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出版时间:2009-6  出版社:吉林大学出版社  作者:叶依广 等 著  页数:287  

前言

  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奇迹,令世人瞩目。但是,这种经济奇迹在中国的不同区域的表现是不同的,也出现了许多区域经济发展问题,如区域产业结构趋同、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区际贸易摩擦与地方保护主义、区域性贫困等等诸多问题,对此,国内外学者对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从不同的视角进行了大量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与其它研究成果有所不同,本书以区域经济理论及现代经济理论为指导,以案例分析和实证研究为主,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研究。本书共分10章,其结构及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产业结构与区域经济发展。以产业结构演进理论为出发点,研究了产业结构对区域(三大地区及各省市)经济增长速度、区域经济经济效益的影响,并对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三次产业变动情况及调整方向进行了考察。  第二章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以我国中部的湖北省为案例,研究了省内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测算了20世纪90年代湖北省区域经济发展的综合差异、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从自然环境因素、交通运输区位、科技与人力资源质量、产业结构演变、固定资产投资因素等方面分析了其成因,并提出了协调发展对策。  第三章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以我国东部的江苏省为案例,研究了经济发达地区省内的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问题。以变异系数、非均衡发展指数分析了江苏省内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态势,以因子分析法考察了省内区域城市辐射力,从投资水平、投资规模和投资效率的角度分析了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原因,并以梯度理论、点轴理论、辐射理论对如何促进江苏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进行了探讨。  第四章外向型区域经济发展。以苏州市为案例,研究了外向型区域经济发展问题。以偏离一份额法和MALMQUIST指数等方法、从对外贸易与外资两方面实证分析了苏州市的外向型经济发展状况,从经济区位、经济基础、投资政策、人力资源、主导产业、投资环境等方面分析了其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有利和不利的因素,并提出了有关对策。

内容概要

  第一章产业结构与区域经济发展。以产业结构演进理论为出发点,研究了产业结构对区域(三大地区及各省市)经济增长速度、区域经济经济效益的影响,并对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三次产业变动情况及调整方向进行了考察。第二章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以我国中部的湖北省为案例,研究了省内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测算了20世纪90年代湖北省区域经济发展的综合差异、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从自然环境因素、交通运输区位、科技与人力资源质量、产业结构演变、固定资产投资因素等方面分析了其成因,并提出了协调发展对策。第三章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以我国东部的江苏省为案例,研究了经济发达地区省内的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问题。以变异系数、非均衡发展指数分析了江苏省内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态势,以因子分析法考察了省内区域城市辐射力,从投资水平、投资规模和投资效率的角度分析了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原因,并以梯度理论、点轴理论、辐射理论对如何促进江苏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进行了探讨。第四章外向型区域经济发展。以苏州市为案例,研究了外向型区域经济发展问题。以偏离一份额法和MALMQUIST指数等方法、从对外贸易与外资两方面实证分析了苏州市的外向型经济发展状况,从经济区位、经济基础、投资政策、人力资源、主导产业、投资环境等方面分析了其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有利和不利的因素,并提出了有关对策。

作者简介

  叶依广,男,浙江省金华市人。1966年南京大学地理系毕业后在中国科学院工作,1980年调入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从事研究和教学。现任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和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农业大学区域经济发展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学会理事、江苏省农业资源与区划学会副理事长、四川省世界经济学会特约研究员等职。获江苏省优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主持省部级及其以上研究课题15项(合作研究课题除外),先后获得省部级及其以上研究成果奖12项,其中国家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和四等奖3项,省部级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项。出版《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原理》等学术专著和教材11部,其中主编出版的全国高等农业院校“十五”规划教材《区域经济学》获中华农一业科教基金会2008年全国高等一农业院校优秀教材奖。发表学术论文90多篇。主要研究方向:区域经济与可持续发展、资源与环境经济。

书籍目录

第一章 产业结构与区域经济发展第一节 产业结构演进与区域经济发展一、产业结构二、产业结构演进三、产业结构演进与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四、区域产业结构与区域经济发展第二节 产业结构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一、产业结构对区域经济增长速度的影响二、产业结构对区域经济效益的影响三、产业结构变动速度、方向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四、产业结构转换能力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第三节 产业部门增长效应的区域比较一、各产业部门增长率的实证考察二、工业部门增长效应区域差异的实证考察三、地区工业结构趋同问题合宜性与非合宜性分析第四节 我国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方向一、区域三次产业结构变动分析二、区域三次产业结构调整的一般方向三、以效率为导向推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第二章 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第一节 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测算方法一、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有关概念二、区域经济差异的测算指标三、区域经济差异的测算方法第二节 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实证分析一、对所研究区域的界定二、湖北省区域经济差异的测算指标三、湖北省区域经济差异的测算方法四、湖北省区域经济综合差异变化特征五、湖北省区域经济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变化特征第三节 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原因一、区域土地形态类型结构因素二、交通区位因素三、区域科技与人力资源质量因素四、区域产业结构因素.五、区域固定资产投资因素第四节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对策一、建立多层次的区域城市网络体系,发挥中心城市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的作用二、因地制宜,合理调整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三、谋求经济相对发达区域与落后区域的共同发展第三章 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分析方法一、研究背景二、分析方法第二节 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实证分析一、江苏省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变化趋势二、江苏省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深层分析三、江苏省区域城市综合实力的非均衡发展状况四、江苏省区域城市辐射力评价第三节 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原因一、投资与江苏省经济增长的关系二、投资率与江苏省区域经济增长三、投资效率差距与江苏省区域经济增长差距第四节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思考一、对梯度推移理论的思考二、对点轴开发理论的思考三、对辐射理论的思考第四章 外向型区域经济发展第一节 外向型区域经济发展概述第二节 对外贸易与区域经济发展一、外贸出口与区域经济总量二、出口产品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三、出口导向与外资的增长第三节 外资与区域经济发展一、外资与区域经济总量二、外资企业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三、外资的结构性变化与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四、外资企业的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五、外资与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第四节 外向型区域经济发展影响因素一、经济区位二、经济基础三、投资政策四、人力资源五、主导产业六、投资环境第五节 外向型区域经济优化方向与政策选择一、外向型区域经济的优化方向二、外向型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选择第五章 标准耕地经济评价及区域比较第一节 标准耕地一、标准耕地及其确立缘由二、标准耕地经济评价的意义第二节 标准耕地经济评价原理一、耕地的因素分析二、耕地经济评价的理论依据三、标准耕地经济评价因素选择四、标准耕地经济评价原则第三节 标准耕地经济评价方法一、耕地经济评价单元的划分二、标准耕地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三、标准耕地经济评价方法第四节 标准耕地经济评价的实证分析一、评价指标的选取二、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第五节 标准耕地经济评价的区域比较一、江苏省标准耕地经济评价区域比较分析二、标准耕地在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中的应用第六章 长江流域东西部区域经济发展第一节 长江流域东西部区域经济发展概述一、长江流域西部地区概况二、长江流域东部地区概况第二节 长江流域东西部区域经济比较一、长江流域东西部自然资源禀赋比较二、长江流域东西部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三、长江流域东西部经济发展活力与竞争力比较四、长江流域东西部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五、长江流域东西部特色文化比较第三节 长江流域东西部经济发展差异的原因一、地理区位条件二、自然条件与交通状况三、经济发展起点的差异四、基础设施条件五、产业布局与投资导向六、国家非均衡发展战略及相应的投资政策和优惠政策七、对外开放第四节 长江流域东西部区域经济协作探讨一、长江流域东西部经济协作的现状分析二、长江流域东西部经济协作的重点领域三、长江流域东西部经济协作应注重的问题第五节 长江流域西部区域经济发展竞争优势的构建一、发展特色经济,形成互补性经济竞争优势二、创建良好的区域发展环境三、培育西部的长期持续发展能力第七章 长江三角洲区域市场一体化研究第八章 区域产业集聚探析第九章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第十章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问题考察后记

章节摘录

  以上因素的确都是造成我国三大地区差距扩大的原因,但是同时我们也遗憾地看到:从产业结构的角度来解释地区经济增长差异的研究成果,国内并不多见,仅有林毅夫、林凌等人进行过相关分析。产业结构的状况是否对经济总量的增长有着重要的影响呢?答案无疑是肯定的。发展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和各国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经济发展一方面是经济总量的不断增长,另一方面是与之相伴的产业结构不断演进。经济总量和产业结构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紧密联系的两个相对独立的运动的经济现象。一般来说,在经济发展中,经济总量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产业结构的状态。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在20多年持续高速增长的基础上,我国经济已经开始从较为简单、粗放的发展阶段进入到一个复杂的转折时期,理论分析和国际经验表明,在经济发展的这一新阶段中,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将发生重大变化,那种主要依靠要素投入支持的粗放型增长将会受到资源和环境的双重约束。这时要保证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就必须提高要素的利用效率,走集约型增长的道路。  既然提高要素生产率是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所在,那么如何促进生产率增长就自然成为我们关心的问题。就目前的认识水平而言,生产率提高的机制主要是产业结构转换、科学技术进步和内生经济增长等。产业结构的转变一直是经济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从库兹涅茨提出现代经济增长概念以来,已有大量的关于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转变关系的实证研究。从这些研究中可以看到,与科学技术进步和内生经济增长是通过提高部门生产率来达到促进整个经济的效率水平的作用机制不同,产业结构转变对生产率的影响是通过将生产要素从低生产率部门向高生产率部门转移,从而平衡要素在不同部门的生产率来达到提高全社会平均生产率水平的。当前在我国,由于制度和政策等因素影响,生产率在不同部门间的非均衡现象非常普遍。因此,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来实现产业间生产率的均衡化,从而促进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然而由于我国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要素禀赋、生产能力和生产结构状况都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各产业部门增长率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程度也不一样,因此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侧重点也应该不同。那么,哪个(些)产业部门增长率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最大,哪个(些)产业部门的生产率最大,在我国三大地区中上述产业是不是一致的,三大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的方向如何,这些都是本章所要解决的问题。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