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讲稿

出版时间:2009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作者:(瑞士)布克哈特  页数:333  字数:250000  译者:刘北成,刘研  
Tag标签:无  

前言

  上世纪初。中国学人曾提出中国史是层累地造成的说法,但他们当时似乎没有想过,西方史何尝不是层累地造成的?究其原因,当时的中国人之所以提出这一“层累说”,其实是认为中国史多是迷信、神话、错误,同时又道听途说以为西方史体现了科学、理性、真理。用顾颉刚的话说,由于胡适博士“带了西洋的史学方法回来”,使他们那一代学人顿悟中国的古书多是“伪书”,而中国的古史也就是用“伪书”伪造出来的“伪史”。当时的人好像从来没有想过,这胡博士等带回来的所谓西洋史学是否同样可能是由“西洋伪书”伪造成的“西洋伪史”?

内容概要

本书是雅各布·布克哈特于1865—1885年间在巴塞尔大学教授历史课程时的讲稿,最初的德文本由埃米尔·迪尔整理,以《历史段章》为题出版。中文翻译依据的是自由出版社于1999年出版的、哈里·琼的英译本《论历史与历史学家》。为标明此书的讲稿性质,中译本决定采用与德文本相近的书名——《历史讲稿》。

书籍目录

中译者说明英译本序言英译者前言第1章 古代  1.古代史及其范围  2.研究古代史在精神上不可或缺  3.文明与野蛮的界线  4.为什么今天“受过教育的人”不再能够理解古代  5.埃及的历史意义  6.最早创建城邦的腓尼基人  7.迦太基  8.雅典  9.罗马及其在世界历史申的使命  10.罗马帝国的头两个世纪第2章 中世纪  11.中世纪  12.早期基督教  13.作为一种殉教者宗教的基督教  14.禁欲苦修及其立场  15.尼西亚基督教的传播  16.教会  17.朱利安皇帝和复辟异教的企图  18.西欧阿里乌斯派及犹太人  19.西罗马帝国的崩溃  20.克洛维一世之功业  21.创立宗教的穆罕默德及伊斯兰教  22.伊斯兰教的专制  23.伊斯兰教及其影响  24.8世纪教皇的两大现实  25.查理曼  26.诺曼人  27.拜占庭帝国及其使命  28.毁坏圣像之争  29.十字军  30.十字军的痛苦与牺牲  31.对中世纪晚期的评价第3章 1450—1598年的历史  32.1450一1598年,以及19世纪对这段历史的看法  33.中世纪晚期的英格兰  34.理查德三世  35.玫瑰战争以及苏格兰  36.勃艮第  37.勃艮第的大胆查理  38.法国和统一观念  39.路易十一  40.弗里德里西三世治下的德意志帝国  41.奥斯曼人  42.佛罗伦萨共和国  43.1494年的战争  44.教皇的权力  45.意大利和欧洲其他地区  46.西班牙和葡萄牙  47.宗教改革的开端:总论  48.路德  49.德意志宗教改革:它的原因和精神后果  50.宗教改革:新教与传统一一新教义的不宽容  ……第4章 17和18世纪史第5章 革命时代索引

章节摘录

  第1章 古代  1.古代史及其范围  对历史的总的导论在此略去了;对古代史的专门导论也可以简而言之。说到我们的主题范围,遵循的是这么一条:只有文明民族而非原始民族,可纳入较高意义上的历史。即便是关于后者,也保留着充足的资料(希罗多德)。因为古词[希罗多德意指的历史]本身兼指民族学和历史学。然而仅当文明民族与之发生冲突,就像居鲁士与马萨吉特人或大流士与斯基台人那样,原始民族才引入注目。民族学因而将被限制在其基本方面。至于文明民族,那些其文化没有汇入欧洲文明的,也不在我们考察之列,例如日本和中国。印度也一样,它只在很古的时候牵涉到我们——先是因为雅利安种族类型与讲任德语的民族同源,再就是因为它与亚述人、波斯人、马其顿人等民族都有接触。我们的主题是那种显然关乎当今、关乎未来的过去。我们的指导思想是文明的进程,是不同民族之间以及各个民族自身之中诸文化层次的演替。我们自己的时代和文化与之一脉相承的那些历史事实的确应该特别加以强调。  这些历史事实之多超出人们想象。这个连续体蔚为壮观。环地中海和远至波斯湾的各民族实在是一个生机勃勃的存在,是最优秀的活跃人群。在罗马帝国中,这一存在果然达成了一种统一。只在这里,精神的各个前提才得以实现;只在这里,发展才占优势,没有绝对的衰落,而只有变迁。  在与曰耳曼民族新的融合之后,在又一个1500年或2000年之后,这一活跃的人群重新脱颖而出,它消化了美洲,而今即将彻底打开亚洲。还有多久,一切消极的存在都将被它征服和浸透?非高加索人种抵抗、屈服、灭亡。埃及人、巴比伦人、腓尼基人,那时已为这一征服世界的力量奠定了基础。不但通过跳跃和对立面的激发,也通过缓隕的发展,我们在精神上与他们联系在一起。能够从属于这一活跃的人群,实乃幸甚。  2.研究古代史在精神上不可或缺  古代世界的历史,即所有那些其生命汇入我们生命的民族的历史,在世间一切流行的学问领域中,就像一个贯穿始终的主旋律。  我们不能这么想,觉得经过四个世纪的人文主义,古代世界的一切都被学到手了,所有的经验和材料都被利用了,觉得在那里即将一无所获,因此人们该满足于了解更近的时代,或许是对中世纪作一番怜悯或不情愿的研究,把时间省下来用在更为有用的事情上。  只要我们没有变回野蛮人,我们就绝不应该离弃古代。野蛮人和现代美国的文明人毫无历史意识。  在我们那充满困惑和惊奇的生存中,我们不由自主地紧紧抓住这种关于人的知识,这种我们在生活中所遇到的和为历史所揭示的,关于人类的经验知识。对自然的思索无法满足我们,无法给予我们充分的慰藉和指导。  所以我们决不能把任何过去的东西束之高阁,我们不能留下空白;在所有给我们留下记载的世纪中,向我们言说的其实是那个整体。  世界的三大时代或许像斯芬克斯之谜里一天的三个时段?它们更像一场行动和受苦的人通过无数化身的持续轮回。一种诚挚的探究会想要辨明所有这些变化并摈弃任何对特定时代的偏袒(有所偏好没什么错,那是品味问题),对人类总体上不完善的感受越深切,这种探究就越想尽快去辨明。一旦了解到,从未有过,将来也决不会有在某种想象意义上的幸福的黄金时代,人们就会免于糊涂地高沽某些过去,兔子盲目地失望当前或痴迷地期待未来,但人们会在对以往时代的思索中认识到无上高贵的事业之一,那就是被视为一个整体的人类,其生活和受难的经历。  然而古代对我们有极为特殊的重要性;我们的国家概念起沥于此;这里也是我们的宗教,以及我们文明中最持久部分的诞生之处。它的形象作品和文字作品有很多垂范后世,无法企及。论亲近还是对立,我们都从古代获益无穷。  不过还是让我们把古代看作仅仅是人之戏剧的第一幕,我们眼前的这场悲剧充满了道不尽的艰辛、罪疚和哀痛。即便我们的祖辈是另一些民族,他们仍如孩童般酣睡在古代伟大的文明民族旁边,但我们仍觉得自己是后者的真正子孙,因为他们的灵魂传递给了我们,他们的功业、他们的使命、他们的命运,在我们身上存续。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历史讲稿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2条)

 
 

  •     《历史讲稿》是布克哈特的授课的记录。
       英译本的序言中写到:布克哈特在雅典和佛罗伦萨这样的小型城市国家中找到了他理想的政治共同体,自由连同高雅文化(文学、音乐和精美的艺术品)陈宫程度不同地在这些地方繁荣起来。现代世界则吓坏了不可哈特,它无情的迈向庞大城市,在这些城市里,人类过着固在琐碎、粗俗和物质饱足之上的,疏离、孤独和茫然的生活。
       是这样吗?难以回答!
       但是本书给了我一个清晰的认识,关于世界历史以及其他,也像瓦尔特.格尔茨赞美道:关于世界历史及其各种动力,很难想象会有比它更为深刻的介绍。
       讲稿上的历史,拜读!
  •     1。布克哈克的这本《历史讲稿》让我觉得很幸福。我在学校所谓苏联式建筑的图书馆旧馆里迷了路,然后偶然遇见了它。每天头脑最为清晰精力最为充沛的时间里我读它,长达一周。这一周,让我觉得离真理很近。
      这种感觉,正如李太白遇到花雕,哪管他这酒背后是哪家女儿红颜命薄,先醉,先醉。
      中国人喜欢编排“历史”,各个朝代的八卦故事都被扒拉出来搬上荧幕,连犄角旮旯里的小宫女估计都能拍成一部百集励志剧。但,这是历史故事,不是历史。很少有文史专业之外的人读史,并且将之视之为常情。眼下,读野史成为潮流,读正史的被当做傻瓜。易中天冷了之后,袁腾飞又火了一把,我不知道再多出几个这样的说书的,中国人的词典里还有没有一个历史的概念,还是说我儿子将来只能去读读《一个都不正经》?
      补充说明一下,《一个都不正经》真是一本奇书,看得我是寒从脚底起,恨从胆边生。幸好我没有这本书的实体,否则我一定将之碎尸万段而后快。
      
      2。在一次女性主义的课上,老师和我们讨论后殖民主义的问题,她说可以尝试引入后殖民主义来分析中国的具体问题,我说中国目前还没有这个话语空间,好比为什么萨义德也只能在美国薯条煮酒论故乡。老师说,不对,中国还是有空间的,你看,农民工问题不也是层层递进得到解决了么。
      我于是沉默了。二零一零年了,原来我们对言论自由的要求还是这么低啊。我亲爱的老师,CN何曾给过反主流以空间,非主流的空间倒是风生水起呢。我们国家在一些问题上的宽待,是基于这些问题归根结底是社会问题、民生问题,而非思想问题和政治问题!舆论再怎么挑唆农民工的问题,在立场和利益上,都是和庙堂上的人完全一致的,毕竟咱农民在历史上也是狗急了跳过墙的,谁愿意看到历史重演?!所以,安抚吧,安抚罢了。
      利用与反利用,我建议设立为公务员考试必考科目之一,名曰“民众哲学”。
      而在这本《历史讲稿》中,你将看到何谓真正的挑战。关于广泛的道德败坏和政治冷淡,关于古代精神的美感和现代原则的邋遢,关于这个五光十色的世界所赋予我们的骄傲和自负,其实是多么的可笑和脆弱。
      
      3。为什么今天“受过教育的人”不能再理解古代?
      这个问题,布克哈特先生,不只你存有薄责,我亦引以为憾。普世的罗马成为了遥远的寄托,就像奔放的战国也未能遗存下微弱的脉搏。没有人试图去理解和想象,在曾经广阔的视野之下,有一股温和的煦风拂过人类古老文明的萌芽,轻轻的,生怕惊动,唯恐有伤。
      是的,裁决是否偏向当今颇成问题,当道德与人民的幸福反不如前,我们如何不眷恋那个温文尔雅的时代。那是深思熟虑的立法,稳妥舒缓的民主,以及开放宽容的专制。布克哈特说:“就让我们闭上双眼;经验告诉我们,人类经历许多世代才能获得少许精华,且在未来不会做得更好;因而,此时此刻,面对物华天宝的毁灭不存,我们不妨痛悼。”
      
      4。及此,我发现我还是没有开始评论这本书。这个前奏真是漫长,那么,容许我再酝酿两天,回味三遍吧。
      
      
  •     1888年,已经精神错乱的尼采从都灵给布克哈特寄去一封奇怪的信,在信中尼采写道:“那只是一个小笑话,因为我看透了创造世界的单调乏味。现在你——你的艺术——是我们的导师,我和阿里阿德涅在一起只是为了保持所有事物的黄金平衡,我们已经拥有了高于我们的一切…”事实上,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布克哈特就与年仅二十四岁的尼采在巴塞尔大学一同执教过并互有往来,尼采曾公开的宣称布克哈特是使巴塞尔大学闻名于世的最大功臣。但此后,布克哈特渐渐疏远了尼采,不仅是因为他们的历史观念不同,更重要的是,布克哈特不想因尼采而变成“公众的噱头”(虽然事实并非如此),1872年,维拉莫威兹猛烈的攻击了尼采的“未来语言学”,顺带还攻击了布克哈特,后者作为一个天生的保守主义者,布克哈特采取的举动一如他的保守主义风格,与尼采保持了距离。直至1889年,在收到尼采最后一封寄给他的信后,布克哈特像长辈那样,关切的询问了尼采的状况,并设法将尼采安排在巴塞尔接受治疗。
      
      从布克哈特与尼采对于历史观的分歧来看,布克哈特喜欢将自己摆在其所谓的“业余者”的立场,而这种态度正是尼采所不认同的,在给布克哈特的信中,尼采就历史学者的公正性等问题对布克哈特有过质询,但布克哈特声称,其“从未梦想过讲述世界历史这样庞大的课题,”而是“想使其每一位听众感受和了解到每一个人能够而且必然的从他们感兴趣的历史中获益。”作为一个历史学家,布克哈特一直反对历史研究者只沉溺在历史的事实和材料中不可自拔。某种意义上,布克哈特的这种态度强有力挑战了传统的实证主义历史编撰学,虽然这种态度至今还饱受争议,但其拒斥纯粹事实所构成的历史暴政反而显示出了布克哈特对历史特别是他所强调的“文化史”独特的眼光和魄力。
      
      然而在我看来,布克哈特真正令我倾心的是身为一个历史学家的隐忧,焦虑和恐惧。在查尔斯达尔文和卡尔马克思的时代,布克哈特对进化论,历史理性主义和自由主义一直持有着近乎本能的反感。在与诸如伏尔泰一拨启蒙思想家的论争中,布克哈特对所谓的历史进步和高喊自由,暴力革命的轰轰烈烈的人群始终保持距离和警惕。虽然布克哈特并不是一位预言家或政治思想家,但随着十九世纪乃至二十世纪的种种事实相继的发生,我们不能不钦佩其对历史的深刻洞察和预见力。他预见了资本主义,工业化和科学化下的人类那浮躁且动荡的生存前景,预言到蛊惑人心的政客时代和极权主义时代的来临。从发生在他身旁席卷欧洲的民主革命和被逐渐解放的人欲开始,布克哈特已经越来越远离了他所忧虑的时代,自十九世纪五十年代起,布克哈特在匆匆的望了一眼他深感不安的动荡的欧洲大地之后,把自己封闭在了书斋里,而留下的是一个渐行渐远宿命般的大师的背影。
      
      这本布克哈特于1865年至1885年在瑞士巴塞尔大学的讲稿正如其英译本序言里所说到的那样,它秉承了布克哈特一如既往的治史风格,地地道道的是一本“深刻的反主流文化之作。”之所以反主流是由于布克哈特依旧不合时宜的在其讲述历史事实的言语深处总是彰显着一张厌恶几百年来启蒙和进步历史的脸孔,平均主义,物质消费主义还有大众民主都遭到布克哈特坚定的怀疑和排斥,布克哈特经常在讲述中时不时的就借古讽今一把,而在讲述古代乃至中世纪时代的城市,政体或艺术时,布克哈特却往往流露出内心中的向往和深情。现代世界带给布克哈特的恐怕只有恐惧而已,那些革命和吵吵嚷嚷的人群总会令布克哈特显得不知所措,于是我们在讲稿里看到,面对着路易十六被审,雅各宾派,拿破仑,波拿巴,立法会议和俱乐部,革命派别的相互毁灭,布克哈特送去的词汇经常是疯狂,恐怖,漂流,诅咒,放肆,没有敬意,变化无常。
      
      的确,布克哈特希冀中的古老的欧洲大陆的传统早已一去不复返了。作为在那个传统下的现代人,布克哈特的痛苦显而易见,但他的怀疑和固执己见仍在他注视历史的眼神中闪烁着不安和启迪的光亮。我想,这种光亮对另一个更为古老却更深的陷入现代化泥淖的国度不无启示。
      
  •   艾尔伯托.科尔写的序言非常精彩出色,为全书增色不少。比映布克哈特的正文来读,理识、旨趣与史实相融相衬,足可开启心智。“自由的行使要求道德和知识上的美德。”没错,何时何处不需如此。
  •   关于他和尼采的交往补充一小点,后期的布克哈特与尼采无论的学术上还是个人接触上都实在无法兼容,不得不主动澄清与尼采的联系已经非常少。
  •   尼采的癫狂的确是让人无法企及。尤其是布克哈特这样相对于保守的历史学家。
  •   尼采和布克哈特的矛盾不在于性格保守与否。如果一定要说,那必须说是来自于基本的历史观不同。
    布克哈特认为,历史的核心动力来源于三方面:文化、宗教和国家。历史是在这三种力量的交错中前行。伟大人物重要,但也不过是历史长河中的一枚棋子。详情可参见《希腊人和希腊文明》。
    而尼采认为,历史的核心动力来自于伟人,是天才推动社会和历史前进,即他的超人哲学。详情可参见《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权力意志》。
    而二人使自尼采年轻时候的交好也有思想上的渊源。
    第一,“二者思想最一致的地方莫过于他们对历史循环论的某些根本原则的一致反对”;
    第二,二者都认为,悲观主义是人类创造力的源泉。此观点来自他们都欣赏的叔本华。
  •   哎呀,好像读这本书的人真的不多....
  •   好文。
    在某种意义上,这本讲稿的风格,倒像韦伯
  •   好书需搭配好的序言,《历史讲稿?的英译本序言起到了抬升原文的作用
  •    哎呀,好像读这本书的人真的不多....
    --------
    但是读后却余音绕梁。
  •   布克哈特对于伟人的态度多少有些矛盾,特别是对于权力型的伟人,他提醒读者们不要把权力和伟大混为一谈,并且指出人们在衡量伟人的时候,往往会根据自身的立场和利益进行取舍。
    不过老布对于艺术家型的伟人就宽容的多,因为他深信艺术具有独立性,其核心动力是想象,是个人的创造活动,每一位卓越的艺术大师在历史上的作用都无可替代。
    我想这和老布同时是一位艺术史家不无关系,读老布著作时,我总是若有若无地感受到他以一种审美的眼光端详历史。在国家、宗教和文化这三者中,布克哈特视为重中之重的始终是文化,而艺术乃文化之精华,亦是自由精神的结果。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