警察抓去入狱这一外在条件造成的情人别离,可是李敖却偏偏以自己的方法把这分别变成了坦然,这是一种无奈和自我开解的宽心法吗?这大概是李敖在重重逆境和斗争中练就的人生哲学,要快乐和洒脱,不要伤感和泪水。作为一个不甘屈从的斗士,这种精神是必须的。也许,即使没有入狱,在李敖心目中,他们也是不会选择长相厮守的。他实在是洞明,懂得凡是美好的爱情唯有在绝响处封存,才是恒久。凡事绕进了日日琐碎的繁杂生活也就失了浪漫和迷醉。他不要,他要分别时看开,不再沉溺,不再等待,不再联系。纵然思念时会叫人疼痛,也比纠缠不休更美丽。这么说来,我倒觉得李敖是浪漫主义者了。也许他是那种因为害怕离别,所以先放手的人。这最是一种爱到情深。
       他是看透了聚散离合终不免,人世欢乐难常在,一切如愿不可能的人生悲剧,但是自己又要像一个伟丈夫一样坚强而不被打倒,保持前进,所以他只有用别的方式让自己乐观。有点类似笑傲江湖的深沉悲剧,人生是由一连串的枷锁组成的,笑傲江湖只是逃避现实的一种自我放逐。离开尘俗,隐居山林,纵横山水,只是因为尘俗实在是一个逃脱不了的苦难所在。李敖避世独居自有曲高和寡,自我修炼以著伟书的理想所在,想必这背后也是一种自保的无奈。
       在得知君君的生母就是当年的情人时,他没有问君君关于母亲的任何事,即使君君没见过母亲也定会从家人那里听闻一些,但是万劫不问,他就这样保持着对爱人的思念和那段尘封的最美,他不愿小葇的种种凡俗经历带给他心灵上的震颤,不管是好的或者坏的,他只是回忆着当年的美好,在心中反复玩味便可。这其中的隐痛和茫然他选择深藏。
       关于文中过多滔滔不绝的自我诡辩,这当然不是一般小说该有的套路,也是有点让人责备其繁琐和自大的。可是,当我视之为自传时,也就自然接受了,作者只是在陈述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每一种见解里都能看到一个无畏无惧的男子汉形象,博学和睿智,战斗不屈,决绝坚强;同时不免粗俗和自大,但到底讲的都是真话和道理。我是有些敬佩万劫先生的人生哲学和智慧的,也喜欢这样一个内心悲剧而外表潇洒的大男人。
       “黄色小说”让我解读成这样必是有失公平的。文学这种事从来就没个标准,谁喜欢什么,评价好坏,各有侧重,全然是自己内心所向,关注点不同的事。各有所取,不枉费作者的笔墨和自己的时间便可。
  •      之前只是在电视上了解到介绍李傲其人的片段。曾经因反国民党做过牢,出来后经常有各著名大学邀请演讲。曾经与某位影视女星结婚,曾经深夜在某车站与某年轻模特搭讪并进而使其成妻。家中藏书成山。当时只觉得这人蛮拽的。身边也有同事每提他便露崇敬的口吻。
      
       带着这样的好奇,及冠以“黄色畅销书”的旗号想一探李大师的道行奥妙。结果失望至极。细缆全书唯“笨蛋只会嫉妒比他高的人,却不知道高的内幕。”这句深有感触。其它引经据典只感叹李大师挥着长矛叱咤古今中外(不合时宜)。殊不知此时,本。拉登已经作古,钓鱼岛的鱼也不鲜,琉球岛正值时令。用那几条床单串连在一起,想必是为养活他那辆凯迪拉克。也算是大师级别的绝配创意吧。
      
       不过,大师毕竟是大师,他那到处炫耀的大书墙,委实让人神往。当然,本人并不妒忌,却愿探究道高的内幕。
      
       是胡椒面也好,真材实料也罢。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喜欢的,留下来多看两眼;不喜欢的,赶紧走人;若是讨厌的,索性捂住耳朵,闭上眼快步小跑。说不定那天见多了,你也成大师了呢。
      
  •     陈璧君是个真人啊,李敖在《我最难忘的事和人》中提到过,看来这个小说写的也是实实虚虚了。这本小说真的不能算是好读的,里面引经论典太多了,而且多是长篇大论,想来李敖先生也没有打算把这个当作一部小说好好写,成段冗长的对话读起来都很吃力,好像是李敖写着写着就写的爽飞了,忘记这是在写一本小说呢,旁边还有一个主人公在听着呢。有点极端的自恋了。我边读边想,要是跟这么个喜欢长篇大论的男人做爱,我肯定没性欲的嘛~不过李敖灌输的自己的很多价值观还是值得一看的。李敖有自己的语言风格,一看就能看出来,伪造不来。相对于前半部分,倒是更加喜欢后半部分,尤其是君君出现后,对话没有前面卖弄的感觉了,更多的是一些语重心长,有点像是叔叔和女孩的对话,有了亲切感,有了读小说的感觉了。用来了解李敖的话,这本书还是值得读一下的。
      
  •     打完篮球,洗澡,想今晚的主题。想说的第一句话是:不要相信那些让你痛苦的是爱情。洗完头后,我想把这句话修正一下,发现没有更好的句子。那就这样吧,国庆回家翻旧书,今晚我们继续讲一下李敖,他的两部小说。
      鲁迅一直被李敖所不屑的是,鲁迅毕生煌煌著作,有优秀的学术论著,比如《中国小说史略》,却没有一部长篇小说。《呐喊》、《彷徨》里所集结的短篇固然有番鲁迅式的独特味道,但作为一个文学家,没有一部像样的长篇,是说不过去的。
      李敖这时候得意洋洋地竖起大拇指:我李敖就有,鲁迅算不上文章大家,我李敖才是。
      尽管晚年李敖在玩弄政治的同时,限时性地会出一些小说,比如《虚拟的十七岁》,比如《阳痿美国》,拉拉杂杂,有的算不上是纯正的小说,言论文集而已。归结起来,李敖的小说主题有两个:政治和情爱。也正是这两个主题,李敖一生沉潜与笑傲,荣于斯,哀于斯。几十年的美丽与哀愁,也形成了李敖独特的政治哲学与情爱哲学。上溯到李敖早期的两部小说,一部是《北京法源寺》,一部是《上山,上山,爱》。
      引以为豪的是,《北京法源寺》曾经作为李敖的代表作提名诺贝尔文学奖。小说纵向地以北京法源寺(唐太宗初建,叫忠悯寺)的兴衰为线,横向地写围绕在法源寺的一代知识分子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几位波澜壮阔的政治改革、个人遭际与理想碰撞。其中李敖浓墨重彩谭嗣同的政治理念和个人的悲情选择,再揉以李敖的政治抱负与辛苦遭逢,谭嗣同的革命悲剧化作李敖的剑胆琴心,在历史与现实间碰撞出一代知识分子为万世开太平、为理想守贞节的穷途悲歌。所谓“慷慨歌燕市,从容做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如果说《北京法源寺》里全是男人(唯一的女人是西太后),是男人与男人的在政治舞台上铁与血的斗争,《上山,上山,爱》里则是一个男人和两个女人床上与床下的离合际遇。这两个女人是幽明永隔的母女,前三十年和后三十年,都是两人十九岁生日的那天,成为书中李敖的代言人万劫先生的私房女宾。中间的切线是幽居的万劫先生受到政治迫害,投牢入狱,从此情牵两端,三十年后,幽冥之中结识前任情人的女儿。时间在她十九岁生日那天,在漂汤的大雨之中,两人前去探访女孩母亲的坟冢。看到墓碑上的刻字,万劫发现了所有的真相。
      故事情节固然简单。小说中不简单的是,李敖引经据典,摧枯拉朽,细腻柔情地铺陈自己的性爱哲学。与两个纯情的性灵女生,灵以色启,熔情入性,虚灵者人欲实之,形而上者形而下之,形而下之形而上之,性灵两端,虚实之间,一片情爱的恣意汪洋。
      说起情爱,李敖是一派悲观主义者的论调,有人争辩,他笑他没有看穿人性。爱就像上山,一级一级走向高潮,总有下山的时候,世人留恋上山的欢爱,自欺不肯承认下山的时候到了。痛哭流涕者有之,疯癫成魔者有之,自杀他杀者有之,泼硫酸毁容者有之,弄得一片恶臭不堪。上山,上山,那是爱,到了山顶分手道别时要清醒,用尽所有的理性与智识,笑言再见,拥抱吻别,因为人生苦多,爱是一片纯欢乐。
      所以,不要相信那些让你痛苦的是爱情。
      
      
  •     一直不喜李敖为人,因其大嘴兼好色。N年以前李敖还没有老年迟暮时看过,当时受题目吸引而来,看了以后谈不上失望,因本就没有太高的奢望。此书烙有浓浓的李敖斯人之影,因其中有太多他个人对社会、时事、政治、生活、宗教等事情的看法或论断。但我以为,将自己的思想硬放在故事里用大段大段的对话来表达,这是一种最简单粗暴的方式。真正的表达者,且不说方式该是润色细无声却能深入人心,只可意会不能言传方可叫做高段。单这样文章的结构就好似一个女人和自己的情人在家里对话也像录播锵锵“二”人行。
      
      但你又不能不说这种对话情节于李敖这样的人身上不能发生,毕竟他就是个自以为满腹经伦、才华横溢、学富五车的“思想家”、评论家。也许这就是他在求爱中最真实的样子。这不得不让我想起了洪晃玩票拍的无穷动那部电影。里面几个已失姿色的老女人调侃道:中国的男人啊,就是没有外国人直接。想和你上床,就先一顿政治啊、经济啊、历史啊、人文啊的把你侃晕,让你觉得这人倍儿有学问,其结果无非是让晕了的女人自动献身而已。你说就解决一下半身的问题,用把上半身累成这份吗?你看人家外国人,多直接多单纯啊。当时听到这话时,不免拍手叫绝,真是把所谓上流社会精英阶层的嘴脸描述的精准啊,李敖此书,更印证了洪晃等人的观点独到,一针见血。男人啊,咱能少装点吗?
      
      不过该怎么说,作为大陆人,得肯定的是李熬对中国立挺的态度。看在这个面子上,此书应该亦是值得推荐的。不算难看,只能说李熬太想表达了,没机会在更多的公众场合下发表自己的看法,只好套着一个写情爱的主题,来借以渲泻一下自我思想。
  •      全书故事内容晦涩,引用了太多炫耀才华的知识,且生搬硬套的比较强硬,不符合故事情节发展。引用内容与实质内容脱节。实在不能说是一本好书。最后我只想说一句文化流氓太可怕,因为每一个20岁的处女都经不住这样的文化流氓的旁征博引和深沉浪漫。
  •     故事进行到最后又开始了新的轮回。但是我不认同这是一种乱伦的感情。按照李敖在书中的说法,这最多就是一种“恋父情结”或者是“恋祖父情节”。李敖的爱情观是纯洁的,是有力的,积极向上的。万先生即兴做的老和尚和小尼姑的诗是就是如此。读着这本书不由被他的幽默,他的睿智一点一滴融化在小说的情景之中,或者是掉书袋更为切确。他文思敏捷、成熟,也难怪他会得到大学生们的芳心。文如其人,第一次看李敖的小说,确实被他吸引了。但李敖又说认识他的人更喜欢听他说话。只可惜自己脑筋过于笨拙,没有直面这位大师的勇气,只能羡慕小说中的哲学系女大学生。
  •      清者阅之以成圣
        浊者见之以为淫
       我承认,看这本书就是为了扉页上的这句话。这也许是李敖的一个营销策划,不过看完后确实觉得还真的就是那么回事!里面虽然有大量描写性的画面,但是都是透过巧妙的对话衔接起来的。然后第一次觉得,原来性也可以这么唯美。
       想说的是,里面最精彩的,除了对话,还是对话!绝对是堪称经典的对话。
  •     时下很多电视剧很烂,但烂并不影响收视率,原来是大家要看剧情还能如何更烂。看李敖这本书似乎也有这样的感觉,在开篇不久即陷入到作者自恋自吹的情结中,但还是坚持下来看他如何继续,终于看完,书也就如同垃圾一般扔在了一边。
      冲着黄色看这本书,要失望了,文中所谓的细节描写更多的是意淫,作者自己意淫也试图引导读者意淫;期望情爱秘笈看这本书,也要失望了,主人公唠酸嗑的本领不是谁都可以学可以用的,而作痴迷状倾听的纯情女生,即便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想来也不多见;希望揣摩作者如何脱了裤子谈思想,恐怕还要失望,尽管主人公(作者)引经据典、博冠中西,除了令人知道些冷僻的书名外大多是陈词滥调。但可以肯定的是,作者自己不失望,并为之沾沾自喜,于是有了这样一本混搭的号称叫“书”的玩意。
      男主人公是作者的自画像,应该是得到读者的共识了,而大师笔下的女生尽管纯情到仅仅是陪衬是玩偶的角色,但依然引起了我等小民的兴趣,生活中有原型吗?很难想象生活中真有这样的女生在碎嘴叨叨中还能如痴如醉,无论是在遥远的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还是在新千年的伊始,如我这样的凡夫俗子,看这滔滔不绝的文字就已经消耗了过多的能量而只有鸡皮疙瘩了,面对面听则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恐怖景象啊?更恐怖的是,在短短六天内,无数的口水陪伴下干了无数次的性事,真是体力诚可贵,精神劲更高了。因而,我以为,书中三十年间的母女二人,实际是作者自己的另一面罢了,无非是作者自说自话自吹自擂自我陶醉的场景中塑造的一个捧哏,舞台不是一张桌子一把折扇,而是一间浴室一张床,还有作者引以为豪的数不清的藏书。甚至于这些藏书也很可怜,不过是主人公口若悬河的见证而已,如对主人公的言辞有疑义,好办,查书吧,谁谁谁在什么书中说过,谁谁谁又在哪本书里讲过,如此而已。
      凭心而论,书中的许多观点还是值得称道的,对很多时弊都有无情的鞭挞。但主人公总不忘在对各种各样事物大加评论之后给自己贴金,这就让本来很好的观点变味了。正如书中所说,“真正渊博,该不该卖弄卖弄,这要看情况”,但在这本书的实际情况是,作者卖弄得过了。
      让母女二人在三十年间先后与自己邂逅,或许是作者想情感一把,玩个诡异的情节故弄玄虚,或者只是作者要发出我还年轻我还能紧跟时代的心声吧,其实无所谓了,最后的桥段无趣的很,特别是在知晓其母女关系还忍不住看女孩大腿看女孩的小奶并作种种冥想为之解释的时候,感觉不到情感上的美,只有恶心。而性爱本身似乎只是个挠人痒痒的哏头,当真了,你就俗了,不当真你是性无能,而我主人公的强悍不仅是思想是言辞还有金枪不倒。
      本书另一特色是中英文的拼凑写法,一段中文中夹杂着几个英文单词,感觉如同写字楼中半吊子白领,那什么词中文怎么说来着?我只知道英文是什么,真够二的。
      
      现而今找一本好书看,真的不容易,什么大师不大师的,随他去吧。
  •     这本书看到第205页我实在看不下去了。李大师啊李大师,你咋用文字自我意淫得如此厉害。让我太失望了!!
      在书里,你也太贬低女性的智慧了,女性好像变成你的玩偶一般。当然,你这么大年龄的总是找19岁的少女,不止年龄悬殊,“智慧”更加悬殊。记得大师曾经说过类似的话语:现在这个社会信息量太大,反而不好,因为要懂得过滤很多不良有“毒”的东西(信息)。 可你却偏偏在这么老了写出如此有“毒”的文字,叹!
      不要以为你在此书扉页上赫然写道:“清者阅之以为圣,浊者见之以为淫”这两行字就可以误导读者,贬低读者的智慧。自我意淫就是自我意淫。里面很多陈词滥调,和以前一些你的著作重复,乏善可陈。李大师,你还是写回你的杂文吧,关于情感类小说,你远不如同在台湾的琼瑶。因为里面读不到情感,只读出男主角一个人在那里自我意淫得厉害。从心理学来分析,你这种有点自吹自擂、自我意淫,恰恰说明你在某些地方应该是挺自卑的。
      
      
      
  •     1,感觉是一本奇怪的小说,情节很少,都是对话,不知道大师是怎么理解小说这个事情的,或许彪悍得不需要理解,按照自己想说话的方式去写就行了。
      2,如果没看过前边书评里边那些关于调教的东东,没看过很多大师的文章书籍,那么感觉对话中还是颇多智慧,至少应该算思考吧。当然我就属于这些都没看过的读者,因此感觉这本书还8错。
      3,当看到墓碑上刻着叶葇名字的时候,有点惊了,这是一种很神奇的安排,母女两代人,很多相似点,上山,上山,爱。阳明山长眠,近在咫尺,却远在天边,这个情节安排还挺有意思的。
      4,当然也有点伤感,虽然大师一直强调爱情不要伤感,以一种积极享受的心态,但是还是不能自己的有些伤感。因为小葇是完美的,新小葇有点别扭。
      5,关于人生,关于政治,关于宗教等等方面,有大量的旁征博引,有很多对我脾气的思维方向。看的时候很奇怪,怎么这么极端的观点会比较对我的脾气呢,或许这许多年看的东东,受他们的影响太大了吧。
      6,文学好像不能当饭吃。最近从诸多专业技术和实用心法的书籍中抽身出来,杂乱的看看书,可是意识里还常常感觉要“学以致用”,但是一边这样不由自主的想,一边还是劝说自己文学不能这么读。我是那种会很受沉浸阅读影响的人,不知道再看看这些“闲书”会不会有后遗症啊,哈哈。
      7,还是要明白,不能脱离世俗,也成不了大师,我这个小白,不可能像大师一样传奇爱情,也不可能像大师一样呼风唤雨,倒是大师的小聪明,大师的不吃亏,大师对自己的媒体运作手段和盈利模式,值得牢记在心,他日或许有所用。
      8,书里的小诗有点意思,我很喜欢。
  •     (《上山·上山·爱》李敖 西藏人民出版社)这本书出版在2001年,我知道是在2003年。看完是2006年。清者阅之以为圣,浊者阅之以为淫。如此的书面介绍,真让我不得不详细看下去。但等到大功告成却发现此乃基本自传体也,几分纪实几分虚构不难分清楚。其实,万劫就是李敖,叶葇呢,是一个多面体复合体,陈璧君确有其人,但后面的纯属于演义成分多些。
      可能是看他的书多了,猛然发现,此书不过就是综合了其他书而成的。《红色11》同样是组合版,《北京法源寺》的成分最少,因为那是历史小说。但若是少读其书者不妨一看,别的他的书就可以少看了,因为此乃组合了很多其他书的内容。当然,大陆上各个出版社都分别出版搞得你雾水很多,难免重复。如下午没有寻觅到《沉默的大多数》中国青年出版社版本,只好搞了本北岳文艺的,结果一本分成两本价格涨了十块,外加《白银时代》一本。
      由于里面的内容太熟悉了,我看过绝对不止于一遍。《传统下的独白》是以前很喜欢的,加上了《诺贝尔文学奖提名文选》内的景点篇目。皇皇40册的《李敖大全集》喜欢的很少了,源自于多是针对于具体事件的犀利批驳,穿越时空性就自然少了。《李敖回忆录》《李敖快意恩仇录》里的很多内容都可以在这本书上发现到。
      女主角的叶葇可是小蕾,可是王尚勤,可是罗君若,可是刘会云,可是汝清?从上山的云雨六日里,小蕾的形象最接近了。因为那最后的一万美金,给的小蕾是20万台币。王尚勤为他生了李文,在入狱前还说:明天我就坐牢给你看。实在不出所料。罗君若也是他喜欢的类型,类型者无非五大特征:瘦、高、白、秀、幼。所以,入围者并非很多,而是不多。
      上山的地点在阳明山,原来是草山。蒋介石更之,因蒋酷爱王阳明,日诵《传习录》。故事没有情节,情节就是对话。开来,他并非是设计情节的大师人物,逊色王小波不少。但在对话之内潜藏着如此繁杂的真谛在内,这些乃是闪光之处。也是断章取义之处,我看总是看的很细致。因为,一直在山上,比喻为爱情关系时,就是一段时间的上坡路。可能是热恋。但到了山顶该分开了,下坡路是走不得的。
      以前,家里的评论是没意思的书。我怎么觉得不是很黄呢?也就是那回事。不过就是文字版而已,自然没有影视版形象了。但也不逊色多少。但我觉得那些都是正常的,并没有变态为超常状态,顶多算个性启蒙性教育。倘色情书刊,也不会在大陆堂而皇之的出版吧!但色情的会不会就一定没有艺术性呢?会不会是一个因人废言呢?
      里面有很多首诗,《把她放在遥远》《然后就去远行》《只爱一点点》等,也都是以前就可以背诵的篇目,今天又展示在书内。还提到了一个王安石的《梦》。三十年前后的事,自然风格上开始变得苍老了,于是会发出尚复何求的慨叹。所以,我说此书并不新。不新的前提是先前书内容的剪辑,但如没有那个前提,还是去看看吧!不过,图书馆没有。不怕累眼可以网上看。
      
  •     拜读此奇书是在大一,
      同宿舍的娜娜正在看书
      
      问之:娜娜,看什么呢?
      ----上山 上山 爱
      好看吗?
      ----不好看。其实就是上 床 上 床 做 爱
      那你还在看?
      ----这可是黄书,咱学校图书馆能借到黄书容易么?
      。。。。。。。
      
      
      后来,貌似娜娜都没有看完,
      作为一本黄书,还不能被坚持读完。
      这真是一本黄书,深深深深的悲哀啊。
      
      书我读完了。
      表达了哪些人文关怀体现了什么情怀我真不记得了
      就记得那坐牢前搞了美女妈妈
      出狱后搞了美女女儿的猥琐男猪脚
      跟美女女儿去上美女妈妈的坟时
      说了一大串貌似情深实则猥琐的话
      
      时隔多年,让我在这个清晨回忆起
      还有严重的胃部不适感
      
      这本书在我眼里,就是一本猥琐男的YY神作而已。
      进一步证明了,
      猥琐男永远是猥琐男
      饱读诗书,胸有笔墨的猥琐男,
      还是猥琐男。,
      
      书中那个Z治人生跌宕起伏
      但是情场永远得意的
      男主人翁无疑就是意淫投影下的李敖自己。
      猥琐男永远在幻想,
      任何18岁至20多岁的文艺少女
      面对这样思想成熟内心强大博闻强识的男人,
      都是会被侃晕的。
      被征服的,
      无一例外。
      
      啊。我呸。
      
      要是我,该说,
      叔叔你话痨了吧?
      
      读了一万本书顺写唐诗倒背宋词的流氓,
      他还是流氓。
      外在的才华,掩饰不了骨子里的自大、狂妄、只爱自己的冷漠。
      
      好吧。我不喜欢李敖。
      
      你愿意喜欢你去喜欢吧。
      
      
      
  •      “据我了解,快乐不是做完什么事,快乐是做事做不完。是老是在做那件事,似完非完,快完没完,那时候才最快乐。真正做完了,只快乐一阵,就不再快乐了。”
      
       “你的意思快乐只是过程,不是结果?”
      
       “对。人很可笑,他追求半天,竟不知道真正的意义是在追求的过程里,而不在追求结果里。人跟快乐真正打成一片是在过程中,过程一完,一到结果,不管结果是得到还是得不到,不管是成是败,都很快地告一段落。”
      
       “你举个例。”
      
       “到处都是。恋爱是过程,失恋或结婚是结果;盼望考取大学是过程,落榜或考上是结果。等放榜有一种盼望的快乐,考上那几天,快乐会继续,可是久了,那种快乐的感觉就没有了,要快乐,得另想法子,另起一套快乐的作业。”
      
      
      
       “听你讲话,满嘴好、很好、最好的,好像没有坏的?你好像很乐观。”
      
       “我是很乐观,人家说我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观主义者。我看人间万事,先有一个底价,这底价,就是好。从好再往上算,正好、真好、很好、太好、最好、好极了、好得很、形势大好。”
      
       “难道没有比你的底价还低的情况?”
      
       “也不能说没有。”
      
       “那时候你怎么说?”
      
       “实在低于我的底价的时候,我会说还好。”
      
       “更严重时候呢?”
      
       “那就说大事不好。”
      
       “你不说坏这种字?”
      
       “能用好字来表达的,为什么用不好的字?”
      
       “你好得邪门,好到抹杀了一切的坏。”
      
       “倒也不是抹杀,而是根本不必看得那么坏,自然就事事看好。这就是乐观主义者的好处。乐观主义者看什么东西都看好的一面,所以能从悲观主义者眼中的坏看出好来。”
      
      
      
       “我们通常爱说真、善、美,粗糙说来,真是科学哲学的问题,善是伦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的问题,美是美学艺术的问题。人的一生,面对万象,难免有所选、有所不选,选与不选之间,大致说来,属于形象方面,是美的范围;属于非形象方面,则属真、善的范围。在美的范围内,观点重在美丑,但在真、善范围内,观点就重在真假善恶。我始终相信,涉及美丑范围,人的一生,可以只见美的部分,而对丑的部分视而不见;但涉及真伪善恶范围,人的一生,就不能这样逍遥了,在道德上,将逼使我们在真伪上面要去假存真;在善恶上面要扬善抑恶。我们如果在真、善范围,也采取美的观点,视而不见,对假和恶视而不见,我们将发生道德上的过失。因此,对人间真、善范围的任何虚假和罪恶,我们必须去面对、去扒粪、去发掘、去揪出、去打倒……在这种认真下,我们眼之所见,不能逃避。”
      
       ……
      
       “我常常觉得,把美用在感情上、用在人与人关系上,似乎比用在艺术上更有味、更富哲理。”
      
       “你说得没错,我看把美用在感情上、用在人与人关系上,全在能不能在‘奇情’与‘俗情’上表现出高下。‘奇情’是超乎‘俗情’的表现,‘俗情’本身,有时并非一定要不得,但是‘奇情’,却更是要得。也就是说:‘俗情’本身,有时并不一定不好,但是若不来‘俗情’而来‘奇情’,那就更好。人间很多事,看起来完了,其实没完;看起来没完,其实常常完了。用诗来说,前者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后者是‘枝条始欲茂,忽值山河改’。因此,智者和达者看人生,多能不斤斤于盛衰荣枯,他们是失马的塞翁,不以得为得,也不以失为失,因为在许多方面,得就是失,失就是得。这种得失之间的哲理,汉朝贾谊说得深刻,他说:‘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忧喜同门兮,吉凶同域。’意思是说,一切祸中都有福分、一切福里都藏祸根,归根起来,忧喜吉凶,都是一窝里的东西,实在难以保证纯度。所以智者达者从祸中看到福分的一面,或从福中看到祸根的一面,而不患得患失。智者达者以外,另有一种颇富这种色彩的‘美者’——兼具智者达者的唯美主义者,他们能从另一角度,放眼人生。他们认为:人生不但有祸福相倚的一面,也有丑八怪的一面、不漂亮的一面,人过一辈子,不该把自己或自己跟人的关系弄成这一面。这另一面,就是唯美的一面。唯美一面的开花结果,就是‘奇情’。……‘奇情’论者的价值判断,是绝世的、是独立的,他对得失的衡量与鉴定,与‘俗情’标准不同。‘俗情’的标准是‘尽’字,‘奇情’标准却是‘舍’字。‘尽’是一切事情都随波逐流地做,做到胃口倒尽、感情用光、你烦死我、我烦死你为止,一切都‘赶尽杀绝’的干法,不留余地,也不留余情。市井小民在男女情变或婚姻破裂时候,最容易犯缺乏节制的‘尽’字,最后经常是和平开始、战争结束,‘赶尽杀绝’,一切反目相向,丑八怪已极、不漂亮已极。这是‘俗情’标准。相对的,‘奇情’标准却高杆得多,因为它能‘舍’。‘舍’是一种智慧、达观、艺术、决断的结合,它的特色之一是常把‘进行式’转变成‘过去式’,它常在‘俗情’标准的中点上,中间的中,做为终点,终结的终,在‘看起来还没完’的节骨眼上,戛然而止,宣告完了。‘舍’是速决、是早退、是慧剑斩情、是壮士断臂、是为而不有、是功成弗居、是浓抹处淡妆、是无情处有情……”
      
      
      
       “自然对人的意义,既不该是迷信宗教式的敬畏,也不该是骚人墨客式的感伤。自然本身并没有任何种类的感情,更没有感伤。但有些人总错误地把感情赋给自然,认为自然有情,于是天地为愁、草木含悲、落花有意、流水无情……这些人先把自然变成一个‘多情体’,再把自己的情绪随着这多情体转,于是悲从中来。——这实在是一个很有问题的人生态度。至于‘黛玉葬花’之类,那更是病态了。自然对人的意义,应该只有两点:第一点,自然本身是变化无穷的壮观,不论是朝晖夕阴、不论是暴雨明霞、不论是飞絮满天或落叶满地……种种奇景,都值得人在恬静中或快乐中赏心悦目。第二点,自然应带给人对宇宙的远大看法,物换星移、时序代谢……都是使人了解宇宙真相的凭藉。西方的诗人从一粒沙中看世界,从一朵花中看天国;东方的诗人从长江中看逝者如斯,从明月中看盈虚者如彼……这种种观察都可在赏心悦目以外,别有妙语:人与自然本是一体。基督教圣经上说:‘你是从土而出的,你本是尘土,仍要归于尘土。’但说这话的先知并不了解这一现象的科学原理。现在我们知道了‘氮化循环’等化学现象,知道了万物都要复归原始,人生只是过眼云烟,自己乃是不断的在死亡中。有了这种达观的心胸,再回过头来看人世,人才会觉悟到这辈子该怎么活才不虚此生、才会觉悟到此生已为错误的安排浪费许多,实在不应该再浪费下去。这时候人会活得更积极起劲,肯定适合自己的,摆脱不适合自己的,使自己的生命愈来愈发光,而不是愈来愈黯淡。这种炉火纯青的人生看法与做法,人都可以从孤独地面对自然中学到。诗人华滋华斯说‘让自然做你的老师’,我想就是这个意思。所以,感伤一类的情绪,是对短暂生命的浪费,实在是没有必要的。”
      
      
      
       “这唯一的选择也会有内心的部分对立。人生最困扰人的事,莫过于这种选择。这种选择,在一个人头脑简单的时候,只是黑白两极思想的对立,反倒容易;但当他知识程度较高、思想繁复的时候,就发现对立的思想并不那样是非立判、那样黑白分明,这时候,你做选择之前,你会益形困惑,作了选择以后,也会矛盾丛生。在头脑简单的时候,你会很坦然地认为白是好、黑是不好,你选了个一百分,你不选那零分。但是,当你知识程度较高、思想较繁复的时候,你会近乎犹豫不决地发现:你选的白固然是一百分,但不选的黑也未必是零分,甚至是九十九分也不一定。这时候,你的困惑和矛盾就大多了。在这种九十九分的紧迫盯人下,你选了这一百分,你会若有憾焉地没选那九十九分,那九十九分会不断地闹你、闹你,对你尾随不舍。在这种关口,你必须有足够的智慧与达观去做选择后的适应与自解,而这种自解,有时难免是阿Q式的、难免颇有政治性的抹杀意味的。我曾有讽刺性的一首诗,叫做《落选的不好》,我背给你听:
      
       矛盾不能成事,
      
       矛盾只有苦恼。
      
       该把你选出的放大,
      
       再把落选的缩小,
      
       人间的是非太多,
      
       你不能全盘通晓,
      
       为了说你选得对,
      
       你必须说落选的不好。
  •     我对李敖的渊博精通和他的文笔很是钦佩,特别是反复阅读他的作品之后。虽然他很自负、很自恋、很自大、很狂妄,动不动就说自己是什么什么第一人。但是,他的文字很耐人寻味,很有启发,在他的书里,可以领略更多的知识。我读的《上山。上山。爱》源自台湾,竖版、繁体。所以,花了很多的时间才读完。
      上山,是小说。但是读过其《快意恩仇录》,便会发现这两位女主角融合了他生活中的多名女友优点而一体,小说由表及里的传递了李敖的理想爱情情爱写意。就其书中较多的场景描述,不妨供入门级看做情爱的葵花宝典。
      也许李敖早已料到会被冠以“无耻”之桂冠,因此,在开卷便道出“清者自清,浊者自浊”!
      
      
  •     我首先得承认自己的不专业性
      
      我没看过多少李敖的东西
      
      只是小时候 看到过他的一句话 现代文学史前三名:李敖 李敖 还是李敖
      
      那时 我的写字桌的旁边是一箱 高高的立地柜 大大的立地柜上面 是一块 闪闪的换衣镜
      
      撇开我老家的装修格局优劣不谈 当时我的举动 是 对着换衣镜子 咧嘴一笑 默念了三个句子
      
      原来自恋有时也容易
      
      我接触李敖 先是杨澜对他的访谈 再是若干他的杂谈 当然他最多的也是这个 然后就是这部头
      
      这部头是一个女人推荐我看的 看的时候 我已经粗略地知道了女人为何物
      
      所以 对李敖在书中所展现的若干法门 表示惊叹 敬仰地直呼:我叔
      
      有人说 哪个男人自称自己能了解女人的内心 那个男人就是世界上最蠢的男人
      
      李敖在书中表现出了若干拿捏 显得颇有自信
      
      李敖自序中类似于浊者清者的描述 让人想起关于红楼梦的若干批评
      
      其实有一种简便的阅读方式 将XXX情节抽取 整理为一书《阳明山上半甲子 乱世迷情绕指葇》 封面斜插横粗黄线:黄书!
      
      然后将里面先生谈文艺若干 整理一书:《李敖先生谈艺录》或是《李敖:我与艺术面对面》 封面 李敖正襟危坐书墙中
      
      再则期间若干英译诗歌 收入《李敖花边录》之“早年英诗选译”
      
      最后 关于政论若干 可收入晚报百姓杂谈栏目:“有话大家说”之我看台湾好多年
      
      
      好了 下本书:《北京法源寺》
      
      
      
      
      
      
      
  •     花开可要欣赏,
        然后就去远行;
        唯有不等花谢,
        才能记得花红。
        
        有情可要恋爱,
        然后就去远行;
        唯有恋得短暂,
        才能爱得永恒!
        
        ——李敖《上山上山 爱》
        
        书中故事情节的大部分都是在描写李老头怎么将聪明、美丽的小女生骗上床,其他则都是在写自负狂,包括学识、字画古董鉴赏能力、对政治和政治人物的认识、聪明、处世哲学、以及论证为什么猪比人强之类的狡辩等等。
        
        “我们都知道你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上知天文,下晓地理。你实在是没有必要专门在一本小说里面表达各种批评,各种意见,各种博闻强识。我们都懂的,真的。”
  •      写杂文的都很少写小说,应该是时间的问题,社会总是问题太多,一百条新闻就有一百条不爽,无比发达的大脑,超乎常人的激情,与生俱来责任,使他们无暇他顾。
       中国近现代的杂文大家有鲁迅,李敖,韩寒。都很少写小说,不多的几遍小说中规中矩,像是告诉别人:小说我也会写,没什么难的。鲁迅曾经说,局面跟世事都是异常的窘迫和艰难,也是最需要杂文的时候,杂文是投枪是匕首。而能发射投枪匕首的也就是百难得一的斗士,其中李敖更是斗士中的斗士。
       经常在电视上看到李敖唇枪舌剑的画面,言辞犀利,不给对方以任何的退路。看着这样一个人,我经常想他的另一面是什么样?当战斗结束,当弊端继续,当社会依旧污浊,私下里的他又是怎么样?
       为了能更相信一些出类拔萃者,我们也要从普通人的角度去想他。然而这又是无比困难的,我们与他们之间有一堵无比厚的墙,没有什么可靠的东西,除了他们的著作。
       《上山上山爱》不是一本斗争的书,是一本关于李敖自己的书。全书展现了他的绝望与失望,而他的希望是通过他不屈来展现的:上山,上山,上山,上山,上山……
       喜欢看自己爱的女孩子光着身子仅穿一件自己的白衬衫立在窗边。
       相信轮回的存在,又迷茫于轮回的存在。
       这是一本好书,通过它可以和作者成为朋友。
      
      
  •     性
      除去性爱描写,这本小说就只是一本段子集
      
      段子
      除去各种真真假假,好玩不好玩的段子,这本小说就没什么东西剩下了
      
      自恋狂
      讲段子就讲段子,也挺好的。比较不能忍受的是,不管什么段子最后都能扯到男主角身上——也就是作者本人
      
      卖弄学识
      李大师,我们都知道你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上知天文,下晓地理。你实在是没有必要专门在一本小说里面表达各种批评,各种意见,各种博闻强识。我们都懂你,真的。
      
      时代的错乱
      相比和陈碧君的故事,与小柔的那一段显得更加真实一点。当然对于我而言,都很不真实。毕竟,对于我们这些愣头青,李大师的把妹手段确实是高端了不只一点。当然我们可以把这个归于时代的原因,也因为这个原因,70年代那个故事尚属有趣,2000年发生的那个就实在有点做作了。
      
      最后,李老湿,你不会真把自己当情圣了吧。。。
      
  •     《上山·上山·爱》是李敖继《北京法源寺》后的第二本长篇小说,这本曾一度被视为“黄色”的小说自发行以来以每月上市高达三百六十万本敖居小说排行榜。    这本30万字的小说,主线是一个爱情故事。故事的男主角,基本上来讲,就是李敖的原形。而一个爱情故事中间,插入了一个个有关政治、历史、文化、经济、艺术、哲学、宗教等等宏大主题的对话。这些对话,给我的感觉是:第一,大量的信息如机关枪扫射一般密集地冲击眼球,这些信息在进入大脑后却又无法各安其位,暴露了我知识的溃乏与身体的疲惫。但是,有时候,我比较怀疑,他所说的知识,有多少是真的。第二,李敖的小説很一般,而且很喜欢卖弄知识。其实看过《李敖有话说》这个节目的朋友,应该都会有这样的看法。
  •   我想知道,這本書是否有抄襲 川本喜八郎的《野蔷薇公主和睡美人》?
  •   @老无所依,你说的内个我没看过
  •   博引过头就不能勃起了
  •   矮油,这书听起来不错!哪天去拜读一下!!!
  •   这评论的风格我喜欢
  •   薇薇 您老是个粪青~~~~~
  •   一番犹如被文艺青年欺骗后倒的苦水,未了,还拉了李敖大叔当靶子。
    “流氓”是个很高级的词,高级在于不同的时候可以阐述不同的意思。古代有多少风流才子,招蜂引蝶,有人说他们是流氓吗?而世俗的流氓,就是没什么文化,出口成脏那种,甜言蜜语威逼利诱无知青春少女OOXX之流。还有一种流氓,大概就是恋人之间的一种甜蜜的称呼?
    楼主之所以咬牙切齿,大概是因为此人既管不了下半身,再加上是自大,自私和狂妄吧。有云:帅哥如此多情,引无数MM竞折腰。女人永远都是感性动物,或许楼主是幡然醒悟的那一类吧,可喜可喜。
    我是一个善良的流氓,只会对一个女人耍流氓。请不要玷污了“流氓”这个高级次,或者“伪君子”更适合于的那种形容。
  •   这也可以?写诗愤青……犀利女
  •   GG哥,你的标题好拉轰~
  •   年老的他变得有些啰嗦,但仍无法掩饰他的魅力,敢说敢做,虽无法对社会现状有所改善,却依然值得你我敬畏。
  •   同感。李敖最有本事把所有的书(不管什么主题)都写成喋喋不休的《李敖有话说》。
  •   丫有强烈的自卑感,并且部分转化为自大感
  •   看这本书的感觉是 李敖是一个没有爱过的人
  •   @囧之女神daisy
    看《李敖有话说》是中学时候的事情了,看过几期就颇觉奇怪,怎么他扯什么事情最后都能扯到自己又多牛逼这个中心论点上面。
  •   我想知道,這本書的框架是否有抄襲 川本喜八郎的《野蔷薇公主和睡美人》?
  •   ls这个问题我回答不了。。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