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燕京大学来

出版时间:2009-5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作者:侯仁之  页数:604  字数:569000  
Tag标签:无  

前言

仁之和我相识在七十五年前的燕园。我于1931年先入燕京大学历史系,仁之晚我一年入学。在位于适楼(现名俄文楼)一层的西南角的那间课室里,我们听洪业(煨莲)教授讲授“史学方法”。共同的课业和志趣使我们逐渐接近,课余有时在适楼南门外会面,而最常去的地方自然是图书馆。从图书馆出来,仁之总是先送我回到女生二院,再返回未名湖北岸的男生宿舍。从。1932年作为新生踏进燕京大学校门起,仁之在学贯中西的洪业教授极为严格的治学方法训练下,在积极开拓中国沿革地理广阔领域的顾颉刚教授启发下,一步步进入学术研究领域。清初学者顾炎武“经世致用”的学术思想和所提倡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也深深影响着仁之的学业探索。1932年顾颉刚教授开设了“中国疆域沿革史”这门课程,探讨历代疆域和政区的演变,后又发起成立以研究古代地理沿革为中心的“禹贡学会”,设在位于燕大东门外蒋家胡同3号寓所。仁之在这里参加过学会的活动,聆听过顾先生的教诲。学会的同名刊物《禹贡》半月刊也于1934年3月出版,成为交流学习心得和信息的学术园地。仁之学生时期在《禹贡》上先后发表过十余篇文章。

内容概要

侯仁之早年求学于燕京大学,后又留学英国利物浦大学,本书反映了作者的成长历程和求索心路。书中精选早期有关历史地理方面的七篇作品,包括三篇学位论文;还收录了其八篇回忆文字,表达了作者缅怀恩师的深切感念之情,读来亲切可人。   侯仁之是我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被公认为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开创者之一,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为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本书反映了作者的成长历程和求索心路。书中精选早期有关历史地理方面的七篇作品,其中包括三篇学位论文;书中还收录了作者的八篇回忆文字,回顾了燕园生活,以及洪业、顾颉刚、邓之诚等对作者学术生涯的颇多教益。

作者简介

侯仁之,1911年12月生,山东恩县人,历史地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

书籍目录

序我从燕京大学来在弘扬中华文化的道路上——怀念我师洪业教授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二记我师洪业教授登高自卑,行远自迩——三记我师洪业教授从目寇监狱到人间炼狱——四记我师洪业教授师承小记——忆我师顾颉刚教授山高水长何处寻——追忆颉刚师二三事一次意外的收获——忆邓文如师记本年湘、鄂、赣、皖四省水灾陈潢治河天津聚落之起源北平金水河考靳辅治河始末续《天下郡国利病书》山东之部Historical Geography of Peiping

章节摘录

插图:我从燕京大学来一、中西文化交流与时代趋向我作为一年级新生进入燕京大学,是在1932年的秋天。那时大学校园按着预定的规划设计,经历了前后十年时间,已经基本建设完成。整个校园里,风景佳丽,光彩焕发,洋溢着蓬勃向上的朝气。这是我初入学时的第一个印象,至今难忘。因此在这里先追记一下这座校园建设的本身所给我的影响。先从以下两个方面说起:(一)风景如画的校园与中国古典式的建筑。(二)校园历史的探索与传统文化的研究。新建成的燕京大学校园,选址在北京城的西北近郊,是历史上有名的园林区。校门西向,遥对西山。校门以内,跨过一个波平如镜的池塘上的一座大石桥,就进入了教学中心。中国古典建筑形式的大楼,三面环列,中间场地开阔,绿草如茵。从教学中心深入校园腹地,岗阜逶迤,林木丛茂。大路起伏,畅通无阻。羊肠曲径,经过其间。出人意外的是穿过这一区岗阜,突然展现在眼前的是一片微波荡漾的湖泊,水光天色,视野开阔,这就是享有盛誉的未名湖。湖中有小岛,点缀其间,平添无限景色。男生的宿舍大楼,一座又一座,并列在湖泊的北岸。深在湖泊南岸冈阜密林之后的则是传统庭院式的女生宿舍。从入学的第一天起,我就为这座校园的自然风光所吸引,只是后来我才了解到,这里原是两百多年前与清朝皇室有密切关系的一座名园,叫做淑春园。园中河流湖泊的上游,来自紧相毗连的勺园。而勺园的开辟,早在三百多年前的明朝,就已经是一座以水取胜的名园了。可是到了1921年燕京大学在这里开始建校的时候,这两处历史名园的建筑,都巳荡然无存。燕京大学正是在这两处名园的旧址上,经过独出心裁的规划设计,充分利用其自然条件,建造起一座独具特色的大学校园。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即这座校园的建筑物,一律采用了中国古典的建筑形式,这更是历史传统与现代化要求的相互结合。还须指出,校园的规划设计,乃是在美国建筑师Henry K.Murphy的主持下进行的,实际上这也正是在中西文化交流的影响下所完成的足以代表时代趋向的一种新创造。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在燕京大学校园里,还有一些类似景点的建筑物,如小山上古松下的钟亭、俯视水面的临湖轩、湖中小岛上的思义亭和湖边上凌空而立的博雅塔,都是十分引入注目的,而“湖光塔影”更成为校园风景中颇负盛名的写照。在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博雅塔和思义亭。博雅塔的命名和当时燕京大学哲学系的美籍教授博晨光(Luciusc.Porter)有密切关系。他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曾兼任哈佛燕京学社在北平办事处的工作。更重要的是他的前辈曾为燕京大学前身之一的通州协和大学的发展作出过贡献。为了纪念这一历史渊源,燕京大学为供给校园内自来水而建成的水塔,就采取了通州有名的古建筑“燃灯塔”的造型而兴建起来,并且取名博雅塔。“博”字是Potter一字第一声的音译,“雅”字有“儒雅学者”的含义。英文就直接叫做Porter’s Pagoda了。比起博雅塔更有纪念意义的是思义亭。在这里“思”字是Luce一字简化的音译,“义”字有“义举”的含义。英文名称就是Luce Pavilion。这是为了纪念燕京大学第一任副校长路思义(}tenty w.Luce)为燕京大学的筹款兴建所作出的贡献。我深感幸运的不仅是燕京大学校园新落成时就来到了这里而深受其幽美环境的感染,更重要的是当时洪煨莲教授对于校园历史的研究,又使我深受启发,一直影响到我日后的研究方向。最初,还是在我入学不久的时候,洪煨莲教授关于勺园研究的重要著作《勺园图录考》由燕京大学引得编纂处精印出版(序文写于1932年10月29日)。这部书影印了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勺园主人、著名书法家米万钟手绘的《勺园修禊图》,使三百多年前校园一隅的景象重现于眼前。按早在燕京大学建校之初,洪煨莲教授从记载中获悉这幅画卷尚流传在人间,遂刻意访求,终为燕京大学图书馆所购得。煨莲师在影印之后,又进一步收录了晚明以来有关米万钟家世以及描述勺园景物的诗文记载,并且进行了勺园故址及其地理位置的考证。卷末还附有校园以及附近地区河湖水系的略图,极有参考价值。其中也包括了清朝乾隆年间英国使臣马戛尔尼勋爵(Lord George Macartney)来朝时暂住勺园故址的记述。随后,他又用英文写成了关于淑春园的研究。涉及燕京大学校园中大部分地方的重要历史情况,而且他还用英文在“大学讲演”中做了专题报告,深得师生欢迎。正是煨莲师关于校园历史的研究,引导我进行对于北京西北郊区历史上著名园林区的实地考察,进而又扩大到对整个北京地区开发过程的研究。   在课堂教学上煨莲师的独出心裁和严格要求,更使我深受教益。例如我还在二年级的时候,从他学习“初级史学方法”一课,主要内容之一,是科学论文写作的训练,他的要求十分具体,例如必须掌握第一手资料,必须在写作中注明资料的来源、必须有新的发现或新的说明,然后按照一定的格式写成论文。课堂讲授时间只用了半个学期。然后分配给每一位学生一个问题,要求学生到图书馆去查阅资料,分门别类写成卡片,进行研究整理,写成学期论文,作为学习成绩。当时我所分配到的问题是“历史上最爱藏书的是谁?”经过查阅图书资料,我认为有三位学者符合要求,根据收集所得,进行比较研究,在课堂上向煨莲师作了口头报告,最后选定其中明朝的学者一人,写成我的“学期论文”:《最爱藏书的胡应麟事绩考略》。结果我得到煨莲师两个字的墨笔评语:“佳甚”。这使我深受鼓舞,就把这篇写作珍藏起来,整整六十二个年头过去了,虽然历经沧桑,仍得一直保存到今天,这是燕京大学所给我的学术训练的第一课。煨莲师对我的教导,还不仅限于课业指导,他还有意在课外为我创造条件,使我得到更为广泛的业务训练。在我作为他的研究生之后,更是如此。例如有一次,学校医学预科主任Alice Boring教授约我为PAUW用英文作一次报告,题目是Geographical Peking。这个组织的英文全名是Peking As.sociation of University Women,它的会员自然都是长于说英语的,可是我从来还没有用英语作过讲演,心里有些胆怯,极力推辞。于是Boring教授就直截了当地告诉我说,她原来是要请洪煨莲教授去讲Historical Peking,而洪教授却一定要推荐我去讲Geographical Peking。我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就立刻去看煨莲师,说明我的英语程度还难以作公开讲演,希望他另外推荐别人。可是煨莲师却十分郑重地指点我说:“这正是你练习的好机会嘛!”他一定要我写好稿先面对他试讲,然后再到会上去作报告。这是有意对我进行训练,我也就只好同意了。煨莲师早已体会到我的学术兴趣已经从历史学转向地理学,就有意为我安排出国深造的机会,便于从学科理论上得到更好的训练。1938年的秋学期,一天上午,我应命来到煨莲师家中的书房,他开头第一句话就说:“择校不如投师,投师要投名师。”随后稍一停顿,他又进一步解释说:“美国哈佛大学是有名的大学,可是那里没有地理系。英国的利物浦大学虽然不如哈佛大学那样有名,可是那里却有一位地理学的名师,对中国地理很有研究,他就是Percy Maude Roxby教授。现在经过学校研究,已经决定明年秋学期送你到那里去进修历史地理学。”煨莲师和哈佛燕京学社有密切关系,曾派遣燕京大学历史系的研究生到哈佛大学去进修。可是为了我的学术兴趣,他椎荐我到利物浦大学去攻历史地理学。只是转年欧战爆发,我未能成行。一直到大战结束后,我前往利物浦大学的时候,Roxby教授已经退休,而他的琳任者cliftord Darby教授正是现代历史地理学奠基人之一,我深受Darby教授的影响,并把他所倡导的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与方法,第一次介绍到中国来.并对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现在讲到这一点,我还是不能不想到当初燕京大学给我提供的机遇。以上我举出洪煨莲教授如何教导和培养我的一些例子,我在燕大学习期间所深受教益的,不仅是洪煨莲教授一人。当时历史系还有其他两位专任教授,即顾颉刚和邓之诚。他们两位都是著名的历史学家,却不像洪煨莲那样长于英语,学贯中西。如果说洪煨莲来燕大做教授是有历史渊源的,他既是基督教徒,又与燕大的创办有密切关系,可是顾颉刚和邓之诚两位既不是基督教徒,又不谙英语,但在中国史学界都有特殊贡献,因而受聘于燕京大学。邓之诚教授曾指导我研究中国史学专著,顾颉刚教授又进一步启发了我研究北京历史地理的兴趣(详见下文)。顾颉刚教授和洪煨莲教授一样,都受聘于哈佛燕京学社北京办事处,洪煨莲还曾兼任该办事处的负责人。在这里应该顺便提到,由哈佛燕京学社资助,由燕京大学编辑出版的《燕京学报》,被认为是研究中国文学、历史和哲学的最重要的学术刊物之一,传播于海内外。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我从燕京大学来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还可以,推荐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