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和史的证言

出版时间:2009-5  出版社:吉林大学出版社  作者:胡连成  页数:249  
Tag标签:无  

前言

就在美利坚合众国次贷证券信用下跌导致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的2008年10月,日本航空自卫队最高长官——航空幕僚长田母神俊雄撰写的论文获得了民间企业举办的悬赏论文的最优秀奖,这一事件曝光之后,舆论大哗。该论文的内容是,将日本在伪满洲国、朝鲜半岛实行的殖民统治正当化,并对禁止行使集体自卫权的现行宪法提出质疑。关于日中战争,该论文认为,“中国政府说‘日本侵略了中国’,其实是蒋介石把日本拖进了这场战争,日本才是受害者。”关于伪满洲国、朝鲜半岛,该论文认为,正是由于日本的殖民统治,“当地人民才得以从暴政中解放出来,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

内容概要

战后60年来,包括中国人民在内的亚洲各国人民对于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给各国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对于日本军国主义势力和法西斯势力策划战争和推动战争的状况,已经进行了很多揭露和批判。但遗憾的是,对于包括文学家在内的日本国内支持战争的民众势力,却没有进行充分的揭露和批判,这种状况亟需改变。本书的工作,就是改变这种状况的努力之一。    本书的目的在于,揭示日本文学家在战时体制下全面或部分地协助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的事实,促使人们对于目前日本国内潜在的军国主义势力和极少数猖獗的右翼势力保持警惕。本书对于战时体制下文学家这一群体的战争协力行为持批判态度,但这并不意味着,本书一味地纠缠文学家的战争责任和战后责任。本书的终极目的在于,深刻反思历史,以史为鉴,反对战争,捍卫和平。

作者简介

胡连成,1962年生。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华侨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近现代中日关系史、近现代日本文学史。
1999年7月~2000年7月,任日本东京大学客座研究员;2003年7月~2004年7月,任日本国际交流基金特别研究员兼东京大学客座研究员。
已出版专著:《走向

书籍目录

序绪论1  关于战争责任的极少数与绝大多数问题绪论2 本课题的研究现状和选题意义第一章 非常时期、准战时体制、战时体制与日本文学 第一节 非常时期、准战时体制、战时体制及其核心意识形态:军国主义一    一、关于非常时期、准战时体制、战时体制的分期问题    二、关于军国主义  第二节   日本军国主义对国民的思想控制不断加强第二章 九一八事变后的日本文学状况(1931-—1937) 第一节 九一八事变与日本文学 第二节 非常时期的无产阶级文学运动 第三节 昭和八年:“转向的季节 ”的来临 第四节 “反动的收获期”——另一种“文艺复兴”第三章   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之后的文学状况 (1937—1941)   第一节 战时体制与日本文学 第二节 战争文学的“赫赫战果”    一、战争文学第一篇:种山润的《战场》    二、“战地报告文学”第一篇:林房雄的《上海战线》   第三节 战时文坛的倒霉蛋和幸运儿    ——石川达三与火野苇平的场合    一、倒霉蛋石川达三及其《活着的士兵》    二、幸运儿火野苇平及其《麦子与士兵》 第四节 笔杆子部队    一、文坛霸主菊池宽    二、“笔杆子部队”的“辉煌战果”   第五节 争先恐后    ——御用文学团体纷纷成立 第六节 战争期间的丑陋表演    ——狂热的诗人们    一、反战诗人与天皇制国家权力的不对称较量    二、御用诗人为侵略战争大唱赞歌第四章   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之后的文学状况(1941—1945) 第一节 文学家的12月8日 第二节 “文坛的解消”——日本文学报国会的成立及其活动 第三节 战时文学的越境    ——3次大东亚文学者大会的召开 第四节 军国末日    ——文学的非文学状况第五章 文学家的战争责任与战后责任 第一节 文学家的战争责任 第二节 文学家的战后责任 结语 历史记忆的选择性失忆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这篇小说描写了武汉作战——自1938年6月溯江开始至10月武汉陷落——的全过程。在这篇小说中,可以强烈地感受到作者深恐《活着的士兵》所引发的笔祸重演的紧张情绪。叙述是客观的,作者决不在作品中抛头露面,对于身处最前线的步兵部队和陆战队的描写是简略的,却对那些全力支援第一线部队、“躲在捷报后面静静地自我满足的不显眼的部队”,花费大气力去描写。这些部队是兵站部队、船舶工兵、扫雷艇、卫生队、医师、宪兵、兵马厂部队、军马运输兵、运输船员等。对于“皇军已经拿下德安,敌人失算,已经溃走西方。”这样的新闻,有时候也予以批评,说他们“夸大其词”了,实际战斗并不是这样轻而易举。小说还描写了几个场面:几个战友还在敌人的重重包围之中,而炮兵却接到命令,要他们炮击这个包围圈;为了便于作战而必须冲人敌人重重包围之中的部队;与占领武汉无缘的部队和伤兵;拼命追赶自己队伍的一等兵,等等。作品揭示了隐藏在武汉作战背后的阵亡、忍耐、悲哀和绝望等,矢野贯一在《近代战争文学事典》中指出:“可以说,这篇作品随处都有危险的描写,其程度甚至超过了《活着的士兵》。”由于充分汲取了上一次的教训,这次在写作方法上进行了“改进”,尽力“避开个人描写,而观察总体状况。”于是,这篇小说只被删去了一些字句,没有背上“笔祸”,这对于倒霉的石川达三来说,实在是一件幸运的事情。《活着的士兵》(1987年中译本)的译者钟庆安和欧希林在“译者的话”中说:“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后半期,日本反动政府对外扩大侵略战争,对内推行高压政策。文学界出现了‘御用文学’和‘纯粹文学’。石川先生逆流而上,在‘御用文学’和‘纯粹文学’之间,发现了区别于二者的新文学领域,在日本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译者最后“激动和兴奋”地说:“作为一名中国读者,当您读完这部著作之后,您不会对石川达三先生肃然起敬吗?

编辑推荐

《昭和史的证言:战时体制下的日本文学》是由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昭和史的证言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条)

 
 

  •   恰当好处的介绍了昭和时代的文学
  •   这本书有助于我们了解在那场战争中文学的作用,文学家对战争的态度以及表现,利于我们对战时日本文学的把握。
  •   内容有点难读懂,枯燥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