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赫鲁时代中国和印度的关系

出版时间:2009-5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尚劝余  页数:407  
Tag标签:无  

前言

本书是福特基金亚洲人研究亚洲项目的最终研究成果。2004年,笔者有幸申请到福特基金亚洲人研究亚洲项目,①当时申报的研究课题是《尼赫鲁与中国》,之后的2005年1月~2005年10月,前往印度尼赫鲁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东亚研究中心,从事相关课题的研究。在尼赫鲁大学图书馆、尼赫鲁纪念博物馆和图书馆笔者得以查阅大量资料,并拜访了尼赫鲁大学、德里大学、中国研究所等机构的许多资深中国问题专家。经过4个多月搜集资料和拜访专家学者后,最终确定将研究重心放在尼赫鲁时代的中国与印度双边关系上。在2005年5月份笔者提交给亚洲学者基金会的中期进度报告(ProgreSS Report)中,陈述了理由和设想:1.由于收集到大量涉及尼赫鲁时代中印关系研究的最新成果和资料;2.这些成果和资料中显露出来印度学者的观点与中国学者的观点之间有很大分歧,甚至争议和对立,因此有必要加强这方面的研究;3.鉴于此,原来的课题名称有必要改成《尼赫鲁时代的中国与印度的关系》,具体分为三部分:尼赫鲁时代的中印友好;尼赫鲁时代的中印交恶;尼赫鲁时代的中印关系对当代和未来两国关系的影响。这样,便形成了本书的提纲雏形。由于条件尚不成熟,在2005年10月份提交给亚洲学者基金会的最后陈述报告(Final Narrative Report)中,仍然用原来的题目和结构。回到中国以后,我集中精力着手按照新题目和结构进行研究和写作。在2006年3月份提交给亚洲学者基金会的年会论文(Conference Pa-per)中,最终确定为《尼赫鲁时代中国和印度的关系》,从而形成了本书的基本框架。下面就本书所涉及的相关问题做一简要说明。一 国内外研究现状尼赫鲁时代的中印两国关系很早就受到国外的重视。还在尼赫鲁时代,国外就已陆续出版了大量涉及这一时期中印关系的论著,特别是有关中印边界问题的论著,迄今已达上百部,可谓汗牛充栋,显示出观点不同与各异的立场。在中国,中印关系研究特别是这一时期的中印关系研究长期属于学术禁区,少有人问津和涉足,直到20世纪90年代由中国大陆学者撰写的涉及这一时期的著作才陆续问世。到目前为止,国内外涉及这一时期中印关系的著作,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研究中印关系的著作中有关这一时期中印关系的章节,另一种是研究这一时代的印度外交政策、中印边界战争、尼赫鲁传记等著作,不过尚无以尼赫鲁时代的中印关系为题全面系统研究的专门著作问世(参看书后参考书目举要)。而在相关著作中,中印学界存在着巨大的观点分歧。

内容概要

本书的写作原则在于:其一,以考察比较中印学界在尼赫鲁时代中印关系问题上的各自立场观点为切人点,探求其问的异同,揭示差异所在,谋求达成共识;其二,避免以往学术著作中暴露出来的明显而浓郁的意识形态感情色彩以及偏激的政治色彩,冷静客观地探讨相关的争议问题;其三,尽量使用客观中立的词语和词汇来表述,戒免某些著作中常见的带有浓郁感情色彩或“冷战时代”印记的词语;其四,从纵向历史的角度,追溯两国关系的流变脉络和演进历程,揭示尼赫鲁时代中印关系发展变化的内在逻辑和历史轨迹;其五,从横向共时的角度,比较分析中印学界的不同见解,剖析中印关系曲折变迁的动机和渊源,揭示尼赫鲁时代中印友好和中印交恶的远因和近因、内因和外因;其六,总体把握和系统揭示尼赫鲁时代对当代和未来中印关系的正面和负面影响,以求消除历史积怨与伤痕,吸取历史经验与教训,避免大起大落,和平共处。

作者简介

尚劝余,1961年11月27日(农历)出生于陕西省长武县相公镇龙头村。毕业于西北大学,1984年获历史学学士学位,1990年获历史学硕士学位,1994年获历史学博士学位。1996年晋升为副教授,2001年晋升为教授。2000年赴美国圣约翰大学做访问学者,2002—2003年赴美国圣约翰大学宗教与文化研究所做博士后项目研究,2005年受福特基金资助赴印度尼赫鲁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东亚研究中心做亚洲基金学者项目研究。现为华南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教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大学南亚研究所兼职研究员,中国南亚学会理事。
著有:《圣雄甘地宗教哲学研究》、《尼赫鲁与甘地的历史交往》、《尼赫鲁研究》、《莫卧儿帝国》、《印度人》、《阿拉伯帝国》、《世界十大探险家》、《金秋的收获:感受美国》、《西方人物的故事》;译有:《莫卧儿在印度的统治》;参撰:《中印大同:理想与现实》、《跨越喜马拉雅障碍:中国寻求了解印度》、《中东南亚研究》、《世界十大皇帝》、《世界十大女皇》。在China Report、World Focus、《当代亚太》、《南亚研究》、《南
亚研究季刊》、《西亚非洲》、《中东研究》、《阿拉伯世界研究》、《世界宗教文化》、《国外社会科学》、《史学集刑》、《抗日战争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有些被《中国历史学年鉴》、《世界史研究动态》、《国际政治》、《政治学》、《世界史》、《宗教》、《文摘报》、《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等收录和转载。

书籍目录

前言第一编 中印友好  第一章 初交岁月    第一节 中(新中国)印建交    第二节 联合国席位    第三节 解放西藏    第四节 朝鲜问题    第五节 友好往来    第六节 小结  第二章 蜜月时期    第一节 “潘查希拉”    第二节 印度支那问题    第三节 亚非会议    第四节 台湾与果阿问题    第五节 友好往来    第六节 小结  第三章 友好原因    第一节 中方观点    第二节 印方观点    第三节 小结第三编 中印交恶  第四章 急剧恶化    第一节 西藏叛乱    第二节 边界战争    第三节 小结  第五章 冷战对峙    第一节 彼此仇视    第二节 互相敌对    第三节 小结  第六章 交恶原因    第一节 中方观点    第二节 印方观点    第三节 小结    第三编 发展与未来  第七章 后尼赫鲁时代的中印关系的发展结语附录

章节摘录

第一编 中印友好第一章 初交岁月1947—1953年,是尼赫鲁时代中印关系的初交阶段。在这一阶段,两国之问初步建立起了友好关系,在许多重大问题上彼此谅解、相互支持、共同合作。第一节 中(新中国)印建交1947年8月15日,印度人民在印度国大党的领导下,经过艰苦卓绝的“非暴力”斗争,赢得了民族独立,获得了“新生”,建立了印度自治领,以后,每年的这一天成为印度的“独立日”。1949年10月1日,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艰苦卓绝的武装斗争建立了新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1950年1月26日,印度宪法正式生效,宣布成立印度共和国,1月26日成为印度的“共和国日”,即国庆日。印度独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中印两国友好关系的建立创造了条件,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在中印双方建交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47年印度独立之时,正值中国的内战正酣之际。

后记

2005年10月我从印度回国,11月中旬参加了在北京大学举行的“亚洲人研究亚洲学者中国同学会”(ASIAFellowsChinaAlumniConference),之后便放下其他一切杂务集中精力撰写本书。经过一年夜以继日的艰苦写作,本书在2006年岁末终于画上了句号。尼赫鲁时代的中印关系是一个颇具挑战性的课题。中国南亚学界有许多专家学者比我更有优势和资质从事这一课题的研究,能够写出更为出色的著作,所以这里呈现在大家面前的这部仓促之作只是一个初步的探索,热诚期望能够抛砖引玉。本课题的研究和本书的写作是在中印两国专家学者和同行朋友的热情关怀与帮助下,在参考学界丰厚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完成的。中国前驻印度大使程瑞声先生通过印度驻中国大使馆为我联系和介绍印度“中国研究所”和德里大学的教授,四川大学南亚研究所张力先生为我推荐和联络尼赫鲁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指导老师,中国社会科学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薛克翘先生为我介绍尼赫鲁大学语言学院中文系老师并邮寄他的著作,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刘学成先生为我复印并邮寄他的英文著作,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赵蔚文女士为我专门赴出版社寻找她的著作,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张敏秋女士和林良光先生为我邮寄他们的著作,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张植荣先生向我赠送他的著作,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邱永辉女士、新华社唐璐女士和云南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邓蓝女士为我复印并邮寄资料,深圳大学印度研究中心郁龙余先生给我转发他在南亚学会年会上的论文,中国社会科学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孙士海先生关照我的赴印度签证。

编辑推荐

本课题的研究和《尼赫鲁时代中国和印度的关系(1947-1964)》的写作是在中印两国专家学者和同行朋友的热情关怀与帮助下,在参考学界丰厚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完成的。中国前驻印度大使程瑞声先生通过印度驻中国大使馆为我联系和介绍印度“中国研究所”和德里大学的教授,四川大学南亚研究所张力先生为我推荐和联络尼赫鲁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指导老师,中国社会科学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薛克翘先生为我介绍尼赫鲁大学语言学院中文系老师并邮寄他的著作。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尼赫鲁时代中国和印度的关系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