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6 出版社:吉林文史出版社 作者:徐潜,栾传大 编 页数:86
前言
尊重自然,强调人们应当正确地认识自然、保护自然,以尊重自然规律为最高准则,以崇尚自然作为人们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依归。 中国古代儒家、道家等学派在人和自然的关系上,一直主张“天人合一”,肯定人与自然的统一。主张以“仁”待人,以“仁”待物,关于人与自然的故事在中国古代比比皆是,如大禹治水,这些经典故事启迪了一代又一代人,至今还被人们口耳传诵,叹悟不已。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类发展的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了人类文明与人类环境的辩证关系。工业文明使人们在征服自然中获得了极大的利益,创造出了惊人的物质财富,但在物质文明发展的同时又常常是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的。现如今我国处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阶段,提倡建设和谐社会,即天、地、人的和谐,旨在树立一种全新的文明观。 在大的环境下,人们不仅要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还要遵循大自然的发展规律,必须摒弃过去那种“人类在自然之上”“人类可以主宰自然”的观念。继承古代先贤,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按照自然规律办事的美德,从点滴做起,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努力建设和谐社会,留给子孙后代一个生态良好、可持续发展的生存环境。
内容概要
《尊重自然》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其精髓就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人格修养。这是我们民族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的瑰宝,历经不同时代先辈们身体力行的汇聚,生生不息,深深烙印在炎黄子孙的心上,成为我们民族能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根基。 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长河中,高尚的民族情感、崇高的民族气节、良好的民族礼仪构成了中华传统美德和人格修养的奠基石,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之间关系的基本价值观,像热爱祖国、服务人民、立志修身、敬业报国、求真务实等。勤俭、廉正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优秀品格。“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勤俭朴素,人之美德;奢侈华丽,人之大恶”,表明中华民族对勤俭与奢华鲜明的好恶态度。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终身保持廉洁、清正的节操,这就是廉正。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以礼仪之邦闻名于世,我国人民从来就有知书达礼的传统美德。知礼讲礼的人大多以他人为重,以社会为重。能真诚待人也正是一个人高尚情操的表现。当今社会,文明礼貌、文化素养对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这是一套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编辑出版的“中华传统美德和修养文库”,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对美德和人格修养的各个方面作出了形象生动的阐释。 《尊重自然》为《中华传统美德修养文库》之《尊重自然》分册。
书籍目录
河神与海神的对话夏革漫话有无大小人生犹如白驹过隙保存失去失去保存殇子有寿彭祖为夭愚公立志能把山移塞翁失马安知祸福见微知著防患未然林类和孔子说生死生死如一随顺自然庄子以天地为棺椁杨王孙求死后裸葬庄子与惠子的辩说厉与西施道通为一言谈交际要看对象言论不分大小是非杞人忧虑天地崩毁抱瓮老人返璞归真孔子困厄不知变通老子杨朱讲天人咸轺讲天道运行顺天德万物自化郑缓给父亲托梦无己守真的至人倏忽为浑沌开窍圣人不由是非途
章节摘录
河神与海神的对话 秋天的大水按着时令到来,众多的川水灌注于黄河。黄河水面宽阔,两岸之间连牛马都分辨不清。于是河神欣然自喜,以为天下之美尽荟萃于己身。 河神顺着水流向东行游,来到北海之边,向东望去,见不到海水的尽头。于是河神改变了欣然自喜的面容,面对海神怅惘地慨叹道:“俗语说:'听到上百条道理。便认为天下没有谁比得上自己。'这话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呀!而且我听说有人小看仲尼的学识,轻视伯夷的高义,一开始我不相信,今天我也就是这样浅薄的人呀!今天我见到你是这样浩大而难以穷尽,才知我同你相比是多么渺小。我如果不是来到你的门前就危险了,我将长久被明晓大道的人耻笑。” 北海之神说:“井中之蛙,不可以同它们谈论大海,是因为它们受到生活领域的限制;夏天的虫子,不可以同它们谈论冰雪,是因为它们受到生活时间的限制;孤陋寡闻的人,不可以同他们谈论大道,是因为他们受到所受教养的束缚。今天你从两岸中走出来,观看到大海,才知道自己孤陋少闻,你将可以参与谈论大道了。天下的水面,没有比海面更大的了,千万条川水归向大海,不知何时停歇,而大海从来不曾盈溢;海底的漏口排泄海水,不知何时停止,而大海从来不曾空虚,无论是春天还是秋天都不变化,无论水涝还是干旱都不受影响。这说明大海远远超过江河的水流,大得不可能进行估量计算。可是我从来没有因此而自满,自以为从天地那里承受到形体,从阴气阳气那里得到元气,存在于天地之间就像小石子和小树存在于大山之中一样。我正觉得自己显得渺小,又怎么会自以为了不起呢?估量一下四海存在于天地之间的样子,不就像众石间的孔穴存在于大泽之中吗?估量一下中原大地存在于四海之内的情景,不就像小米粒存在于大粮仓之中吗?号称事物数量之大叫做万物,人类只是万物的一种;人们聚集于九州,粮食在这里出产,车船在这里通行,而每个人只是人群中的一员;一个人比起万物,不就像是毫毛之末存在于马体吗?五帝所继承的,三王所争夺的,有志之士所处心积虑的,全在于此。伯夷辞让它而博取名声,仲尼谈论它而显示渊博,这大概就是他们自以为了不起的缘由,不也就是像你先前自我称美河水之大一样吗?” 河神说:“那么把天地看做是最大,把毫毛之末看做是最小,可以吗?” 北海之神说:“不可以。具有大智的人观察事物从来不局限于一隅。因而体积小并不看做就是小,体积大并不看做就是大,这是因为知道事物的量是不可穷尽的;察古往今来的各种情况,因而寿长不感到厌倦,寿短也不企求延长,这是因为知道时间的推移是无境的;明了事物有盈虚的差别,因而有所得不感到欣喜,有所失也不懊丧,这是因为知道得失的分际是没有定规的;明了生死之间犹如坦途,因此生于世间不感到欢悦,死离世间也不感到悲哀,这是因为知道终和始是不会一成不变的。人所懂得的知识,远不如他所不知道的多;他生存的时间,远不如他不在人世的时间长。由此看来,又怎么知道毫毛之末就可以断定是最小的限度呢?又怎么知道天地就可以看做是最大的境域呢?” 通过河神与北海之神的对话,说明事物都是相对的,大的并不是绝对的大,小的也不是绝对的小,寿天、生死、得失等等无不如此。事物客观实际是如此,人们的认识也应如此。这是道家齐物的观点。 夏革漫话有无大小 成汤(商朝创始人)问大夫夏革:太古时候就有万物吗?” 夏革说:“假如太古时候没有万物,今天万物是从哪里来的呢?我们所生活的今天,后人也会看做是古代,如果后人也说我们现在没有万物,可以吗?” 成汤又问:“那么,上下、八方有穷尽吗?” 夏革说:“从无方面说是没有穷尽的,从有的方面说也是没有穷尽的,我哪里说得清呢?无穷之外又有无穷,无尽之中又有无尽,因此我知道上下、八方无穷无尽。” 成汤又问:“四海之外还有什么吗?” 夏革说:“拿我们所居住的地方来说,就是如此。我曾向东行到营州,问那里的人营州之东是哪里,那里的人回答说还是营州。我向西行到豳地,问那里的人豳地之西是哪里,那里的人回答说仍然是豳地。我因此知道四海之外同我们这里没有什么不同。因此,大小相包容,是无穷尽的。包容万物的天地,也就如同包容天地的太虚。天地包容万物,是无穷的;太虚包容天地,也是无穷的。我怎能知道天地之外不会有比天地更大的太虚呢?” 成汤又问:“万物有大小、长短、异同之别吗?” 夏革说:“在距渤海之东不知几亿万里的地方,有一条大壑,是无底深谷,名叫'归墟'。八方九野及天河之水,没有不流人归墟的,可是归墟中的水看不出有增减。其中有五座山,一座叫岱舆,一座叫员峤,一座叫方壶,一座叫瀛洲,一座叫蓬莱。这些山的上下高度和四周范围都达三万里,山顶平坦的地方有九千里。山与山之间相距七万里,却互为邻居。山上的楼台都是用金玉建成,禽兽都是纯白色,丛生的树术如同玉石翡翠,树上的花果都很有滋味,人吃了就不老不死。山上居住的都是仙人圣人之类,他们日夜在各山之间飞来飞去的,多得数不过来。可是五座出的底部都没有根,常随着水势上下动荡。没有一刻稳定的时候。仙人圣人们感到很苦恼,就把这事奏明上帝。上帝担心五座山流往四极,从而失去仙圣们居住的场所,就命天神禺疆派了十五只巨龟,用头托住五座山。十五只巨龟分成三班,轮番更替,六万年更替一次。龙伯之国有高大无比的人,迈开两脚没走几步就到了五座山所在的地方,下了一只钓钩就钓起了六只巨龟,把六只巨龟一块背了起来回到龙伯之国,把巨龟的背壳烧灼后用来占卜。于是,岱舆和员峤二山无巨龟托载,飘流到北极,沉没到大海中,仙圣因此而流散的成万上亿。上帝大怒,渐渐削减龙伯国的土地,使之狭小;渐渐缩短龙伯之国人民的身材,使之矮小。至伏羲、神农时代,这个国度的人们还有数十丈高呢。 ……
编辑推荐
《尊重自然》强调人们应当正确地认识自然、保护自然,以尊重自然规律为最高准则,以崇尚自然作为人们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依归。 中国古代儒家、道家等学派在人和自然的关系上,一直主张“天人合一”,肯定人与自然的统一。主张以“仁”待人,以“仁”待物,关于人与自然的故事在中国古代比比皆是。《尊重自然》为“中华传统美德修养文库”之一,收录了一些中国古代经典的关于人与自然的故事。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