诲人不倦

出版时间:2008-6  出版社:吉林文史出版社  作者:徐潜,栾传大 著  页数:86  

内容概要

  诲人不倦,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名言,这句话的意思:教育学生要有耐心,并不感到疲倦。  其实,“诲人不倦”不但是教育工作者的座右铭,也是世代家长教子的准则,更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主要内容之一。  千百年来,出现了许多诲人不倦的人和事,如“孟母三迁为育儿”、“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朱元璋严格教子”、“曾国藩勤俭治家”等等,给我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使我们深深感到,无论是育人,还是教子,或是治家,都必须坚持诲人不倦的精神,只有坚持诲人不倦的精神,才能为后代的健康成长创造必要的条件。  诲人不倦,是一种思想境界,更是高尚情操的表现。  只有那些到达一定思想境界与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才能正确对待和运用诲人不倦的准则,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  在社会日新月异发展的过程中,以适当的方式,正确运用诲人不倦的方法教育新人与安排好家庭生活,就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最好的继承和创新。

书籍目录

严罚子节俭被称道身教言传为大业孟母三迁为育儿田母却金为儿廉教子不伤父子情为正义献身的范滂“以人为镜”劝诫子侄“淡泊”与“宁静”顾恺之焚子券书近水楼台不吃“鱼”诫恶善后的颜之推崔母教子做好官智分家产诫子自立与人为善的李大亮王文正持家教子晏殊的两封家书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宴客杖子的韩亿怜孤恤贫的陈希亮铁面孝心代代传朱元璋严格教子坚持徒步的枫山先生李应升遗书训子胡宗绪拒收千两黄金林宾日循循善诱曾国藩勤俭治家

章节摘录

  身教言传为大业  春秋后期,季康子执掌了鲁国的权力。他的叔叔公父文伯官为大夫,很得季康子的宠信。  下了早朝之后,公父文伯去给母亲敬姜问安,发现母亲正坐在纺车前纺线。公父文伯对母亲说,像我们这样的家庭,母亲还自己纺线,季康子知道了,也会不高兴的,还以为儿子我不好好地侍奉母亲。  听了儿子的话,敬姜叹了口气,对儿子说道:“大事不好了,鲁国要灭亡了!让你们这些人做官,但你们竟不懂立家治国的道理。你给我坐下来,听我慢慢地讲给你听。”  敬姜这才稍微缓了口气,对儿子说道:即便国家贫困落后,但只要人民勤奋,并肯于吃苦耐劳,也能确保国家长治久安。老百姓付出了劳动代价,就会思考问题,思考的结果,就会生出善良之心;但是,如果只贪图安逸,就会生出淫逸的念头,而有了淫逸之心,则会把善良忘记了。忘记了善良,则会产生邪恶之心。富贵生活中的人不成材,就是因为贪图安逸;贫困生活中的人都响应正义,而劳动是根本。人民需要辛劳,从天子到普通老百姓,都应该勤劳而不能懈怠。  她在说了上边的一番话之后,对君王该怎么做、各级各类官员该怎么做,都说完了之后,总结说道:自上以下,谁敢淫心舍力!怠惰是有罪的,这是从古以来的制度。在叙述了先王的制度之后,敬姜又联系到自己说:如今的我,是孤身一个人,你又处于今天这样的位置,早晚处事,最怕忘记了前辈留下的基业。如果懒惰懈怠,你怎么能够逃脱罪过!我希望你早晚加强自我修养,一定不要忘记祖宗的嘱托。你刚才说,季康子见我这样,他会不安的。你在皇帝跟前当官,我真害怕像穆伯那样绝后啊!  敬姜用自己的行为影响儿子,鞭策儿子勤政。当儿子对母亲的行为表示不理解,甚至有些不满的时候,她又不厌其烦地加以说服教育,由此可见母亲教育儿子的殷殷之心。  一般地说来,劝诫子女勤勉,是家长教育子女的一个重要内容。但是,敬姜认为圣王择贫瘠的土地而处民,就是为了“劳其民”,是有意识地给老百姓吃苦头,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其实,她的这种观点是反动的。不到万不得已,似乎不该提倡这种“瘠土劳民”的办法,因为即便这样去做了,也未必能使人培养出高尚的道德来。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诲人不倦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