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浪漫派与中国原生浪漫主义

出版时间:2009-6-1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刘润芳,罗宜家  页数:451  
Tag标签:无  

前言

  本书作者刘润芳教授和罗宜家教授,一位出身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一位出身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世界历史系。他们留学德国多年,攻读德国文学与历史,既受过中国传统文学和历史的熏陶,又受过德国大学严格的科研方法训练,对中外文学、特别是对诗歌饶有兴趣,且功底深厚。他们为人与为学同样认真诚恳热情,并且肯思索,有见地。本书是他们在长期累积、长期思索的基础上历经几年辛勤工作而获得的成果。  做学问需要下工夫,需要长期点滴的累积;做研究要对研究对象有兴趣,要有问题意识,知道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本书体现了这些做学问的根本。更为可喜的是,本书展现了深深的人文修养和人文关怀。在现今浮躁的社会风气中,学风也跟着浮躁,一蹴而就的心态和作风处处可见,人文关怀越来越欠缺。正因为这样,在诚恳扎实的学风中,带着对人类、对社会的关爱情怀者,就越加可贵。专心致志从事研究的人都甘于寂寞,刘润芳和罗宜家两位在寂寞中默默工作,在寂寞中奉献,于是我们有幸读到《德国浪漫派与中国原生浪漫主义——德中浪漫诗歌的美学探索》这部著作。副题告诉读者,这是比较文学的研究成果。作者必须对中国古典文学有研究,也必须大量阅读、深入研究德国浪漫派理论和诗文著作,才有可能动笔写作。

内容概要

内容上本书上半部论述德国浪漫派的思想和文学。首先综述评介德国浪漫派的哲学、美学思想,介绍了德国早、中、晚期浪漫派各自的特点及其美学与思想上的共性,并指出其理论基础建构在康德、费希特和谢林的哲学思想上。接着探讨浪漫主义与德国18世纪各种思想运动的关系,指出德国浪漫主义的延续性与创新性。作者又详细介绍浪漫派的哲学思想和诗学:本体的诗和文字的诗等等。同时作者也指出,浪漫派作家的文学创作并不一定符合其诗学追求。对于浪漫派的代表性作家诺瓦利斯、布伦塔诺、艾辛多夫本书作者予以了详尽介绍,对他们的作品予以深入分析,指出各自的特性成就,界定他们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在深入探讨德国浪漫派诗人和诗歌后,本书进入对中国原生浪漫主义的探讨,认为中国词汇中虽有“浪漫”一词,但传统文论中没有与“浪漫主义”内涵相对应的概念与范畴。通过分析公认的浪漫大家庄子、屈原、李白、李贺的作品,归纳其浪漫特质,勾勒出中国原生浪漫主义的面目。在深入分析上述几家作品之前,作者先从浪漫主义的对极《诗经》谈起,认为《诗经》的形式、风格与内容,确立了中国诗学的正统;比兴手法与关注现实的风雅传统,是中国原生现实主义的源头。这些加上孔子及其后学的阐释,形成了儒家的诗学体系。它在内容上要求反映现实,艺术上追求中和之美,同时将文学功能化,成为载道教化的工具,正是这些规范着后世的诗歌创作。作者认为,道家的美学思想,否弃功利,以自然为美,奠定了中国原生浪漫主义的美学基础,而庄子的创作为此做了实践性的准备。作者接着深入探讨了屈原、李白和李贺三位中国代表性的浪漫诗人的美学思想、诗歌创作、艺术手法及浪漫特质,进而总结出中国浪漫诗歌的总体性美学趣尚。

作者简介

刘润芳,1982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1990-1999年在德国特里尔大学学习汉学和日耳曼学,获哲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德国文学与中国古代文学的比较研究。曾在德国、中国发表专著、论文若干。

书籍目录

序引言第一章 德国浪漫派  第一节 德国浪漫派简述    一 早期浪漫派(1790—1801)    二 中期浪漫派(1801—1815)    三 晚期浪漫派(1820—1850)  第二节 浪漫主义与18世纪思想运动的关系:吸纳与反拨    一 与启蒙运动    二 与虔敬主义和感伤主义    三 与狂飙突进运动    四 与古典主义  第三节 浪漫派的哲学思想  第四节 浪漫派的诗学    一 本体的诗    二 “文字的诗”  第二章 诺瓦利斯  第一节 生平  第二节 诗歌创作    一 前期(1785—1797.3)    二 后期(1797.3—1800)  第三节 浪漫特质    一 表现精神、思想    二 呈示心灵世界第三章 布伦塔诺  第一节 生平事业    一 生平    二 评价  第二节 诗歌创作    一 概况    二 成就:民歌风的诗    三 代表作  第三节 浪漫特质    一 传奇、神秘色彩    二 主观的诗    三 宗教情结第四章 艾辛多夫  第一节 生平事业    一 生平    二 诗歌创作  第二节 诗镜中的诗人    一 世界观    二 政治立场  第三节 浪漫特质    一 回归自然的主题  ……第五章 中国原生浪漫主义第六章 屈原第七章 李白第八章 李贺结语:与德国浪漫派的比较主要参考文献索引后记

章节摘录

  四 “惊采绝艳”:极致之美  屈骚不论词采、意象、诗境乃至精神,都体现出一种对极致美的追求。刘勰极力称道屈骚的“自铸伟辞”,并分别说明:“骚经九章,朗丽以哀志;九歌九辩,绮靡以伤情;远游天问,瑰诡而惠巧;招魂招隐,耀艳而深华;……故能气往轹今,辞来切今,惊采绝艳,难与并能矣。”其“惊采绝艳”及赞语中的“金相玉质,艳溢缁毫”成为对屈骚辞藻美的定评,被后人反复征引。就连对屈原为人及文章都不无尖刻的班固也肯定屈骚的文采。他说:“其文弘博丽雅,为辞赋宗,后世莫不斟酌其英华,则象其从容。”而当屈骚的词采与象征、夸张等手法相结合,表现诗人的人格美,呈现诗人天上人间对理想的不懈追求时,它就已经超出表层的文章美,不仅有内质的精神美,还特别体现出一种对极致之美的追求,一种彻里彻外的绝美。由此也就形成一种与儒家之善、道家之真鼎立而三的新的美学理想,确立了中国美学的新的审美维度。表现于诗本体,它创造了一个以抒情主人公为中心的绝美境界。这可以《离骚》为代表。  《离骚》塑造了卓然立于天地之间的绝美的诗人自我形象,他不但集内美、外美于一身,而且与其相关的一切,包括环境、饮食、骑乘等也都无所不美。从而在庄子的“至人”之外塑造了一个绝世的“美人”。《离骚》的开篇自叙: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  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日正则兮,字余  曰灵均。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德国浪漫派与中国原生浪漫主义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一本关于浪漫主义文学史对比研究的书
  •   正在读啊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